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4题 概述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优势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分 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种优势地位的影响。
2009年第34题 概述19世纪以来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 2010年第33题 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
的思想特征。
可以清楚的看到,概述题与简述题完全不同,它并不是只要求叙述某个知识点,相反,概述题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并具有某些“分析”的要求,因此,看上去更像是论述题。虽然2011年-2012年的论述题没有出现概述题,但并不排除以后出现概述题的可能。
3(简析。简析是指简要的分析。简析题在统考真题中仅出现一次,即2009年第33题:简析近代早期殖民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衰落的原因。且参考答案不仅给出了原因分析,而叙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衰落的表现,因而我们可以把简析题视为论述题的范畴。
4(论述。论述的意思是叙述和分析。前文已经指出“叙述是指把事物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在历史学中是指把基本史实记录下来。分析是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历史而言是指找出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形成的背景、特点、影响或意义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历史事件
之间的异同等。”
限定词“论述”在统考论述题中出现8次,目前是最多的一个限定词。这8次分别为: 表5
真题题号 例题
2010年第31题 论述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国问题。
2010年第32题 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2010年第34题 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2011年第31题 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几个方面,论述南宋经
济的发展。
2011年第32题 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 响。
2012年第31题 论述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及其主要变化。
2012年第32题 论述自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 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2012年第33题 论述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
5(比较。比较意为辨别两种或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由于比较涉及两个以上的史实,因此比较题是论述题中较难的一类。限定词“比较”虽然仅在“2011年第33题:比较雅典民主政体与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中出现过一次,但仍是考生必须掌握和重视的一个“限定词”。
为了清晰地呈现五种类型的限定词的异同,我们制定了下表: 表6:五种类型的限定词比较
限定词 中文意思 是否叙述 是否分析 真题出现次数 简述(略述) 简单扼要的叙述 是 否 5 概述 大略地叙述 是 否 3 简析 简要的分析 是 是 1 论述 叙述和分析 是 是 8 比较 辨别异同 是 是 1
表中显示,除了字面意思不同之外,上述五种限定词的最大区别是“是否需要分析”,简答题的主要类型简述、略述和概述均不要求分析,只需要叙述;而论述题的主要类型简析、论述题和比较均要求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此即前文所说的论述题和简答题最根本的不同~
2010年史料分析题第29题(2)中出现的还有一个限定词“评述”,所谓评述是指评论和叙述。因评论含有批评之意,考生在答以“评述”为限定词的论述题时,必须考虑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特别注意该知识点的消极影响。
此外,在统考简答题、论述题没有出现却经常可以在统考前各个高校真题中看到的论述题题干中还有限定词“试述”、“试析”、“试评”、“试论”,其中四词中的“试”为尝试之意,其含义分别为“尝试论述”、“尝试分析”、“尝试评论”、“尝试论述”,用法与上文所探讨的“论述”、“简析”和“评论”是一致的,在此不作赘述。
在介绍主要限定词及其特点之后,我们不妨做个测试。2007年的简答题是历年统考论述题中唯一一年没有限定词的,现在我们学以致用,为这四道简答题加上限定词。这四道题的原题是:
表7
真题题号 例题
2007年第31题 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 2007年第32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2007年第33题 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
2007年第34题 1901—1939年间美国历届政府在国内经济活动中职能作 用的演变。
第31题、32题即可看作是一个单一的知识点,也可看成是叙述并分析一个重点内容。在这两道试题前加限定词“简述”、“论述”都是可以的,但若加“简述”则是要求考生叙述该知识点;若加“论述”则要求考生进一步分析。此时我们可以从命题者的角度感受到限定词的重要性。
第33题的“亚历山大东征”是一个单一具体的知识点,其限定词应为“简述”。第34题的知识点较为复杂,限定词使用“概述”较为合适,当然“论述”也可。
六、六大题型:论述题的主要类型
第五节把论述题题干分为“限定词”、“时间范围”、“知识点”、“作答要求”四块的方法,为归类总结论述题的主要类型提供了理论支撑。长孙博在结合统考前各个高校的真题和统考历年真题的基础上,尝试把论述题分为以下六个类型:
(一)名词解释型
名词解释型是论述题最基本的类型,其特征是题干的“知识点是一个名词解释”,而这个名词解释必须是具体的重点内容。如:
表8
真题题号 例题
2009年第31题 简述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 2010年第34题 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2010年第32题 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提炼之后,它们分别考察的是名词解释魏晋玄学、自由民权运动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意义影响型
意义影响型论述题是根据题干的作答要求来划分的。因此,它的知识点既可以是名词解释,也可以是非名词解释。这样又可以细分为两种:其一,“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如2008年第31题: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其二,“非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如2008年第33题:简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两者的不同仅在于知识点的形式。
下表为2007-2012年统考真题中出现的意义影响型论述题:
表9
真题题号 例题 类型 2007年第31题 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 非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07年第32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07年第33题 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 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08年第31题 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 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08年第33题 简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 非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09年第32题 简述晚清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 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10年第34题 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11年第32题 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非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影响。
2012年第32题 论述自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非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意义与影响略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意义包含的范围更广,既可以指横向影响,也可以指纵向影响;而影响则更偏重纵向的历史影响。
(三)人物评价型
顾名思义,人物评价型的论述题的题干“知识点”是历史人物。实际上它是名词解释型论述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即人物名词解释。人物评价型论述题在统考前的各个高校真题中经常出现,在统考论述题中仅在2012年第33题中出现过,该题题干为“论述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
(四)原因分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