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 3 岁多了,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比如我给她讲绘本的时候,她总是乱动,打岔,喜欢边玩玩具边听书。我们告诉她专心一点,她也不理,批评她,她下次还这样,该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呢?
这是关于“专注力”的话题。
我们先来看看影响专注力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有三大类: 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
首先来说说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含两个方面:脑发育水平以及孩子的情绪和兴趣爱好。
大脑额叶是专注力的控制中枢,一般要到 7 岁的时候才达到成熟水平。通常,4 岁儿童能保持专注 3-5 分钟,5 岁儿童能保持专注 10 分钟,6 岁儿童能保持 15 分钟左右。
因此,大人对孩子专注力的期待要合理,要符合年龄和个性特点。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每周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因为运动(尤其是大动作运动),有助于感觉统合,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水平。
专注力还受孩子的需求、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因此,大人要注意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一开始孩子是对绘本上的图画很感兴趣,但维持不了多久,自己翻一翻就没兴趣了,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发现更多的乐趣。
比如,大人孩子一起读绘本,在孩子指出他认识的图画时,用比喻、互动、唱歌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太阳公公,你好啊,太阳公公下班了,月亮婆婆上班了,晚上到了,星星出来了,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这样,孩子会更投入。
还有,要允许孩子“有情绪”,如果去压抑和否定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情绪只会越来越大或持续很久。只有等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孩子才有可能把更多精力和能量用在需要专注的事情上。
咱们再来说说环境因素。
吵闹的环境,或者新奇、好玩的东西都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要避免让孩子接触过多的视听刺激。要控制电视机、iPad、手机的音量和播放时长。
比如家里长时间开着电视,电视的声音像背景音乐一样,孩子虽然没有在看电视,但也不是完全不知道电视里演的内容,这种伴随性的、间接的、被动的关注,如果成为一种习惯,也会对专注力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最后咱们来说说教育因素,也就是父母的言行。
孩子的专注力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父母要做好榜样。父母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情,往往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比如:孩子看书时,父母也在专注地看自己的书;父母的声音轻柔,以身作则地维护安静、舒适的环境;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自己什么时间是开放的“陪伴时间”,什么时间是不能被打扰的“专注时间”。
父母还要做到不打断、不唠叨。孩子小的时候,保护注意力就是在发展专注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轻易打断。比如:追着喂水喂饭、追着问要不要上厕所、重复说教、不必要的指导。这些都是过多的听觉刺激,像“闹钟”一样,习惯性地提醒或催促孩子“快点快点”、“抓紧”、“专心点”。孩子之所以不听,是因为他知道你还会再催促。
最后,大人提要求时,语言一定要简洁,通常主谓宾格式就够了,短句子最好。比如“玩具先放下,眼睛看着书”。这样便于孩子理解和记住。不必反复赘述“原因”、“后果”,进行长句子式的说教。还有,一次提的要求不要过多,可以结合肢体语言。比如: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用手遮一下玩具,再说“眼睛”。只用短词提示,保证孩子先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再进行短句子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