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法论文
概要:学生的表现证明,只要引导得当,他们就能够积极学习语言,有足够的判断力组织语言、运用语言;只要设计合理,低年级的科普文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由积累走向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老师难以把握阅读课到底要“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上成了思品课、科学课或者综合课,尤其是对科普性的短文。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为例,从阅读兴趣的激发、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上谈谈如何在科普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情境描述与分析
《我是什么》共分为两课时,本案例重点评析第2课时。 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检查“浮”“碰”等11个生字的认读,检查“冲”“晒”8个字的书写情况。
2.在朗读中感悟“落、打、飘”的不同,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运用“有时候……有时候……”说句子。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4.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重点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难点是: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运用“有时候……有时候……”说句子。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文中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水的一些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积累并运用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处理:
1.我会猜: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教师说谜面,学生猜,回答) 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 2.我会读: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我会填: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云)
4.我是小诗人:儿童诗《云》填空。
5.我会说:用“有时候……有时候……”说句子。 (1)填空:弟弟有时候很安静,有时候( )。 他有时候精神饱满,有时候( )。 (2)指名说句子。
我们不难看出,猜谜语的方式点燃了学生阅读、探索的热情,课件出示的白云、乌云、彩云的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的引导语言“我会猜”“我会读”“我会填”“我是小诗人”“我会说”等,又给了学生成功的心理暗示,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持续。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口头语言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并不规范。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式,是学习语言的重要任务。词语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学习词语,即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并且对词语的学习明确提出了积累、理解和运用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而不再突出强调词语辨析训练。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词语教学时要紧密结合语境,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经验背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运用“有时候……有时候……”说句子,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在前面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梯度设计,降低难度,联系孩子生活的实际,通过补充句子的
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怎样运用“有时候……有时候……”说句子。在指名说句子的时候,学生的答案也非常贴近自己的生活:“我有时候写作业很认真,有时候很马虎。”“妈妈做的菜有时候很好吃,有时候很难吃。”“爸爸有时候很严厉,有时候很温和。”……
第二自然段的教学,要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依然用“我会猜”的环节进行导入。在这一段,要求在朗读中感悟“落、打、飘”的不同,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因此我进行了如下处理:
1.我会猜:(猜谜引入第二自然段) 2.我会读: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引导感悟,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他们又是怎样从天而降的呢?在文中圈一圈。(课件出示:落、打、飘)
师:这几个小动词就像顽皮的小精灵,跟我们玩起了连线游戏。(课件出示) 落 雪花 飘 冰雹 打 小雨
师:小雨飘下来,行吗?
生:不行,小雪花才是飘下来的。因为雪花很轻。 师:你就是那轻盈的雪花,你来读一读。 师:冰雹落下来行吗?
生:冰雹是个小硬球,很硬,很有力量,是打下来的。 师:你就是那很有力量的小硬球,你来读一读。
师:课文中的用词多准确啊!这几个小动词可不能乱放啊!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3.我会填:(出示课件,用“落、打、飘”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