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管理者
有效性是可以学的,也是必须学的。 第一部分告诫管理者:请学会有效性
一、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有才能的人往往最易流于无效,因为他们没有领略到才能本身并不就是成就。
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资本本身所能达成的成绩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是毫无意义的材料。 二、何谓管理者
不论职位的高低,凡是身为管理者,就必须力求有效。 三、管理者面对的现实
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致力于有效,则现实必将迫使他一事无成。 1、 管理者的时间很容易变成“属于别人的时间”。 2、 管理者除非能够毅然改变生活和工作的现实这一习惯,否则将迫于日常作业。 3、 促成管理者缺乏有效性的第三项现实因素,是由于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惟有在组织能
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之时,管理者才能有效。
管理者如果采取“来了什么,就做什么”的态度,那他不久就穷于应付了。也许他具有了不起的才干,足以应付得了,然而实际上他却浪费他的知识和能力,而把可能达成某一事物的有效性撇开了。 4、 管理者常系身于一个组织的内部。
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他的注意力将越为内部的问题和挑战所困,而不能看到外部事象。 四、对有效性的认识
所谓有效性就是使现有的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的一种手段。有效性是管理者的一项工具,是达成目标和业绩的途径。 五、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吗?
? 人人都有“做对的事情”的能力。
? 一个人如果没有有效性的习惯,则无论他有多大的知识、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象力和多么丰
富的知识,他必是一位少有成效的管理者。
? 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务的综合。习惯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 ? 下列五项主要的习惯,是成为一个有效管理者必须习得的心智上的习惯:
1.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至为有限,他们会有系统的
工作,来善用这有限的时间。
2.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首先就会问:
期望于我的成果是什么?而不会一开头就考虑应做的的工作,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工具。
3.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长处”,包括他们自己的长处、他们上级主管的长处。重视环境情势的长
处;重视“能”做的是什么,而不介意缺点。他们不会从他们之所“不能”的地方开始。 4.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在这少数主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绩效就可以
产生卓越的成果来。设定优先秩序,而且坚守其设定的优先,何者当先则先之。
5.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做有效的决策。一项有效的决策,必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作成的判断;而
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作成的判断。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所需要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必属基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眼花缭乱的“战术”。
第二部分 如何善用属于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限度决定于最稀有的资源。而我们称之为工作成就的生产程序里,最稀有的资源就是时间。只有时间,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也不可能其他方法取得更多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最显着的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珍惜时间。但是人最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 一、 时间对管理者的压力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产出,就必须将时间作
整批的运用。如果将时间分割开来零星运用,纵然总时间相同,结果必将时间不够。 二、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 记录自己的时间 ? 管理自己的时间 ? 集中自己的时间
1. 首先找出有些什么事根本不必做,有些什么事做了也全然是浪费时间,无助于成果。将时间记
录拿出来,逐项逐次地问:“这件事如果什么也不做,有何后果?假使认为不会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件事便该立刻停止。
2. 第二个该问的问题是:“在时间记录所载的活动之中哪一项可以另请他人办理而一样做得更
好?”
3. 有一项时间浪费的因素,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并且可以消除的。这项因素是:管理自己在浪
费别人的时间。
事实上,一位管理者大刀阔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绝不至于有太大的危险。人总有一种倾向,高估自己地位的重要性,认为许多事情非自己躬亲不可。所以纵然是最有效的管理者,仍然免不了有许多不必要的和非生产性的工作。 三、 消除浪费时间的途径
? 首先要做的事,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缺乏远见而产生的时间浪费因素。 ? 人员过多,也造成时间浪费。
? 组织不健全,其征象是会议太多。原则上,一位管理者的时间,决不能让开会占用太多。会议
太多,表示职位结构的不当。会议太多,表示本应由一个职位或一个单位担任的工作,分散到几个职位或几个单位去了。这同时也表示职责的混乱,也表示未能将信息传送给需要信息的人员。
? 信息功能的不灵。 四、 如何善用自己的时间
一位管理者的职位越高,其不能自行控制的时间也必越多。组织的规模越大,其用于维系组织作业而非用于发挥组织功能及生产的时间也必越多。
有效管理者知道他必须集中他的自由时间,他知道他需要集中整批时间;时间分割成许多小段,等于没有时间。时间如果能集中,即使只有一个工作天的四分之一。也足可以办成几件大事。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将可由管理者自行控制的零碎时间集中起来。
总之,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而分析自己的时间,才是分析自己工作和挖掘工作的重要性的一项易行、可行,而系统化的方法。
第三部分 管理者自问:我能贡献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必重视贡献。他会眼光朝上,他使他自己的工作超向目标。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 一、 管理者的基本任务
? 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
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才能使他注意到外界;惟有外界才是他产生成果的所在。
? 一个组织如果仅能维持今天的视界、今天的优点和今天的成就,必将丧失其适应力。世事沧桑,
一切都在变。所以,维持现状就必不能在变动的明天中生存。 ? 一位管理者能重视贡献,正是人才发展的最大的动力。
? 自以为过去做得成功了,因此一仍旧贯,则必然招致失败。 二、 正当的群众关系
如在自己的工作和与人的关系上均能重视贡献,他便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惟有能着眼于贡献,他的群众关系才具有生产性。这是所谓的良好的群众关系的真义所在。我们谈群众关系,如果徒能与人和谐相处、愉快交谈,又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说,如果对大家能产生成果,那么偶然一两句疾言厉色,也不会影响群众关系的。
有效的群众关系,需要下面四个基本条件。而着眼于贡献,正可满足这些条件: ? 意见沟通
? 集体合作----着眼于贡献,可以建立侧向的沟通。因之,能够促成集体合作。 ? 自我发展----个人自我发展的成败,大部分以是否重视贡献为基础。
? 培养他人----管理者重视贡献,自然必能同时启发其部属、同僚、甚至于其上级,寻求其自我发
展。
我们一向把意见沟通当作是上对下的事、是主管对部属的事。仅靠上对下的单向关系,意见沟通永远不可能成功。 三、 有效的会议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能从会议中得到什么,也知道会议的目的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他会自问:“我们为什么要有这次会议?是为了某项决策?是为了宣布什么?还是为了澄清我们应该做什么?”他一定坚持开会必须有所真正贡献。
重视贡献,足以消除管理者的一项基本问题:遇事头绪纷纭,一团混乱,以至于弄不清何者为是何者为非。重视贡献是组织的一项原则。重视贡献,使管理者能掌握事象的关系。 总之,着眼于贡献,就是着眼于有效性。
第四部分 如何发挥他人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其长处。他知道人不能以弱点为基础,必须用人之所长、用其上级之所长和用其本人之所长。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的唯一目的。须知任何人均必有其弱点,而弱点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设法使弱点不发生作用。管理者的任务,即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作为共同绩效的建筑材料。 一、 用人之所长的管人原则
管理者运用人的长处,面临的第一任务在择人。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所以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林肯的用人决策,在求其人之所长,而不在于求其人之为“完人”。
倘若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是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显着。有高峰必有深谷。虽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世界上没有真正能干的人。问题是应该在哪方面“能干”而已。
一位管理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所长,因而刻意于避其所短而非着眼于展期所长,则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他会觉得他人的才干可能构成对他本身的威胁。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之所以用人,是用人来处事,而不是用人来投之所好。
有效的管理者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的是:他贡献了什么?“他们从来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的是:他能做些什么?所以在用人时,他们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长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大致不差的人。
? 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挖掘人的长处,从而使其长处发挥作用,那么他就只有受到人之弱点、
人之短处、人之缺失,和人对绩效和有效性的阻碍所产生之影响。
从人之所无来用人,从人之弱点来用人,则纵然不是虐待人,也是误用人。
? 懂得用人的主管大抵都是苛求的主管,总是先挖掘一个人最能做些什么,再来“苛求”他做
些什么。
? 你要雇佣一个人的“手”,就得雇佣“他整个的人”。一个人不可能只有长处,必然也有短
处。管理者往往以为他们首要的任务不在于因人设事,而在于因事用人。所以,通常是先有了某一个职位,再物色人选来出任该一职位,这样的步骤,往往引人走入歧途。因人设事的结果,必将产生恩怨派系。人事的决策,须凭公平和公正。否则就会赶走了好人,或破坏好人的干劲。凡是能建立第一流经营体制的管理者,对他们最直接的同僚及下属都不致亲密。提拔人才应以有为者为先,而不能凭一己的喜恶,所以应着眼于所用之人能有绩效,而不在于所用之人肯顺从己意。
? 公事之外才是朋友。与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 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所长四项原则:
1. 不会将职位设计成为上帝才能担任的职位。凡是一个职位,先后由两人或三人担任都失败了,
这就必是一个不合常人的职位。这个职位必须重新设计。
2. 职位的要求须严,而涵盖须广。凡是最能充分发挥其长处,而且最受到挑战的人,其工作必
最为起劲,也必最能有所成就。
3. 用人该先看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看职位的要求是什么。人的品德与正直,其本身不一定
能成就什么。但是一个人在品德与正直方面如果有缺点,则大足以败事。所以人在这一方面的缺点,不能仅只视为绩效的限制而已。有这种缺点的人,应该没有资格做管理者。 4.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之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
总之,只有经得起绩效考验的人才是可予提升的人,这应该是一条用人的铁则。
反过来说,对于一位没有突出表现的人,尤其是一位没有突出表现的主管,应该无情地调他。这是管理者的责任。
用人唯才,事关管理者本身的有效性;更事关个人和社会的有效性。
二、 如何运用上司的长处
凡是成功而升迁的快的主管,则其部属也将是最易成功的。
要使上司能展其所长,并不能以唯命是从的方式才能做到;应该从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着手,将自己的见地用一种能为上司所接受的方式向上司提出。
使上司能展其所长,使上司能展其所能为,便能使上司有效,部属也才能有效,反之,如果部属是在强调其上司之所短,那就象上司强调部属所短一样,将一事无成。
“观人易、察己难”,观察别人我们都是专家。因之,要使上司有效其实不难。问题只在于应了解上司的长处,知道上司能做些什么。只在于重视上司的长处,以使其弱点不生影响,协助上司展其所长,是促使管理者有效的最好方法。 三、 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确能了解他们的限制。但是他们也应该了解他们能做的和该做的确实极多。尽管有人觉得委屈,不能做事,但有效的管理者却能勇往无前,惟其他们勇往直前,所以别人感到的严重限制,在他们都烟消云散了。
我们要求有效,就得以了解自己能做些什么为基础,然后以自己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做下去。
第五部分 有效的工作次序
1、 专心的作用:有效性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秘诀就是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时必“先其所当先”,
而且“专一不二”。
? 管理者越是专心于更高的贡献,则越是需要更多的整批时间。管理者越是 转化为成就,则越
是需要持续性的努力;越是需要较长的连续性时间。 ? 要有效利用部属各方面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当莫过于集中个人各方面的能力干到一件要务上。
这就是专心一志。
? 有效的管理者明明知道百废待举。但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只集中于努力于一事-----集中他们本
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整个组织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分别先后,先其所当先。
2、 如何摆脱昨天
? 管理者专心一志,第一项原则是不念昨天,不念那不再有任何生产性的昨天。
? 人总是人,有谁能够预见未来?昨天的行动和决策,不论其如何勇敢,如何睿智,昨天的困
难、危机和峪味。然而,将今天的资源投向明天,正是管理者的职责。
? 要“布新”,必从“除旧”着手。不破不立,除旧才能布新,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3、 先后次序的考虑
? 如果按压力来决定优先,结果必将牺牲许多许多重大的要务。 ? 压力之所以为压力,必系重于过去而非重于未来;必系重于困难之克服而非重于机会之开拓;
必系重于眼前可见而非重于真实情况;必系重于紧急事项而非重于攸关事项。
? 如何决定优先,研究起来确属复杂。决定“何者当先、何者宜后”,重要的不在于分析,而
在于勇气。凭勇气,才是决定优先的要点所在。下面是几条原则: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着重于机会,而非着重于困难;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是跟随别人;
★行为选择,以求有突出性的非常表现,而不单求安全和易做。
? 一位有效的管理者,只是专一于当前的某一任务,而不轻易承诺其他任务。
? 总而言之,“专心”是一份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该先做的工作,以运用时间及掌
握情势的勇气。只有这样的专心,管理者才能成为他自己的时间和情势的“主宰”,而不致被时间和情势所“主宰”。
第六部分 决策的方法
决策方法的五个要素
1、 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性质,是否确属常态,惟有能建立一种规则或原则的决策始能解决。 2、 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所需有的规范;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临界条件”。
3、 应仔细思考能满足问题的正确途径。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其该决策能被接受。
4、 决策方案,应同时兼顾其确能执行的方法。
5、 注意在执行过程中,收集“反馈”资料,以印证决策的实用性及有效性。 决策第一要素
有效的决策人,首需辩明问题的性质:这是一再发生的常例性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换言之,某一问题是否为另一项一再发生的问题的原因?或是否确属特殊事件,需以特殊方法解决?倘系常例性的老毛病,则应依原理原则来根治;而偶然发生的例外,始能按情况作个别的处理。按问题的发生类型来讲,可分为四类:
? 第一类,是真正常例的问题。问题的个别发生,只是一种征候。
? 第二类,问题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项常例问题。 ? 第三类才是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 ? 第四类是首次出现的“常例事件”。
除上述第三类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之外,其余三类均需要一种常例性的解决。换言之需要制定一种规则、一种政策和一种原则。一旦有了正确的原则,则一切类似问题的解决就将易如反掌。只有第三类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才必须个别对付;没有原理原则。 谨防四种错误:
有效的决策人需花费不少时间来确定问题的属性。如果类别错了,其决策必为错误的决策。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在于误将常例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换言之,没有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的基础。其结果自然是失败与无效。
第二种常见的错误,是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第三种错误,是对基本问题的界定,是似而非。
第四种错误,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一位有效的决策人,遇到一问题,总是先假定问题为常例性实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症候,另有其更基本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他不会以消除表面症候为满意。纵然问题是偶发性的,一位决策老手也会先怀疑这是不是另一类新的常例问题的首次出现。
一位有效的决策人第一步总是先从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去设法求答。有效的管理者实际上没有做太多的决策的必要,事实上,原则性的决策,通常不会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决策所需的时间为长。
决策第二要素
在于确定了解决策应遵循的规范。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换言之,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用科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所谓的临界条件。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符合临界条件,必须足以达成目的。
临界条件说明的越清楚和越精细,则据以作成的决策越能有效,越能解决所需解决的问题。反过来说,临界条件有欠明确,则所做的决策不论其看起来如何了不起,必将是一项无效的决策。 临界条件往往不容易找出来。而且个人所看到的临界条件往往不尽相同。 第三项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