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表现艺术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表现艺术

作者:李坤鹏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年第08期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渲染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民族性格也影响了诗歌的创作。诗圣杜甫曾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任何一个写诗的人,永远只有他自己知道诗歌带给他的快乐和痛苦。历经国家沦落的辛稼轩,用蘸着浓郁的爱国情感的毛笔,奋力写下一篇篇动人心弦的词作,而最恰切的表现艺术也增强了词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意境 ; 典故 ; 难容 ; 示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06-01 如果被问起对辛弃疾的第一印象,大部分的读者都会认为有两点:一是“豪放词人”,二是“爱国英雄”。他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辛弃疾的豪放,是以深厚的爱国热情为底蕴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他已35岁,南归已超10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不免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他登上建康(南京)的赏心亭,面对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首先,他登临的地点很耐人寻味——赏心亭。建康城中的亭子该是不少的,可为何选择了这个赏心亭?真的是“偶然”吗?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也就是说,登临的初衷本是娱情。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是满怀伤感,又带着疗伤的些许期待登临城楼。姑且不说他是否真的能遂愿,但这种期待和现实的互相冲突,本身也增加了作者形象的悲剧性,让读者不禁为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遭遇产生同情。诗词是讲究含蓄蕴藉的作品,词人通过“不说破”的方式,留给读者揣摩的空间,这未尝不是诗词艺术拥有非凡魅力的原因之一。

其次,作者在文本中所采用的抒情方式从大体来看,与其他作者的创作方式无甚大区别——上阕选取典型意象,下阕选取典故。但在具体的组织结构上,还是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者首先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个茫茫无际的画面: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浩浩荡荡流向天边,不知道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样一句话放在作品的开头,深意非常。文学作品里,篇首以景发端,在古今中外的作品里并不鲜见。但这首作品的景物描写,它不仅仅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悲壮的形象,还刻意地将自己的形象压低了。我们看武侠电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剧,常常会听到一个穷途末路的人发出“天下之大,竟无我容身之处”的感慨,还顺带发出无奈的苦笑。这其实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并不少见,比如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句。被称为七律之冠的杜甫的《登高》,其中就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这样的情绪发生在平生以英雄自称,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能力的辛弃疾身上,那就况味非常了。辛弃疾作为一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正值酬现抱负的年华,应当是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情才对,但他在开篇就表达了自己的渺小和难容处境。辛弃疾就通“言此意彼”的方式,很好地传达了自己的伤感情绪。

如果读者站在辛弃疾的位置,我们可以顺着他的目光纵览建康风景。先是一色江天,然后是远山遥岑,接着就是眼下的落日楼头,最后是江南游子(作者自身)。这种由远及近、由彼及此的纵目方式很有现场感,使得境界扩大的同时,加入声色的因素。 在“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中,作者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就是告诉读者,千古江山,秀美不变。可“一寸河山一寸血”,不完整的国土让他心生怆然。

作者成功之处还在于,在写景和用典的双重手段下,还采用若干典型动作刻画了一个悲愤者的形象。如“看”和“拍”等动词的使用。吴钩是宝刀,宝刀的价值是在战场上体现的,可却被用来“赏玩”,这是一种悲伤,我们读者立刻就有“人不得其用”的感觉。晚唐李贺就发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感慨,可见“吴钩”一词已成为带有情感的事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悲愤至极的人目眦尽裂的模样。同时代的陆游也有“尘暗旧貂裘”的语言,说的也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伤感。古人登高必赋,表达情志。当作者登临高处,却发现自己的孤独,他却无法解决这样的痛苦,所以郁愤之下,发出“无人会,登临意”的感慨。

在用典方面,辛弃疾发展了前人的用典艺术。通过“连续用典”的方式,表达激烈跌宕的情感。在“休说”方面,一般人的解读都以为此时作者应该是悲愤交加后的喷薄而出。实际上,如果结合上阕最后一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得出作者的情感是“沉郁”而非“激烈”,言外意是“不要再跟我提……,你可以说走就走,可我呢?”这种无奈情感和之前的无奈的怨愤是可以联系起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方面,作者不愿做第二个张翰,另一方面仿佛有一个声音说,即使我想,我到哪儿去呢?

在第二个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上,作者意在表达自己绝不追求个人私利的情感。在后人许多解读中,有些声音夸大了刘备的作用。鄙认为不可,刘备是“君”的形象,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留人以把柄的危险性,他只是告诉读者,许汜这样的人,才气的刘郎都不屑,我是和刘备站在一个立场的!对许汜为人的批评才是重点,刘郎的存在是将之树立一个典型,在许汜的对立面。

在第三个典故中,作者传达出“时光流逝”的永恒的感慨,但感叹时光流逝的古人故事实在是不胜枚举,为什么选择桓温呢?我认为“北伐”应该是另一个关键词。三个典故的连续使用,可谓字字含血。可以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得出辛弃疾的复杂情感——怀念家乡,报国无门,难遇知音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最后,作品中的最后一句应该是点睛之笔,“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很少有人能够毫无顾忌地展现自己的脆弱。我们在文学作品当中,也很少见男儿哭泣,尤其是英雄。但每次英雄的哭泣,都震撼人心。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以气节自许的辛弃疾,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儿,却像小孩一样哭了,竟然还要靠一个姑娘来安慰,这是无助的哭,不甘的哭!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不思进取,辛弃疾一心恢复中原却壮志难酬,只能把满腔悲愤寄于词间。历史千年,我们依然能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深深爱国之情。

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表现艺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表现艺术作者:李坤鹏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年第08期【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渲染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民族性格也影响了诗歌的创作。诗圣杜甫曾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任何一个写诗的人,永远只有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nwir55d642xc786b4a94zk8m0hvru00rv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