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
摘 要:莎学一直是全球文学界关注的热点,中国学者也不例外。但国内的莎学研究大多是从中外比较的视域下开展的,很少有学者从接受者这个视域开展莎剧人物形象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莎剧研究现状的文献进行述评,论证了开展基于语料库的莎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的必要性,阐述了开展相关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有助于拓展中国莎剧接受研究的领域、填补国内莎士比亚定量研究的缺口、推进莎剧研究和语料库相结合的新型研究模式的开展。
关键词:语料库;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 一、前言
莎学研究历来受到文学界的关注,莎剧的译介、评论和演出不仅是英国人民聚焦的核心,更是全球文学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莎学研究也是中国学者关注的领域。但国内的莎学研究大多是从比较视域下开展的,主要表现在“莎剧与中国古典戏剧的比较”“莎氏对现代文学作品、现代作家的影响”“中国戏剧、戏曲对莎士比亚的改编”以及“莎士比亚在中国”,甚少有学者从接受者视域研究莎剧人物形象。因此,运用比较文学接受研究的方法对莎剧悲剧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拟在语料库及其分析工具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全面地展开对莎士比亚十部悲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接受研究。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主要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裘力斯·凯撒》《雅典的泰门》等。本研究主要以其中的男性及女性角色被中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产生变异的原因,阐释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中华民族内部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发生的变化。
二、基于语料库的国内外莎剧研究现状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翻拍成各种影视、戏剧曲目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在国内,莎剧评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研究的影响,而
1
“仅限于文学文本的研究”。其中虽然不乏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出发,分析单个作品的悲剧成因、人文主义思想或者是宗教思想,以及从具体作品入手,解读莎士比亚剧本的人物形象、意象、主题、情节、母题等的研究论文,但是其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主义批评、社会伦理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心理学批评、美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等批评方法,从接受者的视域研究莎剧人物形象在中国语境下的变迁实为罕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将文学文本的语言及意义纳入到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将“语料库分析工具运用到文学作品中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在国外举办的语料库语言学会议上,“语料库语言学与文学”已经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而在国内,语料库作为研究工具主要被运用到语言学、翻译研究和外语教学等方面,语料库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国外,早在19世纪中叶已有人对莎士比亚的五部戏剧作品进行了手工索引,而国内,最早的莎剧研究索引则源于20世纪80年代。奠自佳和李先兰两位学者分别在1982年和1986年发表两篇《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目录索引》,对发表在1918年1月至1982年3月以及发表在1982年1月至1985年12月间的中国莎士比亚评论文章进行了目录汇编,他们可谓是中国莎学语料研究的先行者。 李伟民于20XX年发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的统计与分析》一文,对1993年至20XX年间出版的“589篇莎学研究论文及作者”进行了分析,从定量角度总结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科研现状、发展趋势”,“为中国莎学研究的量化分析提供了依据”。20XX年,曹树钧发表《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一文,将中国莎剧研究、翻译和演出分为三个阶段,详细地分析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莎学研究的动态。20XX年,冯宏、王华合著《基于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一文,就1980年至20XX年11月间刊登在期刊上的相关论文进行了量化搜索,该文指出中国莎剧研究多侧重传统的“定性研究模式”,“借助计算机工具开展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实为少见,在电子时代,对“莎士比亚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势在必行。
然而时至今日,仍没有从接受者视角出发,建立与莎剧人物形象相关的数据库,并将之运用到莎剧人物形象研究中的相关研究。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主题词“莎士比亚和语料库”,并将时间限定在1949至20XX,仅能检索到相关论文14
2
篇,总数不超过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的千分之二。其中,13篇是关于译本和词汇研究的,1篇是关于莎士比亚爱情观研究的。
笔者将莎士比亚十部悲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作为检索词,并将时间限定在1949-20XX,可检索到的相关论文数据显示:
数据表明,目前国内有关莎氏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类的论文,大多集中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男性,如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男仆、小丑、弄人、疯子等形象,与女性形象及其四部罗马悲剧人物相关的研究论文极少。而上述数据也仅能表明中国评论家对莎剧人物形象的关注度,却不能回答如下问题:中国评论家对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评论家读者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评价是否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中国读者对莎剧人物形象的评价发生了变化?中国评论家在评价这些莎剧人物形象时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和心理倾向?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运用语料库强大的分析功能,检索出不同时期中国评论家对这些人物的评价语言。 三、基于语料库的国内莎剧研究的重要性 (一)基于语料库的莎剧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上文的综述可以发现: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已经开始运用语料库分析工具研究文学作品,且呈現出升温趋势,已经形成了语料库文体学这门单独的学科。在国内对于开展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也已经得到论证和认可,类似研究始于20XX年。目前国内虽已建立了文学语料库,但仅涵盖了《红楼梦》研究的语料库和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译本语料库,而关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人物形象研究的语料库尚未建立。而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也仅能搜索到莎剧人物相关论文的数量,没有满足进一步深入分析形容这些人物形象的重点词汇的功能。但是目前缺乏利用语料库开展具体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研究实例,如如何运用语料库、怎么结合语料库进行分析检索等相关的研究相当匮乏。由此可见,开展基于语料库的莎剧人物形象评价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根据语料库提供实证性文学批评数据,可以完成接受研究在初级阶段必须完成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并通过科学分析和总结为接受研究提供实证性的语料,归纳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形象定位,说明这些人物形象在中国的接受与排斥情况,回答中国评论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评价、原因及
3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