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2024-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
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顷刻(qǐng) 挑衅(xìn) 秫秸杆(jié) 断壁残垣(huán) B . 剽悍(biāo) 躯壳(ké) 一霎时(shà) 忧心忡忡(chōng) C . 铁锹(qiū) 坍塌(tān) 文绉绉(zōu) 广袤无垠(mào) D . 惬意(qiè) 陨落(yǔn) 中轴线(zhóu) 日薄西山(bó) 2. (2分)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华林。 B . 在热情的默挈里它们彼此呼唤着。 C . 故乡的土襄是香的。
D .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3. (2分)下列各句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天上午两节课下,邗江中学的6000余名莘莘学子便会齐聚操场,参加课间大跑操活动。 B . 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犯罪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C . 扬州东花园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天门庭若市 , 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 .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4. (2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打算明天去扬州”和“我真的还不清楚他的打算”中两个“打算”的词性不同。
B . “新华字典”囊括两项吉尼斯纪录,是世界“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分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应将“新华字典”的引号改为书名号。)
第 1 页 共 9 页
C . 诗句“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D .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合而创作的一部深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分析:主干是“《西游记》是小说。”)
5.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 《再塑生命》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出了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和海伦的顽强毅力。
B . 宋濂是明代文学家,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C . 鲁迅在我们初中阶段留下了许多的作品,在作品中有许多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老师的怀念之情,例如选自《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篇。
D .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宋代的范仲淹,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6. (10分) 默写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4)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6)自康乐以来,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8)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崔颢《黄鹤楼》) (9)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第 2 页 共 9 页
(10)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7. (16分)文言文阅读
有樵者,伐木山冈,力倦小憩,遥见一人持衣数袭,沿路弃之,不省其何故。谛视之其行甚速非人可及。貌亦惨淡不似人,疑为妖魅,登高树瞰之,人已不见。
由其弃衣之路。宛转至山坳,则一虎伏焉。知人为伥鬼①,衣所食者之遗也。急弃柴,自冈后遁。次日,闻某村某甲,于是地死于虎矣。路非人径所必经,知其以衣为饵,导之至是也,物莫灵于人,人恒以饵取物,今物乃以饵取人,岂人弗灵哉。利汨②其是,故智出物下耳。然是事一传,猎者因循衣所在得虎窟,合铣③群击,殪④其三焉,则虎又以智败矣。——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伥鬼:传说中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这个鬼又帮助老虎去伤害别人。②汩:掩盖,埋没。③铳:古代硝足药发射弹丸的一种火器。④殪yì:杀死。
(1)小华在“百度汉语”中查到汉字“以”的几种含义,请帮助他完成下列句子中“以”的解释(填写文字,不填数字)。
①以刀劈狼首( )
② 虎又以智败矣( )
第 3 页 共 9 页
③静以修身( )
(2)用“/“给下列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谛视之其行甚速非人可及。
(3)文中的“伥鬼”来自成语故事“为虎作伥”,请结合“伥鬼”特点,揣测“为虎作伥”的比喻意义。 “为虎作伥”:________
(4)在课文《狼》的最后,作者发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样的议论;选文画横线句,作者同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这两篇文言文巾的议论性文字,你有怎样不同的启示呢?
四、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0分)
8. (20分)(2014?武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①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②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③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照片的网站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④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修路工人在冰冷的铁轨旁小憩,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⑤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会油然而生感动;这些疲惫的人,正欲乘上一列奔驰的列车,朝着梦想而去,不知停歇。
⑥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七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
第 4 页 共 9 页
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⑦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⑧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安稳的睡床,就已沉沉睡去。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况且,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⑨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这群人中会有多少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劳。
⑩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着,而非分享着。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然而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难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浓烟的列车。
?这些疲惫的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漂流者梦见未来。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道:“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从“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来看,本文所写的“这群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下面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深深的同情,结合句中划线字部分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列车。
(3)文中写道:“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为什么普通劳动者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体面?请依据文本内容分条概括。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一张安稳的睡床”为题表达了什么愿望。
五、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
9. (6分)判断题(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第 5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