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儿童依恋的测量方法综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56·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23No.22015儿童依恋的测量方法综述

邝贝贝,胡平,杜嫱,汤晨韵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2)

【摘要】在总结目前儿童依恋测量的特殊性及必要性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了儿童期依恋测量的不同方法。总结起来,可以看到儿童依恋测量有四大类主要方法:观察法,主要基于实验室以及日常行为观察的测验方法;投射法,主要借助玩具或图片投射出学龄儿童的依恋感受;表征法,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来表征其内在情感(包含量表法和访谈法);评价中心法,综合多种测量手段的临床工具。从依恋测量的五个要素(依恋对象,依恋行为,儿童,施测者,编码分类)和影响依恋测量的其它因素(依恋和人格,依恋的发展)的角度,对依恋测量的信效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依恋测量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儿童依恋;测量方法中图分类号:R395.1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5.02.015

AccessingAttachmentinMiddle-ageChildren

DepartmentofPsychology,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KUANGBei-bei,HUPing,DUQiang,TANGChen-yun

【Abstract】Basedontheillustrationoftheparticularityofaccessingschool-agechildren’sattachment,currentarticlepaidparticularattentiontoattachmentmeasuresforschool-agechildren.Tosumup,therewerefourcategories:observationmethod,whichwasmainlybasedonlaboratoryanddailybehaviorobservation;projectivemethod,whichaccessedorproject?edchildren’sattachmentwiththehelpofdollplayingorpicture;representationmethod,includingscaleandinterviewmethods,whichmainlyaccessedchildren’sattachmentbylanguage;thelastonewas“assessingattachmentinschool-agechildren”,aneffectiveclinictoolintegratedavarietyofmeans,whichcoulddistinguishinsecuritychildrenfromallchil?drensuccessfully.Weshouldchoosesuitableattachmentmeasureaccordingtochildren’sageandourstudypurpose,notmentmeasurement(attachmentfigures,attachmentbehavior,children,examiner,codingandclassification)andotherfactorssattachment.

justconvenience.Currentarticleanalyzedreliabilityandvalidityofattachmentmeasure,fromfactorsinfluencingattach?(attachment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ofattachment),andalsoproposedsuggestionsforaccessingschool-agechildren’【Keywords】Children’sattachment;Measurementmethod依恋是婴幼儿与其照料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最初是儿童根据自身经验内化而成的一种有关人际关系的内部心理表征,在形成以后,随着其抽象化、概括化程度不断提高,它将更多的人和环境纳入其中,会随着个体成长而逐步稳定。尽管依恋已经成为发展理论中的宏大主题之一,但对于其在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情境中发展和作用的机制仍不甚清晰,尤其是从社会化过程开始阶段,“儿童从对母亲的依恋如何转变为内部工作模式以至发展成为应对人际关系的模式”的整个过程不甚清楚。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尚缺乏对依恋本身机制和过程的探查,因而我们需要恰当的测量方法来研究并验证这个过程的转化。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研究者对依恋类型和依恋行为、依恋的维度和变化性等都有了更多的认识,伴随这些认识的发展,依恋研究的范围也从发展心理学扩展到人格心理学、病理心理学

[2]

[1]

儿童依恋的测量方式,有助于研究者审视和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依恋研究,得出更为适切的研究结论。

1

1.1

儿童依恋测量

依恋测量的理论基础

内部工作模型是解释依恋工作机制的经典理论,它说明

了依恋的实质和工作过程,实现了依恋测量的可操作化,成为依恋测量的核心思想和基本依据。它认为,依恋是生命之初的个体为了生存通过与主要的照料者(父母)进行互动而形成,主要包含两个成分: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7],这两种成分得到后来研究者的验证[8]。如果在早期经验中,照料者对婴儿的需求是敏感的、反应及时的,那么个体在内部工作模型中会将依恋对象(照料者)表征为“可信赖的,可提供支持的”-他人模型,而将自身表征为“可爱的,有价值的”-自我模型,这些表征会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发挥更稳定的作用。它还指导个体在早期关系中的行为、策略,预测其思想、情感等[8],在成年后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9]。

在依恋测量领域,内部工作模型是其经典的理论依据,它奠定了依恋研究的基础。随着依恋研究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依恋测量所依据的理论也不断发展,动态成熟模型便

、组织行为学等理论领域,甚至司法、教育、心理治疗等

[3][4][5][6]

实践领域,然而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基于依恋在发展心理学中的研究结论,因此重新回溯依恋理论及梳理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SHB034)“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的阶段性成果通讯作者:胡平,huping@ruc.edu.cn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23卷第2期

·257·力者,其语言能力有限,不能像青少年和成人那样有效理解文字或自由表达自己,其依恋测量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借助行为,这使得其不同于青少年、成人的依恋测量;中高年级学龄儿童的语言能力则更为接近青少年。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儿童依恋研究的特殊性和测量的意义性,因此回顾儿童依恋测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12岁及以下儿童的依恋测量方法进行回顾。

是在理论和实践需要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

动态成熟模型(Dynamic-MaturationalModel,DMM),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来阐释依恋行为的发展,发展出动态成熟模型。其基本观点认为,依恋是儿童在意识到危险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源于生物成熟与环境之间的持续互动,它反映了个体将会怎样加工有关安全和危险的信息以及如何采取行动。基于个体对信息加工的三种主要方式:躯体、认知和情感信息,DMM提出依恋行为主要包含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认知”和“情感”,而儿童的自我保护策略应该包含三个系列:一个系列覆盖所有年龄阶段,同安斯沃斯提出的婴儿自我保护策略相一致(社会抑制/回避、舒适、反应/威胁);第二个系列是学前儿童能够增加的自我保护策略(强迫照顾/顺从、攻击性/习得无助);第三个序列是学龄期儿童所增加的自我保护策略(混乱/自我依赖、惩罚性/成瘾)。它最终扩展出青少年和成人保护策略(虚假情感和虚假认知)。

[11]

[10]

2

2.1

儿童依恋测量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对儿童在某一环境(或情境)下的行为反

应的观察来评价其依恋类型。这里包含三个要素,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或刺激(依恋情境),熟悉儿童的人(依恋对象),儿童行为反应(依恋行为)。评级者一般为熟悉儿童的依恋对象(如,母亲,幼儿教师)或经过严格训练的研究者。常用的观察法有两种:陌生情景测验和儿童依恋行为分类法(Q-sortrating)。陌生情景测验[13]使用婴儿与母亲的“分离-重聚”情景,观察并记录儿童的反应,通过编码分类将儿童分为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反抗型,回避型和无组织型依恋

[14](混乱型依恋或无法分类型)。Q分类法则采用另外一种思

1.2儿童依恋测量的特殊性

儿童从学前期到学龄期的过度体现了由行为测量向表

征测量的转变过程。婴幼儿依恋行为的表达相对“单纯”,所动即所想,基本表现了依恋关系模式。学龄前儿童的母婴依恋关系初步稳定,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后开始了相对独立自主地探索环境的过程,活动范围和互动对象更广,自身各个方面的发展初步启动,依恋对象多元化,心理能力和行为能力不断提高。环境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带来儿童依恋系统的改变—从“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接触到对依恋对象可获得

[12]

性的期望”。因此,其依恋测量不同于婴幼儿依恋测量。

路测量儿童依恋[15],它基于对儿童行为的观察,采用90张卡片或90个测验项目描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九级分类(相应的数字代表相应行为的典型性),由一名熟悉儿童的教养者或研究者对其进行评价,并与“理想儿童”之间计算相关,以其相关系数衡量儿童的依恋安全性。有关工具见表1。

然而,低年级学龄儿童、幼儿园或学前儿童,为半语言能

表1

年龄婴儿/学步儿学前期1-5岁

测量程序分类陌生情景测验[13-14]安全型/矛盾

型/焦虑型/无组织型

学前儿童陌生情安全型/矛盾景测验[16-17]型/焦虑型/

无组织型

儿童依恋Q分类维度计分卡片[15]

依恋测量工具—观察法

评价长度临床要求20分钟左右录观察或咨询室像陌生人录像分析摄像机

根据不同年龄观察或咨询室21-60分钟不陌生人等,录像分析摄像机

2-3个观察者,在各个场所观察60-90分钟儿童行为和亲子

互动

对研究者的培训操作训练编码分类训练儿童心理学知识操作训练编码分类训练儿童心理学知识操作训练

熟悉Q-sort项目和儿童发展特点

所需信息

摄像/依恋行为互动行为评级量表压力情景

摄像/依恋行为互动行为评级量表压力情景

90张日常生活事件卡片,并计分;熟悉儿童生活的评价者“理想儿童”分数

作为经典依恋测量方法,观察法已被研究者们公认为测量婴儿依恋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成功测量了婴儿依恋,更使得依恋理论具有可验证性而表现出巨大的实践价值,“危险刺激-行为反应”模式也成为依恋测量的“黄金法则”。从实验程序上看,陌生情景测验所依赖的实验室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极有可能放大了儿童的焦虑反应,所测得的并非主要是亲子关系模式,使得测量的生态效度有限,对实验者要求较高。而Q分类法中的评价者(母亲)也较易受到主观因素或观察偏差(研究人员)的影响。另外,对于不同文化情境来说,同样的行为反应可能代表不同的亲子关系模式,例如,西方禁止体罚,而我国文化则有“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说。陌生情景法的诞生源于儿童语言能

力(表征)的缺乏,所动即所想,因此它适用于两岁以下儿童;而Q分类法基于亲子互动和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因此也只适用于2-6岁的学前期儿童。最初的研究者们曾试图将其运用于6-7岁学龄儿童[16],但未能取得良好的信效度;Solomon和George[17]将其运用于学前儿童和低龄学龄儿童的改编效果相对较好。

2.2投射法(NarrativeTechniques)

投射法由Main,Kaplan和Cassidy在1985[18]正式提出。

学者们逐渐发现陌生情景测验中的分离重聚场景无法有效引起学龄儿童的依恋行为,而儿童在投射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能够反映出其自身的依恋特征,还能折射出其自身在生活中与依恋对象互动的经验和模式,因此投射法应运而生。

·258·投射法的基本程序是使用模拟情景(借助道具摆放和语言讲述完成故事,或看图片讲故事)诱发儿童与依恋相关的反应,通过反应考察儿童对于自身与依恋对象之间关系的期望(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认为父母会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作出有效的回应)以及依恋结构中其他要素。从这种思想出发,比较常见的是故事(借玩偶道具演示生活场景)和图片(不同的分离场景)材料,因此就出现了两类投射测量方法:故事投射法(AttachmentStoryCompletionTask),图片投射法(Picturenarrative)以及它们的一些变式。得到不少信效度证

20]

据[19,。有关工具见表2。

[12]

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23No.22015符合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弥补了陌生情景测验在测量儿童依恋时缺乏有效性的缺陷,而且它对依恋类型的评价和区分较为细致,比起陌生情景测验有较大的进步。但有以下几个缺点:实施、编码、评价对研究者要求较高,不能团体实测;易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使评分者一致性信度较低,这也限制了投射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于中高年级的儿童来说,内容效度不足,更适用于学前期幼儿和学龄期低年级儿童;另外,在测量中投射法较易受到儿童叙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而且也很难避免儿童气质类型[21]和性格倾向的影响,有些儿童活泼外向,有些则安静内敛。因此,投射法更适合于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儿童。

投射技术通过“讲故事”或“看图说话”的方式测量依恋,

表2

年龄4-12岁测量程序

依恋测量工具-投射法

评价长度对研究者的培训30分钟;操作训练录像分析编码分类训练

儿童心理学知识30分钟;操作训练编码分类编码分类训练

儿童心理学知识

5-9岁

分类所需信息

故事完成法安全型/矛盾型/相关评分表;ManchesterChildAttachmentStoryTask焦虑型/无组织型录像;玩偶(ACAS)[22];TheMacArthurbatterystem(MSSB)[23]

;the‘LittlePig’stem[24];看图讲故事安全型/矛盾型/图片;相关评分表;

[25][18]

Separationstory;SeparationAnxietyTest.焦虑型/无组织型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记录

表3

表征法1-量表法

年龄测量程序分类所需信息评价长度对研究者的培训学龄安全感量表(KernssecurityScale)[26];回避和矛盾应对量表维度计分或三种问卷30分钟左右操作和评分训练

[27]

儿童(AvoidantandPreoccupiedCopingScales);父母和同伴依恋分类“安全型,焦

[28]

问卷(theInventoryofParentandPeerAttachment,IPPI-R);虑型,回避型”。

表4

年龄

测量程序

[29]

表征法2-访谈法

所需信息

评价长度

对研究者的培训

分类

13岁以上(补充)成人依恋访谈(AAI)

13岁以上(补充)成人依恋投射图片

系统(AAP)[30]6岁-12岁安全型/不安全型/未解决的伤痛相关评分量表;转录访谈记录60-75分钟;转录操作训练;转录训练;评分分类训练安全型/不安全型/未解决的伤痛相关图片;转录对图片反映的20-30分钟;转录操作训练;转录训练;评分分类训练

记录

30-60分钟操作训练;转录训练;评分分类训练

[31]

儿童依恋访谈(CAI)安全型/矛盾型/焦虑型/无组织型详细访谈提纲

2.3量表法

量表法最初是为青少年和成人设计,由于信效度较好,

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有限。

以及考虑到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有研究者将部分量表改编成儿童版本。一般以陈述句方式出现,内容涉及个体自身与亲密他人的关系,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等级计分。在量表结构上,有的量表会针对不同依恋对象设置分量表(父亲,母亲,同伴);有的则只是一个单独量表。在计分方式上,有的采用维度计分,测量依恋的安全性得分或不安全性得分;有的则是类型计分,通过编码和分类区分个体依恋类型。有关工具见表3。

量表法的实施和计分简便,信效度较高,对施测人员要求较低,可进行团体施测,快速得到测量结果,得到不少信效度证据

[26,32]

2.4访谈法:儿童依恋访谈(ChildhoodAttachment

Interview,CAI)

访谈法则借鉴陌生情景测验(StrangeSituation,SS)的测量思路,并参考成人依恋访谈(AdultAttachmentInterview,AAI)的编码方式,试图克服量表法和投射技术的不足,在维度计分的基础上对儿童依恋类型进行区分。最为典型并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儿童依恋访谈(ChildhoodAttachmentInter?

view),它测量了儿童对依恋对象的情感可获得性的期望[31],是专门为学龄儿童设计的一个半结构化访谈,其内容主要涉及儿童和依恋对象之间的关系。编码内容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量表得分在期望值以上的儿童被划分为安全型,其他三种类型为:矛盾型,回避型,无组织型。有关工具见表4。

儿童依恋访谈(CAI)适用于中高年级学龄期儿童,可有效测量学龄儿童的依恋,Shmueli-Goetz等提供了较好的信效度(评分者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证据。作者同时也发现这个方法对“依恋类型”、“参照群体和目标群体”的区分不够灵敏,其原因可能是个体依恋类型的变化,

。由于其方便快捷,且适合评价儿童依恋的某个

维度或某个方面与其他个体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评价正常儿童的依恋安全性和其他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时应用比较广泛

[32-34]

。但量表法测量内容单一,信息量不够,有的只测量儿

童的依恋安全性(安全感量表),有的只测量儿童不安全依恋的类型(矛盾与回避量表),难以具体判断儿童依恋的类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23卷第2期

也可能是此测验在实施时会受到儿童语言能力的干扰。另外,访谈法同样难以避免陌生环境适应问题以及儿童本身性格倾向和气质类型的影响。相比于量表法,儿童依恋访谈的编码和计分依然比较复杂,但它平衡了投射法和量表法之间的优缺点,一直都是被广泛应用的依恋测量方法之一。它采用维度计分(九点评分)和分类计分相结合的方式,既充分收集了与依恋相关的信息又对依恋类型进行了区分,能满足依恋研究的需要。这种方法在国内的应用依然较少。

2.5评价中心法(School-ageAssessmentofAt?

tachmentCrittenden,SAA等)

[11]认为,已有儿童依恋测量方法的测量内容

和目的不够明确,大多不能反映学龄儿童的依恋特点,更多强调了低年级学龄儿童的特点,测量的信效度有限,缺乏临床应用证据。他不主张用分离情景研究学龄儿童依恋,而致力于发展另外一种依恋测量方法—评价中心法ageAssessmentSAA主要基于一些与个体年龄、ofAttachment,SAA)(TheSchool-[11]

胁”和“挑战”情景,以激发个体相应的依恋行为,认知特点相适应的以临床应用“威

为主要目的,致力于识别一些情感、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

方式是使用七张卡片(如独自外出,家人生病,被同伴拒绝等),请儿童就图片内容讲述故事(想象)并讲述自己与之相类似的经历(回忆)。之后询问儿童事件发生的顺序,对这些事的感觉,对依恋对象的感觉,图片主人公或自己那么做的原因,预测图片主人公接下来可能会怎么做。其编码分类依据三种主要成分:自我保护策略和信息加工过程;未能解决的创伤(SAA列出10种未解决的创伤,它们会导致极度的心理努力,以实现自我保护功能);策略调节(无力应对时出现的情绪)。

与传统依恋测量方法相比,评价中心法使用的材料比较符合学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能诱发其依恋行为。编码分类更为细致,对不安全依恋的类型进行了详细区分,描述了每个依恋类型相应的认知、情感、行为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较好地区分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目前得到的结论仅限于某些国家(澳大利亚)的样本,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普适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没有取得和其他施测方法的相容效度,以及纵向预测效度。这种方法对施测者要求严格,需要三个编码者,每人对每个被试的编码时长需要2小时左右,并要求施测者熟悉儿童发展特点,这些因素可能妨碍了它的广泛运用。

3

影响儿童依恋测量的因素

3.1

影响依恋测量信效度的因素

儿童依恋的测量方法本身缺少跨时间、跨评价者以及其

内部一致性的数据,其原因来自于依恋测量的复杂性。3.1.1

依恋对象

对儿童来说,依恋对象在横向上并不一定

是单一的,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往往包括不同对象:父母和(外)祖父母或其他教养者;在纵向上也并非固定不变:儿童的发展轨迹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家庭”,随着环境的变化,相应的主要依恋对象也将发生改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依恋更加复杂,儿童往往形成“以某一个教养者为

·259·核心,多个教养者为辅”的多个依恋对象的情况。目前依恋测量大多数指向父母,尤其是母亲,对于有多个依恋对象的个体或不以父母为依恋对象的个体来说,这种测量就失去了其有效性。3.1.2

依恋行为

依恋测量最初依靠的是外部行为,随着年

龄的增长,心理表征能力的提升,依恋行为的外化程度逐渐减弱,依恋需求的表达受到“教育,社会期望,性别角色”等的塑造或压抑[35],这使个体依恋行为及其表达方式发生诸多变化,可能表现为情感依赖和心理需求,以及对依恋对象可获得性的期望,因此,区分不同依恋类型的相应“行为指标”和心理表征应随之发生变化。除此以外,由于受到社会期望、教育、性别角色等的影响,儿童有时为了得到表扬而总是按照成人的期望行事,难以区分内化的外界需求和自身的需求

[36]

,有关依恋的表达不一定真实。依恋测量应考虑这个特

点,而内隐测量将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式,目前已有研究者尝试使用,但还需要更多研究的支持。3.1.3

儿童

对于儿童的依恋表征测量来说,无论是半结构

化测量,还是访谈法,语言表述均占据重要地位,但这为测量带来以下两个问题:依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7岁后儿童的去中心化已经完成[37],开始学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因此,儿童讲述的故事并不全是自己;另外,学龄期低年级儿童和学前期儿童生活经验有限,在讲述时往往会从头脑中寻求“故事原型”,可能是“动画人物”,也可能是教师口中的“故

事人物”或父母给出的“榜样人物”[38]

。另外,受教育期望和

榜样作用的影响,儿童认为“不哭不闹”才是“好宝宝”,往往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在依恋测量中往往表现为或“隐藏”。3.1.4

依恋测量的编码分类

行为观察和表征法测量依恋

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恋测量后的编码分类,也即是其信度问题。这对编码者的发展心理学知识和编码技术提出较高要求,且仍难以避免其主观性,加上儿童口述能力、故事主题的影响,使得评分者一致性较差[22]。除了编码操作的问题外,根本原因可能是每个人区分安全依恋的标准不一,什么样的行为指标才算“安全”,这本就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命题。大多依恋测量工具将依恋区分为三种或四种依恋类型,在形式上与最初的陌生情景测验保持了统一,其便利之处不言而喻:便于横向和纵向测量之间的比较以及临床应用,然而,在不安全依恋的几种类型间进行区分确实给依恋测量带来困难,证据之一就是不少依恋测量工具在这几种类型上很难取得一致的结果[17],其直接影响就是限制了临床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发展。3.1.5

研究者自身

在依恋测量中,研究者自身也是影响依

恋测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通常对儿童的熟悉度有限,造成对儿童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的捕捉能力有限(有时只有父母能听懂外人不明白的儿童语言);儿童在与研究人员互动过程中,也难免受到“陌生环境焦虑”带来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带来对依恋测量有效性的影响。

3.2

依恋测量应注意的其它因素

3.2.1

依恋和人格的关系

在依恋测量中,很少被人们关注

的一个问题是依恋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

“无意识欺骗”·260·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23No.22015看: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儿童在依恋故事和依恋访谈中的表现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对父母语言和行为方式的模仿;更重要的一点是,儿童本身的性格倾向(尤其是内外倾)和气质类型将影响其依恋表达和研究者对儿童的主观判断和印象[21]

。研究证据表明:依恋安全性和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维度存在相关[39-40],然而并不能表明安全性高的儿童一定是活泼开放的,这就容易造成误判,实际上为依恋测量带来不小的困扰,往往造成对依恋测量的混淆。3.2.2

依恋的发展

依恋类型是否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

而发生改变,其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不少研究者认为依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特质,其证据是婴儿依恋的类型分布随着年

龄增长相对稳定[41,42];另外的研究者用元分析的手段发现,依

恋类型可以通过干预被改变[43],且一些研究发现[44]30%有将近

部工作模型类似于图式,的个体的依恋类型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因此,通过不断地整合和内化、顺应新的内信息达到新的平衡。依恋类型的变化本身并不说明什么,重

要的是其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我们需要安全型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到保持,不安全依恋可以通过干预得到改变,从而促进个体健康发展。依恋研究最初始于儿童精神病学领域[7],并不断扩展向正常人群,近年来研究者们重新又开始通过改善不良依恋关系推进它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咨询中的实践应用[45]。

4研究展望

依恋研究随着方法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儿童依恋测量方

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测验材料的设置上,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避免内容效度缺失;在测验程序上,应纳入依恋对象识别测验(识别个体的依恋对象是母亲或父亲还是其他人),再进行依恋关系质量测量;在依恋测验者的选择上,可由熟悉儿童的人进行测验,也可进行家庭-实验室交叉测验。另外,儿童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后,依恋行为的表现方式、强度、频率发生改变,依恋测量可考虑借鉴无意识方式进行进一步研究(如,内隐联想测验),以避免儿童的“无意欺骗”。

由于个体年龄变化、所处环境的变化、心理特点的复杂性,依恋的测量也较为复杂。在依恋测量中,有必要根据依恋测量的目的和对象来发展其合适的测量方法,并与个体发展所处的环境保持一致。儿童期是快速发展时期,内部差异较大,在选用依恋测量方法时应根据其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高、中、低年级,学前期幼儿)有所区分。依恋测量的另外一个重大主题是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下依恋类型的分布是否一致,行为表征和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东西方不同教养环境下的依恋行为表现是否一致,这些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依恋测量大多需要进行编码分类,且对编码人员要求较高,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使得依恋测量研究大多在西方进行。国内有关依恋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关依恋测量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又围绕依靠量表测量的大学生或成人依恋进行。正是因为依恋测量的复杂性,才使得我国有关依恋的研究相对滞后,所以需要重新梳理儿童依恋的测量方法,以期推动依恋研究的一些突破。

1Fonagy参

order,P,LuytenP,StrathearnneurobiologyL.Borderlineofpersonalityattachment.dis-In-2fantEgelandMentalmentalization,HealthJournal,andthe2011,32(1):47-69AttachmentB,CarlsonIssuesEA.inPsychopathologyAttachmentandandpsychopathology.Intervention,

3

2004.Tews27-48

matter:MJ,CriticalStaffordevents,K,MichelconstituentJW.Lifehappensandpeople

amongpart-timehospitalityemployees.attachment,Internationalandturnover4nalMainofM,HospitalityHesseE,Management,HesseS.Attachment2014,38:theory99-105Jour-

andresearch:

ilyOverviewPilkauskaite-ValickieneCourtReview,withsuggested2011,49(3):applicationsR,Zukauskiene426-463

tochildcustody.Fam-5

roleofattachmenttoschoolandopenclassroomR,RaizieneclimateS.Thedia-Socialdiscussiononadolescentsfor

McLaughlinandBehavioral’Sciences,school-2011,related15:burnout.Proce-

6

curityprovedasKA,ZeanahCH,FoxNA,etal.Attachment637-641

se-2012,izedchildren.mentalamechanismJournalhealthoutcomeslinkingfostercareplacementtoim-ofChildPsychologyinpreviouslyandinstitutional-Psychiatry,

7Bowlby53(1):J.The46-55

8

London:Tavistock,Making1979

andBreakingofAffectionalBonds:

TuranlogicalN,helpErdur-Baker?.Attitudestowardsseekingpsycho-therolesofruminationamongasampleandinternalofTurkishworkinguniversitymodels.students:

British9

JournalZayasmentmaternalV,ofMischelGuidanceW,andShodaCounselling,Y,etal.2014,Roots42(1):ofadult86-98

attach-

10tyandCrittendenScience,partnerPM.2011,attachment.caregivingRaising2(3):289-297

Socialat18PsychologicalmonthspredictsandPersonali-

adultpeer

childsafety.Collumpton:parents:Willan,Attachment,2008

parenting,and11CrittendenP,KozlowskaK,LandiniA.Assessingattach-12Psychiatry,mentinschool-ageKernsKA,2010,Richardson15(2):children.185-208

ClinicalChildPsychologyandhood.TheGuilfordPress,RA.2005.Attachment46-70inmiddlechild-13AinsworthMDS,BellSM.Attachment,exploration,andsep-14Mainstrangearation:M,situation.IllustratedSolomonChildbyJ.ProceduresDevelopment,thebehaviorofforidentifying1970,one-41:year-infants49-67oldsinaorganized/disorientedduringtheAinsworthStrangeasdis-andation.Intervention,Attachment1990,inthe1:Preschool121-160Years:Theory,Research,Situ-

15lopment,3.0).WatersMonographsE.Appendix1995,60(2-3):oftheA:SocietyTheattachment234-246

forResearchQ-inSet(VERSION

ChildDeve-16MainM,CassidyJ.Categoriesofresponsetoreunionwith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23卷第2期

thesificationsparentatage17

Psychology,andstable6:Predictableovera1-monthfrominfantperiod.attachmentclas-SolomonityJ,George1988,24(3):C.The415

DevelopmentalmeasurementofattachmentCassidyandrelated18

Guilfordry,research,J,Shaverconstructsininfancyandearlychildhood.secur-InandPR,clinicaletal.applications(2ndHandbookofattachment:Theo-Mainhood,M,Press,andKaplan2008.ed.).NewYork:adulthood:N,383-418

CassidyAmoveJ.toSecuritythelevelinofinfancy,representation.child-19

ment,Monographs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childKerns1985.66-104

attachmentKA,AbrahaminlaterMM,middleSchlegelmilchA,etal.Mother-20

ion.proachesMinnisAttachmentandassociationswithmoodchildhood:andemotionAssessmentregulat-ap-theassociationH,GreenandbetweenJ,OHuman’Connor,Development,2007,9(1):33-53reactiveetattachmental.Anexploratorydisorderstudyandof21ChildtachmentBelskyPsychologynarrativesandinPsychiatry,earlyschool-agechildren.Journalat-ofsceptibilityJ,PluessM.Beyonddiathesis2009,stress:50(8):Differential931-942

su-22

etin,Green2009,toenvironmentalinfluences.PsychologicalBull-ingattachmentJ,Stanley135(6):representationsC,885-908

SmithV,etal.inyoungAnewmethodofevaluat-23

menten:TheBrethertonandManchesterHumanChildAttachmentStoryschool-ageTask.Attach-childr-StemBattery:INGE,Development,OppenheimDAVID.2000,2(1):The48-70

MacArthurStoryworldsity,andreflectionsdevelopment,aboutadministration,meaning.Revealingreliability,thevalid-inner24

andHodgesParent-childofyoungchildren:Narratives,The2003.MacArthur55-89

StoryStemBatteryrepresentationsJ,SteeleoverM,HillmanS,etal.Changesinattachment25

andNarrativesofmaltreatedthechildren.firstyearClinicalofadoptiveChildPsychologyplacement:JacobsenPsychiatry,ations:T,Hofmann2003,8(3):V.Children351-367’sattachmentrepresent-26velopmentalmiccompetencyLongitudinalinmiddlerelationschildhoodtoschoolbehaviorandacade-KernsKA,KlepacPsychology,L,Cole1997.33(4):andadolescence.De-A.703-710

27ationship.lescents’perceptionsofsecurityPeerrelationshipsinthechild-andmotherpreado-FinneganRA,DevelopmentalHodgesEV,Psychology,PerryDG.1996,32(3):457-466rel-28

1996,dantcoping67(4):1318-1328

duringmiddlechildhood.PreoccupiedChildDevelopment,andavoi-Attachment—RevisedGulloneE,RobinsonK.(IPPA-R)TheInventoryforofParentandPeer29

2005,ricinvestigation.ClinicalPsychologychildren:andPsychotherapy-apsychomet-Hesse12(1):67-79

tachment:E.TheTheory,adultattachmentResearch,interview.andClinicalHandbookApplications,

ofAt-·261·30

1999.George395-433

ationofC,aWestnewmeasureM.Thedevelopmentofadultattachment:andpreliminaryvalid-31

2001,tachmentShmueli-Goetz3(1):Projective.AttachmentTheAdultAt-30-61

andHumanDevelopment,achmentY,TargetM,FonagyP,etal.Thechildatt-32(4):discriminantinterview:validity.ADevelopmentalpsychometricstudyofreliabilityand赵金霞939-956

Psychology,2008,4433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中期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刘新春,2012,4:405-412.中介效应研究朱晓坤,邓晶晶,等.完美主义在依恋和抑郁间的3466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4):658-尹霞云,的预测关系:黎志华,苏林雁.35

21(6)一年追踪研究父亲依恋与儿童情绪行为发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Heikamp:1036-1038

children’T,sTrommsdorffG,DrueyMD,etal.Kindergarten36

2013,internalizationattachmentofrulessecurity,ofconduct.inhibitorycontrol,andtheMohaupt4:1-11

FrontiersinPsychology,H,HolgersenH,BINDERwithiousness37ndinavianregardortomentalization?affectdevelopmentacomparisonPE,etal.andaffectofAffectconsc-regulation.twoconceptsSca-Piaget38

11-23

J.PiagetJournal’softheory.Psychology,Springer2006,Berlin47(4):Heidelberg,237-2441976.IlgaztivesH.“Children’39

preserve.lehigh.edu/etd/1140

Mind”in(2011).StorytellingsThesesandRepresentationandPretenseDissertations.inofRelationNarrativePerspec-Paperto1140.http://TheoryofFranssonM,GranqvistP,BohlinG,etal.InterlinkagesinweenattachmentandtheFive-FactorModelofpersonalitybet-40219-239proach.middleAttachmentchildhoodandandyoungHumanadulthood:Development,alongitudinal2013,15(2):ap-曲晓燕,41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甘怡群.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的关系.中胡平,42

理学报,孟昭兰.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及判别函数的建立2012,20(1):89-92.FraleyMeta-RC.2003Attachment,35:201-208

心stabilityfrom432002,mechanisms.analysisPersonalityanddynamicandmodelinginfancySocialPsychologyofdevelopmentaltoadulthood:Review,44JournalLevy6(2):KN,123-151

EllisonDavilachange?J,ofClinicalBurgeD,Psychology,WD,ScottLN,etal.Attachmentstyle.HammenC.2011,Why67(2):does193-203

attachment45

73(4):826-838

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7,styleinZilbersteinchildpsychotherapy.K.TheusePsychotherapy,andlimitationsofattachmenttheory(收稿日期2014,51(1)::2014-09-12)

93-103

儿童依恋的测量方法综述

·256·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23No.22015儿童依恋的测量方法综述邝贝贝,胡平,杜嫱,汤晨韵(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2)【摘要】在总结目前儿童依恋测量的特殊性及必要性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了儿童期依恋测量的不同方法。总结起来,可以看到儿童依恋测量有四大类主要方法:观察法,主要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ooae3uzoh8mqar1rud16ehs64cxmy0123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