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描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具体形式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形三*法针(情记描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蕴含在材料之中,通过人、事、景、物表现出来。(*所以阅读理解就是在对各文体知识充分掌握的条件下,阅读文本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对应的作者感情和中心思想;切忌主观臆想,胡乱猜答。)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题型链接:主要作用是概括故事情节和文章主要内容。 3.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插叙、倒叙。
顺叙(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例《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
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作用:交代了......的内容(解
释了......的原因)对主要人物和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 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紧凑且富于 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例《背影》中插入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倒叙(开头部分将故事的结局或高潮交代)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
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可读性。 4. 记叙文常见线索(贯穿全文,串起文章内容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人物或情感;其作用是为了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主旨)
题型链接:题目的作用(标题作为文章线索);填空链接和填写表格题。
①时间推移线,如《最后一课》②地点转换线,如《藤野先生》“我”的活动地点③人物线《我的叔叔于勒》④事件发展变化(明线)⑤情感发展变化(暗线)如《雪一化就有了路》⑥实物线索《羚羊木雕》
5. 记叙文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建议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不同人称的作用)
①第一人称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情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孔乙己》中以“我”的口吻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②第二人称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交流思想感情,利于抒情。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多次强烈抒情时用到“你”“我的朋友”等第二人称。 ③第三人称作用(上帝视角):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情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抒(议的说补(动①②③示④句⑤⑥*借似无⑦有⑧音(染产赋
象、借情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设置悬念、卒章显志、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等。
①对比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例如《范进中举》和《故乡》
②欲扬先抑作用: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充沛;形成鲜明对比。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讨厌阿长,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心生敬意。 ③铺垫作用:(描写次要人物或事件来衬托主要人物或事件;铺垫是显性的,陪衬部分的⑤周情例舍⑥照增往往大肆渲染)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引起下文。
例如《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拈座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作者感情进入高潮,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这就是铺垫的效果。文学作品运用铺垫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此处也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之一)
④伏笔作用:(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前段内容为后段作提示或暗示,伏笔是隐性的,而且笔墨较少,点到为止。)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设置严谨,严丝合缝。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佛朗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作者还顺便列举几例,如征发啊,打仗啊等等。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佛朗士没有去看,不知道。作者暂不交代,我们读者也不知道。到后面交代出来,今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
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
《偏⑦感化例⑧⑨⑩(链人节*题环气情7准蓄批表*按
二
散1
全文连接巧妙。 2. 散文的线索:
(1)时空连线:阅读写人记事以及游记类散文,注意时空转换的词语。
(2)因物取线:叙事及抒情类文章,用具体事物或象征性事物贯穿全文,以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3)反复出“线”: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句或事物(《白杨礼赞》) (4)以情导线: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轨迹。 题型链接:线索梳理题(表格或填空);把握文章感情主线。 3.划分散文层次(散文结构,段落连接) 描对属对动物(题思(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转换划分;(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例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大部分)(4)按结构(总分总)(5)按思想感情变化(感悟哲理类散文)
4.散文中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1)散文中的描写(主要是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多是用来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章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注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多是渲染气氛、交代时令、衬托人物等作用。
(2)散文中的抒情:作者表达思想、情感倾向。(往往和词语表达结合考查) (3)散文中的议论:揭示文章主题或与抒情相结合一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夹叙夹议); 题型链接:结尾处利用议论(或夹叙夹议)来升华主题(卒章显志)
*(5)抒情性散文阅读方法:这一类散文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类散文中,写人、写景、叙事、状物都是为了抒情服务,作者往往将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阅读时一定要理清其中的思想感情变化。
三、小说文体知识整理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
1. 小说特征: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艺术虚构。
2. 小说分类:(1)按篇幅分:长篇(《骆驼祥子》《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篇、短篇(契诃夫、欧亨利、莫泊桑、马克吐温)小小说(微小说);(2)按题材分:历史、科幻、言情、神话等;(3)按体例分:章回体(《西游记》《水浒传》)、自传体(高尔基《童年》)、书信体、日记体;(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 3. *小说“三要素”:
(1)人物形象:(小说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通过人物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所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格和品质)
题型链接:①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品质特征):从人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
(代题小
四
1(阅特(义(①②③④八⑤⑥⑦*作辞趣新2(吸
提供背景、渲染气氛。②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中间段作用:①内容上:概括该段的具体内容;表达作者情感,点明中心。②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为下文做铺垫。
题型链接:考虑是否有环境描写,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否考查插叙的作用。 (3)尾段作用:①内容上:概括文段主要内容;深化主题(升华、卒章显志)②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照应题目;
*如果结尾戛然而止,则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果提出问题,则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设问句);“欧亨利式结尾”发人深省,引人思考或暗示主题(人物命运等) 3. 词句的含义和赏析
找*后3分题(物((1)词句的含义:首先解释词语的本义;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特殊意义、临时意义);把握词语的修辞意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把握词语感情色彩。 句子含义的话一般从伏笔暗示、照应下文角度;修辞手法;描写、抒情、议论这些角度出发分析。
(2)词语赏析:①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的特点。 ②叠词:运用叠词,加深语意的作用,富于音律美。 ③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流露......的情感。 “xx”一词有......的意思(或运用了......的修辞或描写手法),表现(揭示、突出)了......;准确(生动传神、富有情趣)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4. 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概括文章主旨:
(1)阅读文本方法,整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过渡句、提纲挈领句、中心句、总结性句子;然后根据题干,锁定要概括内容的范围,组织答案。
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尽量用原文词句概括);语言清楚到位。 (2)小说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经过),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说明文、议论文文体知识整理
一、说明文知识点和题型梳理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1.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题型链接:概括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看题目、看首段、找每段的关键句(首句、总结性句子)总结(逐段分析) 忠于原文,从原文中找答案,总结答案。
2. 说明顺序: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
题型链接:说明文顺序判断、相邻两段能否调换顺序
现(的(深(的③(物((试4体②③④⑤题体(准(思确
二
议
其观点或主张。(立论和驳论)
1.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被中心论点统率,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证明什么”; 题型链接:概括中心论点;
①明确中心论点的特点,态度和立场鲜明;完整的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②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标题、开篇处、结尾和直接表述句等位置。③提取分论点概括中心论点。 选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②引用名言,资料等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现象,或作者经历,提出中心论点;④在开篇或标题处提出论点。 *根据中心论点拟写标题。
(2)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来证明”;事实论据(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真理、名人名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题型链接:论据及其作用;概括事实论据;补写(拟写)论据。
*事实论据作用:真实有力地论证了......,增强文章说服力;道理论据作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选文运用两个事例,能否删去一个?“不能,此句运用了......的论据,使用多个事实(道理)论据,论证了......的论点,使论点更有说服力,删去后不能充分地论证中心论点。”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①举例论证(真实存在的、典型新颖)“列举...这一例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使论证更加具体、客观、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趣味性,引起读者兴趣)”
②道理论证(引号表明或某某说过)“引用...,充分有力的论证了...使论证更深入,更具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论点,变抽象为具体,更有说服力。” ④对比论证(正反两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突出中心论点)“将...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论点,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
2. 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性、生动形象性、鲜明性、高度凝练。
题型链接:xx一词能否删掉;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作用;加点词的指代。 “xx一词表示...(含义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性。” 3. 说明文一般结构:总分、并列、递进(层进); 题型链接:段落顺序能否调换?
引论(提问)——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关系(对比关系);段落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时间、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