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大班教研组工作总结
秋去冬来,转眼又是岁末,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年。在这忙碌的一学期中我们的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回顾这一学期的教研工作,我们组员团结在一起,多思、多想、多做,共同努力,把教研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得到了领导们的肯定。作为新手教研组长的我感触颇多,在困惑和摸索中,得到了领导和前辈的帮助、指点,组员的理解和支持,使我在这一学期中进步很大。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专题研究
本学期,在幼儿园研究重点“基于快乐教育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商讨,我们大班组确立了“基于快乐教育的幼儿园大班集体教学活动挑战性的实践研究”的主题研究。并采用实践观摩、互动研讨、集体备课、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从而推动大班幼儿更好、更快乐地学习。
(一)确定内容 制定方案1、收集问题 理论梳理 确定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班幼儿集体教学活动哪些地方可以挑战性,如何体现快乐教育,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主要收集了体现挑战性的大班集体活动中在提问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并研读了《指南》,进行了理论梳理。由于集体活动的范围比较广,又根据教师提出的挑战性在科常活动中更容易体现,因此我们最终决定开展《我是中国人》、《有用的植物》、《我自己》三个主题里选择三节科常领域的集体活动。
表1——收集在体现挑战性的大班集体活动中在提问时遇到的问题收集的问题提问过于简单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内容,预设的提问过于简单,幼儿根据已有经验一下子能说出答案,虽然过程很顺,但是活动的意义不大。
提问次数过多
有时候一个有效地提问能一下子促进幼儿的思考,但是相反一个无效的提问会阻碍幼儿思考且无法让达成教学目标。这个时
在设计方案时,以自问自答的方式估计幼儿有可能回答的答案,预设精简的追问,避免活动中反复提问提问
在设计活动时预设关键性
具体表现
预设的指导方法、思考
候,教师会反复引导,提出各种暗示性提问让幼儿说出答案,这个时候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提问过于封闭
教师为了让课堂纪律更有序,是不是、对不对……
2、骨干引领 集体备课 制定方案
在确定了主题和领域后,组内的骨干教师(区教坛新秀:宋婷婷、查琼;园教坛新秀:肖方会)积极主动地承担实践活动,并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来制定方案。每次活动之前承担实践活动的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主题经验,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科常活动内容,设计初步的活动方案。在教研组活动时,组员根据活动方案进行讨论,方案的内容、目标、组织方式是否具有挑战性,特别是针对提问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重点研讨,最后讨论出具体的实践方案。最终设计了《我是中国人》主题下的《青花瓷展览会》、《有用的植物》主题下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我自己》主题下的《我们在呼吸》。
表2——提问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操作模式
活动名称青花瓷展览会
活动来园幼儿生成
活动目标1、在操作中,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让青花瓷作品站起来。2、愿意解决问题,体验完成任务成功的快乐。
落叶树和常绿树
学习教参
1、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2、喜欢探究,并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呼吸
学习教参
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感知呼吸的存在和重要性,有初步探索人体呼吸的兴趣。
提问模式:多元化提问主体:双向提问数量:适宜
避免过多、过滥,应精简。
提倡双向提问,避免老师问幼儿答的模式,创设幼儿积极提问的环境。
实验式:让幼儿运用感官,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解答问题。
辩论式:验证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进行辩论,提
提问设置:关键性
预设方法提问形式:开放性
具体操作
关键词“怎么样,为什么”。
针对活动重点,进行关键提问。
多设计一些开放性提问,向思考,让幼儿自由表述想法
时常会问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如: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
出双方的想法。
提问难度:层次性既有面向全体幼儿的,又要有针对能力强的幼儿。
(二)开展实践 梳理方法
通过磨课、研课以后,集体活动方案更加严谨。骨干教师积极承担开课的任务,观摩教师带着“本次集体活动哪些提问体现了挑战性,是否适宜?幼儿是否快乐?”的问题进行观摩。在教研组研讨时,教师们也能各抒己见,进行积极地讨论,梳理、总结了很多体现挑战性的提问方式。并且在后续的集体活动中也有适当的运用。
表3——2014学年第一学期梳理总结提问的类型和方式
提问方式开放式提问
定义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案例
实录一:
在《青花瓷展览》活动的样用一样材料让青花瓷瓶又快孩子们便有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说可以靠在盒子上,有的说用夹子夹住,有的说用夹子夹不行的……说着,他们都开始自己动手操作起来,在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调整实验的方法,玩得不亦乐乎。
实录二:
在《雨从哪里来》的实验二中,宋老师让孩子们各自在镜子上呵气观察变化,并且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水气?”于是,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
思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尽量不向幼儿提出只有两种选择答案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幼儿的思考。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因刺激而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能从幼儿的回答和提问中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状况。
范围较大的问题,第一环节中,老师提问:“怎
又好地站起来?”问题一提出,等等,这样的问题局限了
是空气里的水变得,有的说是舌头上的水变的,还有的说是嘴巴里的水变的。
关键性提问
在每一环节,根据环节内容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一个关键的提问。
类比型提问
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将几种物品进行对比,观察其不同特征。
在《我们在呼吸》活动中,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设计了关键性提问: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动?如果我们不呼吸会怎 人有没有不呼吸的时候?
在《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活动中:“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两种叶子,一种是常绿树,一种是落叶树,请你各拿一片,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猜想型提问
通过幼儿的猜想,发挥想象力,猜测不同的答案,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我们在呼吸》活动开始,老师就请幼儿每人拿一张小纸条,直接让他们放在自己鼻子前,不用嘴巴吹气,观察纸片的变化。幼儿对实验的兴趣不能很好的激发,有些幼儿还不太清楚如何去实验,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实验,如果老师出示小纸条时提问:“猜猜如果把小纸条贴在鼻子上,不用嘴巴吹气,小纸条会怎么样?”幼儿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如“会动”“不会动”……然后再去请幼儿每人拿一条纸条进行实验。边实验,边提问:“发现小纸条有什么变化?”
反问式提问
反问就是把
《身体什么部位可以动》
大班的幼儿在活动中提问围绕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把握活动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以此帮助幼
教师的提问围绕着两种树叶的不同,引导幼儿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进行对比两种叶子的区别,让幼儿观察感受落叶树和常绿树树叶的明显特征。
对于教师较封闭式的提问,我们进行了调整,尝试用猜想型提问方式,通过边实验边猜想的形式感受小纸条的变化。在这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的引领下,形成了逐步深入的连贯性、整体性的研究。这一过程使孩子们的经验相互连接,逐渐提升。使孩子们在保持高度兴趣的同时,实现了连续的探究。
样?我们是靠什么来呼吸的呢?儿理解、掌握关键内容。
问题倒过来从反面提问,让学生利用事物间相辅相成的、互逆却又统一的关系,从反面来考虑。其特点是以反推正,扩大信息反差,构成突出的问题情境。
提问主题从进行双向提问。
活动中,大家说到了脖子可以动,手腕可以动、膝盖可以动……甚至说到了身体里的血液在动,心脏在动,有个孩子就说:“心脏在动说明我们还活动,身体的各个地方都会动……”这时,爱提问的杨赵怿提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小木偶没有心脏怎么可以动啊?”我并没有马上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把问题抛给大么没有心脏也可以动的秘密吗?……”这时,大家对他的问题开始议论起来,有的说因为它后面有线牵着,有的说有电源等,对此话题非常感兴趣。
往往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这时可以适当运用反问的策略,激发幼儿主动的思考。
因此 对于孩子们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可以把问题再次抛向孩子,让他们自己进一步的探究。
老师改成了幼儿,家说:“你们知道小木偶为什
探索式提问在小实验等方式之前进行,寻找答案。
让幼儿先实验再回答,使幼儿亲自运用感官,在动手操
幼儿人手一张小纸片,不用嘴巴吹气,放在自己鼻子前,观察纸片的变化。
提问:观察到了什么?幼儿回应:孩子们各自说:纸片动了。
幼儿捏住鼻子,闭住嘴巴,屏住呼吸,教师数数。
提问:屏气时你有什么感觉?
幼儿回应:难受、坚持不住、受不了……
让幼儿先实验再回答,使幼儿亲自运用感官,在动手操作后,动脑思考、发现原由。
让幼儿主动探索,作后,动脑思考、发现原由。
引导式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
实录一:
在《青花瓷展览会》第二
通过教师的提问“积木没有成功,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