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美术 -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西方绘画对描绘大自然景物方面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比较理解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我将通过引导、讨论、探究竞学、结论的方式进行展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尊重世界艺术的多元化,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知理解中西艺术中写生的不同内涵。

2、认知书法与中国画“书画同源”和中国画的“墨分五色”。 3、体验评价花鸟画与静物画在观察与表现手法的异同。 二、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讨论、探究、结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美术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的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观察、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宗旨,我将引导学生采取对比欣赏法,通过对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对比比较,启发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欣赏作品,了解中国花鸟画表现方面的独特艺术思维特点。比较理解中西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观看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的作品图片,让学生说出两组绘画的相同点是什么?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它们的表现题材相同,但是画面效果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视觉差异呢?引出课题——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 (二)、新授

从四个方面分析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产生差异的原因。 1、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写生”的涵义不同

a、西方静物画:以实物为对象的绘画方式,画家通过直接面对静物的深入观察完成对形象的刻画。它突出“静”,是对静止形象的深入观察。

b、中国花鸟画:它不是指绘画方式和过程,而是画面形象的生动效果。追求“神似大于形似”,它突出“动”,是对花鸟形象的生动感觉和作者审美联想的表达。 欣赏作品:丢勒的《野兔》与崔白的《双喜图》,区别二者的不同,得出结论: 2、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表现技法的不同

a、西方静物画:注重整体对比,注重表现物体的光影、色彩、质感和空间。 b、中国花鸟画:书画同源 墨分五色 (1)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①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书法和绘画的工具相同—文房四宝。 ②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讲解“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元代)

(2)墨分五色

中国传统绘画有“墨分五色”一说,意思是说画家通过运笔技巧和墨色在笔下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也就是水的干湿。五色从层次上可分 焦、浓、重、淡、清五色。 欣赏齐白石《虾》,感受墨色的变化和丰富的表现力。 3、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构图方法的不同

a、西方静物画:采用组合法,有目的的组合摆放,注重画面的完整性和对象的前后空间主次关系、层次关系,追求写实的形象再现,用完整的惟妙惟肖的空间刻画展现逼真的视觉效果。 b、中国花鸟画:采用自由写意的”折枝”构图法,使画家可以抓住花鸟最生动的部分进行刻画,不受具体观察角度与环境的限制,善于通过剪裁和虚实等手法处理,把作者的意图情趣寄寓形象之中。

4、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审美追求的不同

a、西方静物画注重对物体的深入观察与表现,把客观之真与理想之美结合起来。 欣赏夏尔丹《铜水罐》

b、中国花鸟画则不以模仿物体的外在形象为目的,而是借助花鸟形象和笔墨情趣,表达画家自己内心的诗意情怀。

欣赏徐渭《墨葡萄》和朱耷的作品。 五、课堂拓展

欣赏优秀的花鸟画作品,并根据中国花鸟画的特有的寓意性和象征性,用合适的成语来表达画面的涵义。 六、课堂总结

总结:应该看到,就根本意义而言,无论花鸟画还是静物画,它们都不是为描绘对象而描绘对象的“绘形”之作,而是借助对客观对象的描绘表达人的精神、情感,表现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是真、善、美的寓托。在这方面中西是没有区别的。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历史不同,他们的审美需要、艺术观点不同等等原因,在中西的花鸟画或静物、动物画中,就有了艺术认识、审美趣味、表现形式、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区别。 七、板书设计 写生涵义 写物之生意 “动” 方式、过程 “静” 表现技法 墨分五色 书画同源 光影 色彩 质感 空间 构图方法 折枝法 审美追求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客观之真 理想之美 中国 花鸟画 西方 静物画

全景式 组合法 学情分析

高中生虽然小学初中也接受过美术课的熏陶和渲染,但在思想上对中国传统的国画和西方油画艺术的认识非常浅显,加上高中生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学习过中国绘画,几乎没有学生接触过西方油画,所以他们对于两种绘画的了解仅存在于影视作品及书籍资料中,再加上专业视频与书籍的枯燥使学生不能非常感兴趣的去涉猎,所以鉴赏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与韵味,学生对此可谓少之甚少,甚至约等于零。怎样在传统的文化艺

术中注入学生们希望品尝的新鲜的时尚的血液,不是要给学生换零件,而是要给传统换包装、让艺术与时俱进。在课堂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的视角来进行分析鉴赏,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两种绘画的独特美感。并能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效果分析

整堂课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较好的认知理解中西艺术中写生的不同内涵;认知书法与中国 “书画同源”和中国画的“墨分五色”;体验评价花鸟画与静物画在观察自然与表现手法的异同。学生在艺术认识、审美趣味、表现形式、表现技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能用比较的方法较好的进行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

教材分析

《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主要是讲中西美术作品的比较, 本单元围绕绘画、建筑、雕塑等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旨在在中西美术作品的对比中学习中西美术的不同鉴赏方法。《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是本单元绘画部分的一个主题,本课主要是讲述了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不同的审美追求与差异。严格来说中国画与西方油画无论是哪种题材的绘画都不能进行比较,因为他们实在不具备可比性,但是我们可以从相关的作品中,通过形式内容技法的不同来探寻中西方历史中的文化与艺术的积淀与传承,从具体的细节乃至画家的笔触来感受那个时期的人、事、物、思想情感、艺术文化表达。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的所在。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从写生构图技法上有所区分,在明显的艺术形式的区别中展现的人文素养、精神追求和审美理想就显而易见的不一样了。对于中西方的这种差异,我们欣赏西方静物画可以更着重于从视觉上享受静物画带给我们的体验,而中国花鸟画则更多的是从心理上感悟作者通过花和鸟传递给我们的精神上共鸣。

评测练习(学案)

一,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的发展史 1、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

中国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画科,它是对以植物和动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的总称。根据描绘的内容,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等支科。比起人物画和山水画来说,花鸟画是一个晚熟的生命,至唐代,她才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诞生于画坛。

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的发展史:

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作品:《人面鱼尾纹画》;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铜器上,“花鸟”充满神秘色彩,遗留着图腾的气息,作品:《鹳鱼石斧图》;

发展到两汉六朝则粗具规模,作品《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到六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如顾恺之的《凫雀图》、史道硕的《鹅图》、顾景秀的《蜂雀图》、萧绎的《鹿图》等,虽然现在已看不到这些原作,但资料已表明当时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到了唐代,花鸟画业已独立成科,著录中计有花鸟画家八十多人。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黄筌富贵,徐熙野逸”;如黄筌《 写生珍禽图》、徐熙 的花鸟作品;

北宋的花鸟主要还是承接五代的传统,早期以黄筌之风格为主导,基本上用的是“勾勒填彩”法,旨趣浓艳,墨线不显;

南宋、元代持续发展,并出现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以形似,独得于象外。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崇高、贞洁、虚心、向上、坚强寄于“四君子”上,这种文人画思想的加入,为花鸟画注入新的内容。

明末实现了草书入画,至清初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水平。作品《墨葡萄图》、《荷花水鸟图》; 近现代名家辈出,继承祖先优秀传统,形成了自立于民族之林的独特艺术传统,齐白石的《虾》、吴昌硕作品。

2、 西方静物画的发展史

西方静物画的对象多为食品、炊具、餐具、水果、蔬菜、花卉,以至书籍、乐器、灯具、骷髅、死去的动物或动物标本等,画幅一般不大。

西方的静物画,大约在古希腊的古典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若以动物画来看,则爱琴美术中已有独立的壁画作品,如《海豚图》;

古罗马时期,静物画比较普遍,技法成熟,作品《鸠》;

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美术的兴起使作为独立绘画门类的静物画、动物画基本绝迹; 文艺复兴运动使静物画重新兴起并在17世纪成为重要的绘画形式,作品《花》;

17世纪的静物画以荷兰画派最具成就,不仅静物题材多样,而且描绘细腻、华丽、精美、

质感极强。

18世纪法国画家夏尔丹的作品则代表了静物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作品《带烟斗的静物》; 18-19世纪静物画持续发展,风格日趋多样,作品《铜水罐》;

从19世纪末的后印象主义开始,塞尚在静物画创作中追求绘画的形式语言美感,开拓了静物画创作的新天地。并且启迪了西方现代艺术追求形式创新的新方向,开启了现代主义之门。其后,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现代主义流派进一步发展了静物画创作的新形式,作品《向日葵》、《水果盘玻璃杯和苹果》。

二,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PPT的授课内容)

1, 欣赏几组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作品,找出每组绘画的相同点是什么?你喜欢哪一组?

为什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欣赏宋代李迪的《枫鹰雉鸡图》,思考:这幅画表现了怎样的一个场景?(紧张?平静?)

哪些地方体现的?(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分析画中对两只禽鸟的形象刻画,生动传神,得出中国花鸟画的写生观“写物之生意”)。 3, 中国画使用什么工具?(笔墨纸砚)

4, 辨识甲骨文中的几个象形文字。(让学生深入了解书画同源的内涵)

5, 欣赏明代徐渭的《墨葡萄》,思考:画中的诗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情绪情感?(探究中国

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6, 欣赏清代画家朱耷的作品,体会从他的绘画中感受的什么样的气氛?(冷寂孤僻、落寞

孤独)

7, 朱耷的绘画中鱼、鸟的形象有什么独特之处?(白眼,冷眼观世;进一步理解中国画独

特的审美追求。)

8, 欣赏几幅中国花鸟画作品,用合适的成语来表达画面传达的内涵。(喜上眉梢、连年有

余、大展宏图、大吉大利、事事如意等,感受中国花鸟画的独特的审美以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的开始,成功的以两种绘画对比的形式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由于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充分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本课的问题设置较合理,学生能积极地思考并能较完整的解答。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以及西方画家的静物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

画与西方静物画的认识,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让学生认真感受了每位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不足之处:是内容太过丰富,学习起来过于紧张,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并且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应用多媒体资源,使课堂更加灵活,让学生学的更加轻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课标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往往以教师的讲解、说明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做得不够,学生的探究实践行为更少,情感体验也受到忽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得来的一切,必定是不深刻的、也不稳固的。美术鉴赏课仅让学生了解某个艺术家的生平简介是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样他们才能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个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发地思考、自主地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美术鉴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不要过于追求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如何研究问题,从而锻炼创造性思维,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就根据美术鉴赏的新课标要求进行设计,围绕学生的兴趣,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在知识体系上紧紧围绕教材并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能感受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的美感,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等知识,学生并能够掌握基本的而美术鉴赏方法,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高中美术 -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西方绘画对描绘大自然景物方面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比较理解中西方绘画的差异。(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我将通过引导、讨论、探究竞学、结论的方式进行展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尊重世界艺术的多元化,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与难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opm56yp1a0cqsi0v0jd0weks4q8c700nw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