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案整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8课时:有理数的加法(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8页,2.6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现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

2.问题:

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

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 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思考:还有哪些可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 能情形?你能把问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题补充完整吗?

第 21 页 共 60 页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写成算式是(+20)+(―30)=―1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写成算式是:(―20)+(+3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 )方( )米处。

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仿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

你能发现和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很重要! (+4)+(―3)=( ); (+3)+(―10)=( ); (―5)+(+7)=( ); (―6)+ 2 = ( )。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 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2.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3.例题: 例1:计算:

1??2?①(+2)+(―11); ②(+20)+(+12); ③????1????????; ④(―3.4)+4.3。

?2??3?解:①解原式=―(11―2)=―9; ②解原式=+(20+12)=+32=32;

③解原式=??1??????1??2?1?12??34?; ??1???1???2?????2??3?6?23??66?第 22 页 共 60 页

④解原式= +(4.3―3.4)=0.9。 4.课堂练习:

课本:P37:1,2,3,4。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四、课堂作业:

课本:P40、41:1,2。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1)》 1.有理数加法法则: ????? 例1.????? ??????? ??????? ??????? ??????? ??????? ??????? ?????? ??????? ??????? 学生练习:?? ??????? ?????? ??????? ??????? ??????? ??????? ??????? ??????? ??????? ??????? ??????? 教学后记: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如本教学设计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 23 页 共 60 页

第9课时:有理数的加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41页,2.6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率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在算法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计算:(1)6.18 +(–9.18);

(3)(―12)+(+5);

(2)(+5)+(-12);

(4)3.75 + 2.5 +(–2.5);

(5)1 +(–2)+(–1)+(–1)。

2323说明:通过练习巩固加法法则,暴露计算优化问题,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 ①问题:

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也是成立的吗?

②探索:

你能发现什*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

么? 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 和○ + □ 。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 ◇内,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 ○ )+ ◇ 和□ +( ○ + ◇ )。 很重要! ③总结:让学生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 ( a + b )+ c = a + ( b + c )

第 24 页 共 60 页

这样,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使计算简化。

2.例题: 例1:计算:

(1) (+26)+(―18)+5+(―16); (2) ??1??1???7????2????8?。 解 (1)原式=(26+5)+[(―18)+(―16)] = 31+(―34)= ―(34―31)= ― 3。 (2) 原式=???1????2????1???8???7??2?3?1?2?1??4??1??3??1?2?????2??3??1?1???1?3???2?11??2??11=??4????7??7

44=??4?????7??7?=??4??=??4??=?3。

444?4???从几个例题中你能发现应用运算律时,通常将哪些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运算简便吗?

例2:10筐苹果,以每筐3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记录如下:2,―4,2.5,3,―0.5,1.5,3,―1,0,―2.5。求这10 筐苹果的总重量。 解:由题意得:2+(―4)+2.5+3+(―0.5)+1.5+3+(―1)+0+(―2.5)

= (2+3+3)+(―4)+[2.5+(―2.5)]+[(―0.5)+(―1)+1.5] =8+(―4)= 4 。 30310 + 4 = 304 。

答:10筐苹果总重量是304千克。

例3:运用加法运算律计算下列各题:

(1)(+66)+(―12)+(+11.3)+(―7.4)+(+8.1)+(―2.5) (2)(+32)+(―27)+(―35)+(―11)+(+53)+(+55)

58812125(3)(+61)+(+1)+(―6.25)+(+1)+(―7)+(―5) 42963分析:利用运算律将正、负数分别结合,然后相加,可以使运算比较简便;有分数相加时,利用运算律把分母相同的分数结合起来,将带分数拆开,计算比较简便。一定要注意不要遗漏括号;相加的若干个数中出现了相反数时,先将相反数结合起来抵消掉,或通过拆数、部分结合凑成相反数抵消掉,计算比较简便。

解:(1)原式=(66 + 11.3 + 8.1)+[(―12)+(―7.4)+(―2.5)]

= 85.4 +(–21.9) = 63.5 (2)原式=(3+2)+(5+3)+[―(2+7)]+[―(1+1)] +(5+5)+[―(3+5)

58581212=3+5+2+3+(–2)+(–1)+(–7)+(–1)+ 5 +(–3)+5+(–5)

55881212=2

(3)原式=(+61)+(―6.25)+(1+ 1)+(―5)+(―7)= ―7

426993

第 25 页 共 60 页

??1?3

7op6y7kuug5o77k3187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