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提升练十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咸阳模拟)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
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 A.夏季、变冷 C.冬季、变冷
B.夏季、变暖 D.冬季、变暖
3.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解析】1选A,2选B,3选C。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选B。第3题,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选C。
(2019·太原模拟)居延海是一个奇特的游移湖,它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位置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湖面时大时小,后来因为湖面缩小而分裂成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两个湖泊(如下图所
- 1 -
示)。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居延海位置游移的主要因素是 A.河流改道 C.风力作用
( )
B.地壳运动 D.生态恶化
( )
5.两湖泊面积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居延海面积和位置的变化表明 A.流域面积在缩小 C.流域环境在变化
( )
B.环境承载量下降 D.生态环境在恶化
【解析】4选A,5选B,6选C。第4题,读图可知,注入居延海的河流是发源于祁连山的季节性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流量不稳定,河流下游极易改道,影响湖水补给,造成居延海位置游移。第5题,注入居延海的河流发源于祁连山,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补给量大,故两湖泊面积最大的季节是夏季。第6题,居延海面积和位置的变化说明流域水文条件在变化。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故流域水文条件在变化说明流域环境在变化。
(2019·德阳模拟)水面蒸发是最大可能蒸发量,属于水分供应不受限制的蒸发。气温是影响蒸发的重要因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气温升高时,水面蒸发量也相应增加。然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世界不少地区观测到的水面蒸发量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据此完成7~9题。
7.一般情况下,世界上水面蒸发最旺盛的地区位于 ( ) A.赤道附近 B.回归线附近 C.南极地区 D.温带大陆内部
- 2 -
8.不少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 ( ) A.大气湿度逐渐下降 B.水体面积逐渐减少 C.大气云量逐渐增加 D.大风天气逐渐增多
9.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这会使( ) A.区域水循环变活跃 B.空气水汽含量增加 C.农作物收获期提前 D.农业干旱得到缓解
【解析】7选B,8选C,9选D。第7题,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显著,降水较少,晴天多,蒸发旺盛。第8题,大气湿度下降、大风天气增多均会加大水面蒸发量;水体面积减小,干旱加剧,水面蒸发量增大;大气云量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降低,导致水面蒸发量下降。第9题,水面蒸发量下降,区域水循环活跃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农作物收获期主要取决于热量条件,与水面蒸发量关系不大;水面蒸发量减少,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农业干旱得到缓解。
2019年3月30日,地处我国西南林区的四川省凉山州发生了森林火灾,在救火过程中突发爆燃,导致30名救火队员遇难。这里山高谷深,树种多样。下图为火灾发生地区域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火灾地区树木种类多样,与其成因关联最小的因素是( ) A.降水 B.土壤 C.地形 D.纬度 11.火灾过后,该地区 ( ) A.植被蒸腾量增加 C.病虫害减轻
B.地表径流量减少 D.生物种类增多
【解析】10选B,11选C。第10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着火区域位于低纬度地区,降水较多,水热条件好,利于森林生长,且地形起伏大,垂直分异明显,树种多样。该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与树木种类多样关系不大。第11题,火灾过后,植被覆盖率降低,蒸腾作用下降;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同时生物多样性减少。火灾发生会将森林
- 3 -
中的害虫烧死,火灾过后病虫害会减轻。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8分)
下图为色林错流域图。2017年6月17日,我国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科考首先重点对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色林错流域由色林错与其周边诸多河流湖泊互相串通构成,色林错湖面海拔4 530 m,属于构造湖,与青藏高原诸多大湖一样,色林错湖水清澈,透明度高。湖滨水草丰美,是藏北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因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降水量的增加,几十年来湖面面积不断增大,已超过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湖。湖中生长着唯一的鱼类裸鲤,每年流域中繁殖的裸鲤幼鱼在越冬期常常有较多死亡,存活率较低。
(1)分析色林错水体清澈、透明度高的自然原因。
(2)全球变暖对高原的降水、冰川、冻土、蒸发、风等因素都有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色林错流域内陆面蒸发量增加,而湖面蒸发量有所减少,试分析原因。 (3)指出色林错面积不断增大可能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4)简析流域内裸鲤幼鱼在越冬期存活率较低的原因。
【解析】第(1)题,色林错水体清澈、透明度高的自然原因应结合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据图可知,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流域内冻土广布,土质坚硬,流水难以侵蚀,含沙量小,水体清澈;海拔高,气候寒冷,土壤发育差;水温低,浮游生物少,因此透明度高。第(2)题,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可知,气候变暖,陆面因冰川融水增多,冻土融化,地面湿度增加,所以蒸发量增加;因为气候变暖,该地区降水增多,云层增加,削弱了太阳辐射,导致湖面蒸发减少;随着气温升高,该地区的风力有所减弱,不利于蒸发。第(3)题,据材料可知,湖滨水草丰美,是藏北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色林错面积不断增大将淹没湖边优质牧草草地,从而使得牧民被迫需要搬迁;据材料可知色林错流域由色林错与其周边诸多河流湖泊互相串通构成,周边湖泊可能相连,影响附近交通联系。第(4)题,流域内裸鲤幼鱼在越冬期存活率较低的原因应从生存环
- 4 -
境、食物等方面分析。幼鱼能量储备少,对环境耐受性较差;高原氧气少,冬季河湖结冰,冰下水体溶解氧少,容易缺氧;冬季水温低,水体浮游生物少,饵料食物较缺乏。
答案:(1)流域内多冻土,土质坚硬,流水难以侵蚀;气候寒冷,土壤发育差;水温低,浮游生物少。
(2)气候变暖,陆面因冰川融水增多,冻土融化,地面湿度增加,所以蒸发量增加;因为气候变暖,该地区降水增多,云层增加,削弱了太阳辐射,导致湖面蒸发减少;随着气温升高,该地区的风力有所减弱,不利于蒸发。
(3)湖边优质牧草草地被淹没,牧民被迫需要搬迁;周边湖泊可能相连,影响附近交通联系。 (4)幼鱼能量储备少,对环境耐受性较差;高原氧气少,冬季河湖结冰,冰下水体溶解氧少,容易缺氧;冬季水温低,水体浮游生物少,饵料食物较缺乏。 13.(2019·惠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带、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 (2)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3)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4)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解析】第(1)题,分析土壤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可从土壤的酸碱性质、透气透水性能、土层厚度、有机物含量、肥力高低等角度进行分析。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第(2)题,读图可知,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