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江南丝竹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
王氏“四代一品”古牌楼
苏州中国昆博馆中供人瞻仰的先贤魏良辅与汤显祖,慧眼识珠,都与歌起处“六国码头”太仓有缘;幸运遇上娄东伯乐,才能成为曲坛巨匠。
刻出形骸假像真,一丝牵动便精神。堪嗤鼓笛收声后,依旧当时木偶人。 《列朝诗集小传》赞以孙王掞累赠光禄大夫的王锡爵儿子王衡:“学殖益富,能诗善书,散华落藻,名动海內。”
王衡,字辰玉。生性好学,博览群书,尤好古文诗歌。受叔叔王鼎爵“颇自夷犹于歌坛酒社间”耳熏目染,喜受戏剧,经营家乐,过着文酒曲宴生活。娴于度曲,为明后期杂剧家。创作《郁轮袍》、《没奈何》、《真傀儡》、《再生缘》、《裴湛和合》等五部。可惜《裴湛和合》未流传下来,其余四部杂剧都已搬上舞台。
万历三十一年(1603)初秋,王锡爵七十大寿,王家府邸,张灯结彩,丝竹齐鸣,载歌载舞;远在千里之外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都赶来祝寿,高朋满座,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孝子王衡,为父亲大寿,上演了精心撰写、编排的《真傀儡》杂剧一折。 演绎北宋仁宗宰相杜衍,退休后在一个台角看戏的精彩场景,让历史上名宰相曹参、曹操等傀儡粉墨登场。杜衍急中生智借穿傀儡服,向皇帝派来天使谢恩,其用意很明显,官场即戏场。通过这一场半真半假的傀儡戏的作用,成功塑造了杜衍的舞台形象,标志他退处乡间,隐形市井,还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等,其实更是王衡概括其父亲王锡爵晩年的政治生活,用“戏中串戏”半真半假,看戏的谁假谁真,真真假假,寓于恢谐,感慨殊深,韵味深厚。
11
明代杂剧家 王衡当魁首
昆曲、江南丝竹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
引得观赏者笑声、掌声、喝彩声,连绵不绝,也让坐在观众席的王锡爵忍俊不止,不停地轻摇折扇、点头、会心而笑。
此剧本今存有明沈泰《盛明杂剧》本中,得到不少名人赞赏。
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妙品”评《真傀儡》:“境界妙, 意致妙, 词曲更妙, 正恨元人不见此曲耳……”
明?沈德符《敝帚斋余谈》:王辰玉发解时,名噪海內。后以囗语,两度不入试,或不竟试而出。至辛丑登第,则逾不惑矣。房师温太史语之曰:“予读兄戊子乡卷时,甫能文耳,不谓今日结衣钵之缘。”
清?姚燮《今乐考证》著录三,王伯良云:“近年王辰玉太史衡所作《真傀儡》《没奈何》诸剧,大得金、元本色,可称一时独步;然此剧但四折,明杂剧家王衡画像人各唱一折,或一人共唱四折,作者得逞其长,歌者亦尽其技;王初作《郁轮袍》,乃多至七折,其《真傀儡》诸剧,只以一大折了之,似尚隔一尘。”
……
《明史》卷二二八页有其事迹记载。《中国文学大辞典》里有王衡的条目,在明清戏剧史上,他更是一位不可不提的杂剧大家。
万历十三年,踌躇满志的24岁王衡,与伴读的同窗好友陈继儒去南京应试落第;万历十六年,在顺天府乡试第一,成了解元。由于主试官徇私舞弊和官场勾心斗角,仕途坎坷;万历二十九年,在父亲回太仓休养期间,学富才高的王衡上京会试,以第二名中榜眼,昭示清白,被授翰林院编修。后辞官回太仓,与文坛名人时有往来,诗文唱和,并与戏剧家汤显祖、屠隆等人都有交往,这对他的戏剧创作不无影响。
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五十九载:万历三十年(1602)九月,冯梦祯过太仓,“王辰玉业先往阳羡,不面。相公置酒家园相款。余独上坐,家乐演《金花女状元》传奇。”
可见王氏家乐班,不仅演《牡丹亭》,还演其他戏,技艺精湛,历史悠久。
王氏家乐班 时敏孙鼎盛
德泽先贤赐,佳音后辈传,高山流水琴瑟和谐,前赴后继兰馨艳芳。 王锡爵孙子王时敏,他的书画曾得助于华亭书画家童其昌的教益,王董两家往来甚密,也联姻结为亲家,王时敏的次女嫁于董其昌四子为妻。
王时敏,太常寺少卿。姿性颖异,淹雅博物。工诗文、善书,于画有特慧,少时学董其昌,与王鉴合称“二王”,开创山水画娄东派,领王鉴、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再加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六家”。一生致力书画和戏曲,承祖、
12
昆曲、江南丝竹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
父遗风,嗜曲蓄乐,想方设法,终有建树。
清光绪《镇洋县志》上说:“西田,亦曰归村,太常卿王时敏别墅,在城西十二里归泾上……” 王时敏曾刻有一方印章曰:“家在丁江吴浦间”。
邑人汪曾武所撰写的《外家记闻》中提到这一地点,现称太仓西庐园景区。是王时敏退隐生活将近四十多年的地方,化十几年精力,建有多处亭、台、堂、榭等具有相当规模的花园别墅,许多著名的学者文人:松江府华亭人董其昌、陈继儒;邑人吴伟业、陈确庵等,先后在此赋诗论文、作画挥毫……
东园,是王锡爵种芍药处,留下传世诗句:簮缨谢世宠,花竹构吾庐。自适观鱼意,闲编种树书。地疑彭泽径,人即上皇余。总以丘中好,烟霞咏道初。后改扩名曰:“乐郊园”。
南园,是王锡爵种梅、菊处,留有《雨后课园僮治园》诗:
“雨后荒径没篷蒿,赖汝长镵为采樵。细拥丛兰扶玉笋,闲披野蔓摘金桃。蝉鸣灌木三秋近,鱼戏环池万里遥。身世至今成梦幻,独凭清咏接风骚。”
王时敏聘请叠园名师张南垣改造南园,拓而大之,以画理补缀,有绣雪堂、潭影轩、香涛阁、烟垂雾接诸胜,为太仓清代园林之冠。是名流觞咏之所,形成诗名《南园风雅》,又有南园秋社、南园赓社诸子于此雅集,传承优秀的娄东文化。
“荷风拂槛华堂雅集话旧雨,琴韵绕樑艺苑期盟赏新声。”
董其昌题门楼“南园”、楼中“鱼鸟共乐”匾,绣雪堂中题“话雨”;王世贞题“绣雪堂”;文徵明题“素芬自远”;祝枝山题“潭影轩”;扬州八怪之一金农题联“手弄石上月,口吟沧浪辞”;王时敏题“十畝田园高士宅,四时花供读书楼”联……
南园是“水墨开奇境,太古遗音处”,文化气息浓厚。建成后成为众多墨客名流的雅集胜地。
清顺治三年1646年,王时敏邀通州“琵琶第一手”白在湄及子白彧如到娄东王府南园中指导,“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梅村循声前去,欣赏演奏后,作《琵琶行》,留下脍炙人囗的诗句:“……百余年来操南风,竹枝水调讴吴侬。里人度曲魏良辅,高士填词梁伯龙……” 千秋万代,永远流传。
清王宝仁《王烟客先生年谱》载:康熙二年(1663年),王时敏延聘流寓江南的著名曲师苏昆生,被宜兴陈维崧誉为“南曲当今第一”,为家乐班授曲。其曾曰:“魏良辅遗响当在苏生”。吴梅村称其歌为:“阴阳抗坠,分刊比度,如昆刀之切玉,叩之粟然,非时世所为工也。”並为苏昆生和柳敬亭立传。记录下艺术双星奇迹般相同命运与足迹。“客也何为,十八之年,天涯放游……”
13
昆曲、江南丝竹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
太仓南园大门
王锡爵倡导:“孝友敦睦、省察功过、和睦乡闾、克已退让、早完国课”家训。 喜爱昆曲的王时敏,六儿王扶,秉性耿直,敢大胆揭他人之短,酷似曾祖父王锡爵,容易得罪人,为王时敏看重。在兄弟之间争执时,常护王扶,并教导“谦虚受益”的道理,王扶成家后,为六房题堂名“益谦堂”,题联:“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让优良的家风代代传承。
王家建“堂名”,不同于昆剧习俗,亦称清音班。是江南显贵、富豪遇红白喜庆设宴待客,专门邀请艺人清唱以昆曲为主戏曲,佐酒助兴,专门从事应酬唱曲。
“堂名”,是培养昆曲人才重要场所,又是吸引观众,普及昆剧的重要途径。 《太仓州志》载:“州著歌吹”,著名于世。即称堂名,源远流长,在昆剧盛兴时,城乡呼应,清工和戏工相互促进。1923年全福班解体时,太仓还有42个堂名班,400多人坚持营业。1941年,仙霓社解散,昆剧几近绝唱时,太仓还有6个班唱京剧;6个班京昆兼唱;35个班专唱昆曲……来之不易,难能可贵。
昆曲音乐家高步云和侄高昌林,太仓西郊堂名高家光裕堂;戏曲音乐家陈祖赓、周品臣,双凤周家余庆堂;传字辈昆剧艺术家朱传茗,璜泾朱家鸿庆堂;清曲家金睿华,太仓金家厅堂;著名笛师包棣华,城厢镇包云堂;戏曲音乐家张永生,沙溪陈家班……都是名副其实的昆匠弟子,子承父业,为昆曲艺术光前裕后。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王氏五代玄孙王原祁,是名闻海内外的娄东画派代表人物(四王之一)。 曾五孙王抃(王时敏儿)太学生。字怿民(1628—1702),天资英迈,工诗,有“所著乐府,不让元人”之誉。清代著名剧作家,吴梅村赞为“措词精密,落响
14
王氏家乐班 诸世孙接棒
昆曲、江南丝竹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
雄高”。
“太仓十子”之一王原祁,与家乐班老伶工林星岩一起创作《舜华庄》、《浩气吟》等剧;撰有《玉阶怨》《戴花刘》《鹫峰缘》《筹边楼》等剧,都由家乐班演出于鹤来堂,盛极一时。
曾八孙王掞(王时敏儿1645—1728),1712年晋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是王氏家乐班的实际支持者,上演过《浩气吟》……
曾九孙王抑(王时敏儿1646—1704)举人,赐赠奉政大夫。在八哥王掞鼎力相助下,于康熙二十年,逐步把原分散的家乐班、优人集合,继续演出。当时家乐班中最著名演员是三宝,声技倶佳。
《王巢松集》卷三《诵侯弟斋观剧》中誉:
“华灯急管到参橫,斗伎当场四座惊。恨值欢娱非少壮,幸逢康阜在升平。花飞舞袖逢良会,月上歌楼助胜情。肠断高堂人不见,阶前戏彩待他生。”
曾五孙王曦(王原祁儿1798—1846)监生。美丰仪,潇洒俊爽,少时喜跳荡鼓舞。也工词曲,通律吕。毎酒酣耳热,忼声高歌,或长笛、洞箫谱之,曾著《东海记传奇》、《鹿门诗》等剧本。
书香世家的王氏后人,嗜书史,通文翰,明大义, 左琴右书,吟咏不掇,从小受艺术熏陶。出类拔萃,薪火相传,光宗耀祖。在众多家乐班中名列前茅,蜚声坛坫,永亘古今。
雍乾年间,官方禁止蓄养家乐,使60多人的王氏家乐班走上社会,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驻太仓小西门西火神庙内,成为民间职业昆班。经常在太仓和外地演出,成为太仓一方培养昆曲艺术人才科班所,风流辈出,闻名遐迩。
陈有觉《太仓与昆曲》文中载:“浙江府台吴老太太六十寿辰时,吉芳班‘刀会’一折震动杭州。吴老太太赞为‘绝响’,並要求多演几天……”
吉芳班,名声大振,名扬四海;优伶,名不虚传,名扬天下。
“陈九公,向与其兄圣孚同居毛家弄口,后迁扬州入姑苏集秀班,名噪一时,演《达摩过江》及《打子》诸折为绝技云……”
王锡爵曾孙王掞在清代也官至大学士,人称“祖孙宰相”、“两世鼎甲”。王锡爵子王衡和孙王时敏各荫赠一品,为“四代一品”,秉入史册,彪炳千秋。
现太仓新华东路60号“王锡爵故居”即“太师第”,一览无余的府邸依街傍水,“四代一品”高大石牌坊,雄立致和塘畔。让后人追本溯源,尊重历史, 敬仰先辈,让发轫于历史文化名城太仓的“水磨调”昆曲,更臻醇厚,魅力四射;让首演于太仓的昆剧《牡丹亭》,姹紫嫣红,遍地绽放;让色彩斑斓的娄东文化,源远流长,鸿图大展。
太仓江南丝竹馆馆长高雪峰,撰《太仓王氏家乐班与江南丝竹》文中赞道:
15
昆曲、江南丝竹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
“王氏家乐班既是昆曲的‘实验剧团’; 也是江南丝竹的‘实验乐团’,为昆曲的传播与发展以及江南丝竹的形成与推广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言之有据,史文确属。杰出的娄东王锡爵一家人,盖世奇才,无与伦比。更是太仓昆曲发源地光彩夺目,功勋卓著的丰碑。
王氏基因强大,后裔开枝散叶,子孙无穷尽也,血脉绵瓞延续至今,发散在全国各地及海外,守留太仓的却不多。但太仓后人, 前赴后继,昆曲名人,层出不穷,传承昆曲永不止步。
太仓王锡爵故居正门
如太仓近代走出去的高步云师弟包棣华,擅唱二面,尝在仙霓社和南京公余联欢社任笛师,教过宋美龄唱曲,为蒋经国拍曲吹笛。梅兰芳、俞振飞、梅葆玖演昆剧时司笛。1946年回太仓后,与太仓县音乐同仁联谊会,在弇山旅社組建娄东昆曲社,传承昆曲。1954年包棣华任上海戏曲学校兼上昆研习社笛师,曲社便成了无首之群。
1999年,陈有觉、冯惠娟、常国祯等发起,在太仓恢复娄东昆曲社,继续传承源于太仓南码头“水磨腔”昆曲。薪火再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往开来。
王氏家乐班,名望常昭百世,德泽永志千秋!
娄东昆曲社兰花 2020年桂月28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