⒍云的观测
教 学 目 标 教 学重 难点 (一)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具 教 学准 备 1张大图画纸。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 教 学 流 程 描述云————观察云——对云进行分类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描述云 1、 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在网状图上选择“云”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让学生对它作尽可能多的联想,它可以使学生识别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对于“云”他们都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个性设计 学具 为每组准备: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如果当天的云量不是很容易判断的话,建议做下面的活动: 给每组准备1个硬纸板做成的圆面,把圆面分成4分。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撕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片代表云,把小纸片摆在圆面上。当感觉小纸片的多少和形状已经能够代表刚才观察到的天空的云了,把小纸片一张挨着一张摆放到一起,看看它们一共能占圆面的几分之几,以此来判断当天是晴天、多云天还是阴天。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教学反思:
在上《云的观测》这一课前有幸听了周源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包括查资料、备课、制作教具、制作课件。同时,我也在自己的前2个班上过了这一内容,原本以为可以在后一个班上把课堂控制好,大体上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表现和回答。然而,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中那么简单,通过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来展开教学内容。比如有的班级基础叫薄弱,那就要多注重基础教学,有的班级基础较好,那就可以适当地深入。记得在485班和486班上《云的观测》时,当我问学生如何根据云量来划分晴、多云、阴时,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来了,但是在487班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理想。因此,原本以为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延了3分钟,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确地调节课堂。
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馈。当我在教学时常常只顾自己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因此,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实际应用时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了新知识后仍然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题。比如,当我让学生根据
云量判断天气时,学生对天气作出判断的根据仍然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理解上。又比如在让学生判断一张积云的图片时,有的学生说是积云,有的说是卷云。对于学生的分歧,我没有加以讲解,没有抓住这个补救的机会,而只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缓解被削弱了。
第三,在室外观察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说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室外观察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好。
第四,当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太少。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地改进以上四个方面的缺点,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加高效有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⒎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一、教材简析:
经过将近一个月对“天气”单元的学习,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并分别记录在“天气日历”“气温填充图”“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这节课将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
二、教学背景: “天气”单元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指导学生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的天气信息。本课即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例如,统计数据可能表明在这一段时间里有20天晴天,4天少云,6天阴天。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晴天。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一)科学概念: 1.进一步了解天气是不断变化的。 2.分析和整理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
标 2.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教 学 重 难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 学 准 备 教具 天气日历、各统计表、课件 学具 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 学 流 程 导入→确定统计内容→商讨统计的具体信息→讨论统计方法→明确各记录表格→分组统计→分析和反馈统计的信息→综合分析天气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导入 播放介绍气象学家竺可桢进行长期天气情况记录的视频。 分析整理天气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在这一个月中所记录的天气日历上的天气现象。 二.分析探究 1.确定统计内容 如果让你选择几个信息进行优先整理和统计,你会选择哪些? (降水量、气温、云量、风速和风向等) 为什么?(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确定本节课的统计内容为降水量、气温、云量,风向和风速留到课后去整理和分析。 2.商讨统计的具体信息 关于降水量、气温、云量,我们分别可以统计它们的什么信息呢? 小组讨论。 汇报小结: 降水量可以统计降水的类型、月平均降水量、降水量的特点有
个性设计 无持续降水等。 气温可以统计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或特殊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气温) 云量可以统计晴天、阴天、多云天和其他天气出现的次数及分析出现过的云的类型等。 3.讨论统计方法 用怎样的方法来统计这些数据和信息呢?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3)将数据记录到统计表中 (4)用柱形图来统计降水量的变化。 4.出示各记录表格 观察记录表格,明确记录内容 记录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表格同书中) 5.分组统计 (1)各小组选择确定一个内容进行分析。 教师要协调好,让三个内容各自至少有2个小组进行研究分析,以利于反馈时的比较。 (2)分组统计:下发对应的记录表,开始小组统计。 6.分析天气信息 (1)统计云量的小组: 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其他小组的补充。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其他小组的补充。 (3)统计降水量的小组:出现了哪些类型的降水?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其他小组的补充。 三.综合分析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这段时间里的这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