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文本多元解读
01 三原县张家坳学校 杨琨《蒹葭》一诗,用明丽而又模糊的意象蒹葭、白露、河水、伊人等创造了空灵而又深邃的意境。由古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解读莫衷一是。《诗序》说“刺襄公也。”《郑笺》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众说纷纭。可是,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它对爱情与生命的咏叹吧。
一、 朦胧凄婉的古老情诗
《蒹葭》共三章,诗人抓住深秋特有的特征,每章开头两句都以“蒹葭”和“白露”起兴,浓墨重彩反复描绘秋水之畔凄清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朦胧、凄婉的气氛。
清人沈德潜说它苍凉弥渺,近人吴凯生说它景色凄清。
从意象上看,作品由自然景物的“蒹葭”“白露”这些特定意象所寓含的清冷迷蒙的特点来映衬出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内心深处的孤寂凄婉惆怅之情,从而融汇成一幅特定的画面,给人以清冷朦胧、渺远无助、伤而不哀的意境之美。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苍苍茫茫,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白露”者,露重也,随秋而发,夜深而生,日出而涸,瞬息即亡,短暂无常。
“伊人”者,思慕之人也,缥缈不定,若即若离,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
“蒹葭”“白露”这样的景物,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是有独特意蕴的文学意象,渲染了秋季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应该是对秋愁最精准的论断了;杨无咎说“秋来愁更深”,黛玉也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其情思其愁绪更是苦不堪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确,秋天的凄婉在所难免,万物开始衰落和凋零,容易让人触景而生情,感伤而落泪。
况且,这秋景与可望而不可即、缥缈不定、忽隐忽现的“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烘托了人物怅惘凄婉的情感,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从时间上看,三章虽回环往复,但都有着递进之态,暗示了时间的流逝。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清晨秋寒霜重之景;次章“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写旭日初升,霜露渐融之状;末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则写阳光灿烂,露水将收之态。三章兴句不仅渲染出三幅深秋凄美之景,而且写出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时间推移过程和持续时间之长,恰当地烘托描摹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主人公因为苦苦等待伊人、可望不可求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
从色调上看,因为秋意渐浓,秋霜侵染,河边的蒹葭由淡绿色到深青色再到雪白色的颜色,当然,主人公不可能在一日之内领略这样的变化,这种夸张的颜色描写把深秋
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烈,更烘托出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越求索越寂寞越失意。这首诗呈现出的色调,还有露的“为霜”、“未晞”、“未已”的转变,这一意象在视觉上亦是冷色调,且具有转瞬即逝,无踪无影的特点,可渲染出秋季迷离的气氛,因而给全诗营造出凄婉的意境。
《蒹葭》诗中,无边无际的蒹葭,雪白凝结的露水,浩渺苍茫的秋水,蜿蜒曲折的河流,云烟迷离的河畔,依稀可见的小洲,宛然在目又觅之无踪的伊人,写尽了秋的凄清景色,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就是把秋特有的凄清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朦胧凄婉的意境。
清人王闿运说:“写情入物而苍凉凄动,如‘洞庭秋波’之句,千古伤心之祖。”故几千年以来,这首古老的情诗,令人读之叹之,赞之爱之,心向往之。
二、矢志不渝的生命咏叹
在《蒹葭》三章里比较具体地描写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情景。时间上从露水浓重到露水未干,再到露水尚存,时间越来越长。地点上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地点逐渐具体。追寻的道路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道路愈来愈艰难。
所求“伊人”,即为爱人。在深秋的一天,从蒹葭蒙霜的清晨,到霜化为露,一直到露将干涸的正午时分;在一个蒹葭茂盛苍茫、河道蜿蜒曲折、道路崎岖难行的地方,主人公来往于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时而逆水而上,时而顺水而下,上下追寻。这种矢志不渝的执着、深沉炙热的爱恋、婉曲动人的心路、无助惆怅的痛苦,发于笔端,见于言外,读者便可想而知了。
所求“伊人”,不止爱人。在无边的天际下,水边摇曳的蒹葭丛中,伊人的身影若隐若现,道路是那么地艰难遥远,主人公不管是“溯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都求而不得。但是结果如何似乎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追寻的过程中主人公那不畏“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而不断追寻的不懈和执着,引发出读者关于人的生命的哲学思考,即人生之美在于过程,在于明知“可望而不可即”却依旧“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于明知不可得却依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于明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却仍然坚持“上下而求索”。
人生中最有诗意的境界,不是毫无追求的平静如水的境界,也不是求而得之的欣喜若狂的境界,更不是完全绝望的心如死灰的境界,而是心存一念,未知结果却执著追求的境界。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诸苦之中,求不得最苦。所谓伊人,一定是在水一方,“伊人”,是最美好的朦胧遥远;“水”,是最柔软的坚决阻隔。可是人生,不就是这样一个在希望中追寻、在追寻中失望、在失望中又再次点燃希望的过程吗?
所求“伊人”,还可以是生命中想要追寻的友情、爱情、事业、理想……无论她是在烟波浩渺的“水一方”,还是在遥不可及的“水之湄”,在云遮雾罩的“水之涘”,都是生命中的美好,值得我们永不放弃,勇往直前,不断追寻。黑格尔说:“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西西弗斯不正是在不断推石上山的一瞬间享受到生命的喜悦的吗?精卫不正是在衔石填海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的吗?也许,很多时候希望渺茫,但是生命中只要还有希望,就应该不放弃追寻。
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又赞其“洒落”。最美的情诗,不正是应该在秋水之间深情吟唱吗?最执着的追求,不正是历尽辛酸却不改心志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一诗,是一首古老的情诗,更是一首穿越千年的生命的咏叹调啊!
《蒹葭》之美,美在意境朦胧,情致凄婉,主题多元。一曲《蒹葭》吟唱至今,千百年来,所有的求而不得、寻而不至都在这首诗里找到了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它早已穿越千年,成为中国人渗透在生命中的力量了。
02 大庆实验 赵胤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是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蒹葭》的解读,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毛诗序》和《郑笺》中认为,此诗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的。现在大部分读者也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进行解读。董仲舒《春秋达露》中说:“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西方文艺理论观点也认为,一部作品的真正完成是作者的创作加上读者的再创作。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多元可能性的作品,现代人如何结合自己的生存境遇和生命体验,对其进行具有广泛意义的解读,使得诗歌中的志意为我们所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秋水伊人”意象的多元统一
《蒹葭》的多元意义来源于诗歌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诗歌以“蒹葭”起兴,以“伊人”作比,用三章实现“重章叠句”的复沓之美,言辞质朴却意境深幽、故事简单却意味深长,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中,秋水、追求者、伊人构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群。从表层来看,在“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的时间推移中,追求者做出了三次“溯洄从之”的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