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
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
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20%。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政府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计划。瑞典计划至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
近9万吨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变暖。
2、美国出台应对措施
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西部山区的积雪减少,给捕鱼、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带来负面后果。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平面在过去100年间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万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为“水灾危险区域”。预计到本世纪末,加州海平面将上升约1.4米。气候变暖造成的淡水紧缺、农业减产也是美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美国政府拟出台一整套应对措施: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还将投资15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安全核能与清洁煤炭技术。美国环保署将重新审议加州的请求,允许其率先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将对美国10多个州产生示效应。
3、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制约,抗风险能力较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也较大。欧美等发达国
家在环保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着较大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帮助。
4、非洲国家制订行动方案
非洲大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旱灾和涝灾在非洲国家较普遍,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严重干旱造成2000多万人缺粮,许多人不得不靠救助为生。气温升高同时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以农牧业为生,因此气候变暖导致不少人陷入贫困。气候变暖还导致该地区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赞比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政府的优先任务。赞比亚强调森林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
第二节 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意大利的能源80%以上都依靠进口,因此意大利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重视《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意大利并没有广泛使用低碳经济这个词汇,但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以及社会各界达成了广泛共识,大家主要是通过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技术开发来影响意大利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
(一)“绿色证书”制度。
为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999年后,意大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始实行“绿色证书”制度。“绿色证书”是指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并由国家电网管理局认可后颁发的证书。它既是一种认证,又有具体的数量标准,每证书代表5万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生产量,有效期为8年。
(二)“白色证书”制度
“白色证书”,也称能源效率证(TEE),是一个为减少能源消耗而出台的鼓励措施。意大利政府2004年7月20日颁布部令并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确立这种制度“。白色证书”实际上是对能源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政府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节能效果给予认证,并确定具体的标准。
(三)能源一揽子计划
为落实《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意大利政府于2007年初,结合2007年财政法,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措施,目标是既要履行减排承诺,又要保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经济优势。
(四)能源效率行动计划
根据欧盟的节能目标:2016年能源消耗节约9%,意大利向欧盟提出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以及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的措施。
第三节 丹麦的低碳经济模式及其启示
作为童话之国的丹麦,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创造了童话般的奇迹。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类似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然而,
近30年来,丹麦经济增长了45%,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减少了13%,能源消耗只增长了7%,创造了“减排和经济繁荣并不矛盾”的“丹麦模式”。
(一)丹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1.能源消费结构:从“依赖型”向“自力型”转变
丹麦能源消费主要由石油、天然气、煤和可再生能源等构成,其中石油消费占90%。随着油价的飞涨,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中,丹麦从国家战略上做了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提高能源自给率。早在20世纪80年代,丹麦政府着力开发本国油气资源,丹麦能源自给率1990年即上升到50%左右,1997年达到100%;二是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丹麦在实现石油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根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风能和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利用价格低廉的煤炭、天然气替代石油。近年来,丹麦能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煤炭的比重明显减少。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特别是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应用方面,丹麦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领先地位,是欧盟唯一的能源净出口国和最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国。
2.能源发展重点:从“核能替代”向“风能替代”转变
丹麦最初提出的用核电来代替石油的计划,因为安全问题和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核电建设遭到了民众的激烈反对后。丹麦利用三面临海,风力强劲的优势。开始放弃发展核能,而转向风能。到1985年,核电站彻底从丹麦国土消失。
如今在风电领域,丹麦已经成了行业的绝对领先者,成为世界风能发电大国和发电风轮生产大国,丹麦的风电设备占世界市场的40%以上,为世界第一。世界上几乎一半的风机来自丹麦。丹麦风能发电的总装机容量超过了风车之国荷兰以及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风电王国”。
3.新能源战略实施:全方位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
丹麦政府经济激励政策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强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得低碳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成效。其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激励性的财税金融政策。(开征碳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价格杠杆)(2)加大政府对能源技术创新的资助力度。(3)打破输配电的垄断。(为风电并网提供可能)(4)探索新的投资模式。(实行“私人投资与家庭合作投资”的模式)
4.能源终端利用:建立低碳生活方式
(1)低碳建筑。丹麦有严格的建筑标准,推广节能建筑,降低建筑能耗。 (2)低碳交通。丹麦一直保持全球最高的汽车税。在丹麦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车为首选,公共交通为次选,最后才是私家车。丹麦是自行车的王国。政府为这些自行车设置了专门的车道,而让汽车停车更困难、成本更高。
(3)低碳教育。为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丹麦还开展很多公益性质的活动,加强宣传。
(二)丹麦经验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1.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实际上关系着各个国家未来的核心利益,是发达国家管控世界的新方式。世界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的新一轮的博弈,更是一场国与国间的“政治经济”的较量,将令世界经济重新洗牌。在这个方面如果输一招,将导致未来满盘皆输。
2.以长远战略眼光构建新一代能源体系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是高碳工业化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很难改变。我们应以现有国资源为核心,认真反思我国改善能源结构的政策措施,总结经验教训。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能源现代化的最理想道路。
3.抓紧研究和出台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
丹麦所取得的成效离不开政府的财税金融的激励措施。强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得低碳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成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同样需要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我国财政金融政策必须适时调整创新,积极应对国际、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绿色信贷、绿色金融)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丹麦的成功,还在于丹麦有独立的新能源技术。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60多种技术,包括能源生产、供给、使用的技术——未来的骨干技术来支撑节能减排。其中有40多种是我们自己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没有10年~20年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第四节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分析
(一)日本低碳经济的战略构想
1.日本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逼上梁山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是主观条件与客观因素双重约束下的必然选择。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消费大国,日本资源极度匮乏,许多重要的资源严重依赖进口。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使其深刻意识到能源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也迫使日本的家庭开始重视节能,日本政府开
始依靠积极的政策导向推动本国节能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受国土狭窄、海岸线漫长等不利地理条件影响,全球变暖给日本的农业、渔业、林业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有科学家表示,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升温,日本将会遭受强度越来越大的“超强台风”的侵袭。所以,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态度积极,极力促成了《京都议定书》的签订。
2.日本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在上述背景下,日本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中。由环境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研究。从2004年至2008年,相继完成了“面向2050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日本低碳社会情景:2050年的C02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面向低碳社会的12项行动”等研究计划,对2050年日本低碳社会发展的目标、日本具有的技术潜力、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障碍进行了深人的分析。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日本构筑“低碳社会”的思路已趋于明晰。日本历届政府都采取了一定措施(“福田蓝图”的提出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
福田首相宣布了日本减排的中长期目标:在中期目标方面,承诺将实现与欧盟同等程度的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比1 990年减排20%;长期目标为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现有水平上削减60%~80%。
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日本向低碳社会转型的坚定决心和在低碳经济发展上誓要“领先世界”的雄心。 (二)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及进展
1.发展创新技术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其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能否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科技同经济相结合的创新观念为前提,以节能环保为基轴,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官学”一体化相结合,实现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
2.进行制度革新
日本低碳制度的创新体现在不断完善其法律制度结构,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推行富有特色的政策手段和建立运行有效的组织机构三个方面。目前,日本已经形成以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为架构,基本法统领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法律体系。制订了碳排放权交易、“碳足迹”标示、特别折旧、补助金、“领跑者”、节能标签等方面的制度。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
3.加强国际合作
日本政府深刻认识到,气候变暖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应对这样的全球性问题,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广泛地开展政治协商、技术合作、科研合作、市场合作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目前,日本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其中同中国的合作最活跃、最有成效和最具潜力。
4.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如:夏天穿便装,男士不打领带,秋冬两季加穿毛衣,以节约使用空调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出行时少坐私家车,多乘坐电车;挑选购买减碳型住房;提倡民众购买附近农村所生产的粮食和蔬菜,保存食物时,不将冰箱塞得过满等等。
(三)日本与国际排放新秩序:分业种减排方法
1.日本政府的“分业种减排方法”
这是日本针对《京都议定书》中按照国别指定的均一减排提出的一种新的减排方法,“分业种减排方法”是日本根据自身技术及产业结构来设计提出的一种减排制度,强调将能源效率指数导入电力、钢铁和水泥产业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工业部门,计算出可以削减的排放量,然后汇总作为每个国家设定自己减排目标的标准。
2.“分业种减排方法”的实施阻力
在“分业种减排方法”下,最主要的受益者是那些拥有着先进节能技术的国家,其节能技术越先进,所需要负担的部门减排量也就越小。但若在世界围推广这一框架仍然存在一系列阻力。
(四)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日本是世界上低碳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其节能减排理念发展至今己有40多年的历史。凭借着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低碳节能技术发展进步,日本低碳节能效果已逐渐显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逐渐暴露出来。
1.经济增长缓慢与低碳经济投入需求大的矛盾 2.研发主体不同弱化政府主导作用 3.政府减排目标与部分行业利益存在冲突
第五节 德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德国在探索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德国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德国政府着眼长远,将保护气候、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计划在未来10年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该战略确定了未来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即气候预测和气候保护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后果、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与气候保护措施相适应的政策机制研究。将太阳能开发应用技术、能源存储技术、新型电动汽车和二氧化碳分离与存储技术,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完善低碳法律体系。在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的法律框架方面,德国是欧洲国家中法律框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环境政策、法律,把低碳经济提高到战略高度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体系。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征收生态税。生态税是以能源消耗为对象的征税,是德国改善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要政策,税收促进了能源节约、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了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实行现代化能源管理,发挥工企业巨大的节能潜力是德国气候保护的重要目标。推广“热电联产”技术。热电联产即将发电中产生的热能收集用于供暖,既减少了热量的流失,又为发电企业带来额外的供暖收入。实行建筑节能改造。德国政府计划每年拨款7亿欧元用于现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目的是充分挖掘其节能潜力。
二、低碳经济成德国经济的“稳定器”
向低碳经济转轨。德国政府2009年6月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文件,强调低碳经济为经济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它包含6个方面的容:环保政策要名副其实;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围;可持续利用生物质能;汽车行业的改革创新以及执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文件强调,
低碳经济是当下德国经济的稳定器,并将成为振兴未来德国经济的关键。为了实现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德国到2020年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至少要增加4000亿欧元。
二、德国低碳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开发
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年来,德国凭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技术,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初现端倪。汽车行业的转型又带动了整个德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德国政府于2009年8月颁布了“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目标是至2020年使德国拥有100万辆电动汽车。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德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的销售额达到290亿欧元,可再生能源占德国发电总量的15%。德国新能源企业每年产值达到250亿欧元,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25万个。全世界每三块太阳能电池板、每两部风力发电机中,就有一个来自德国。
大力投资气候变化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是德国科研政策的一个重点,德国政府计划在未来6年里,投资约20亿欧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
开放气候变化预测图。德国在互联网上对公众开放气候变化预测图,任何人都能在图上方便地查到截至2100年德国各地气候变化预测结果,便于公众和决策者分析利用。
第六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倡导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政策措施,都符合低碳经济的涵。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中国的减排任务,但快速
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较快的能源消费增长,使中国的碳排放及其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到上世纪末,包括中国在的整个国际社会都认定,中国将在未来20年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下,中国以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对策。
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这使得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更为复杂与艰难。
目前,中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机械制造、汽车、钢铁、建材、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与此同时,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30%至70%时即为加速阶段),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为47.5%,基础设施建设正大规模推进。所有这些都形成了对资源和能源的巨大需求。
我国以碳为基础的能源消耗占世界1/3左右。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尤其处于“高碳”状态,化石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占68.7%,电力生产78%依靠燃煤发电。截止到2007我国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仅占8%,其中7.3%是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比重还很低。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发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演化依次经历了碳排放强度峰值、人均碳排放量峰值和碳排放总量峰值三个阶段。
就中国目前来看,仅仅跨越了碳排放强度的高峰,且碳排放强度尚未稳定下降,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高峰还未到来。
中国的能源结构特征是“富煤、贫油、少气”。1990年,中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为76.2%,2007年为69.4%。2008年,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8.67%,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只占18.78%和3.77%。这决定了中国对煤炭的依赖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比其他工业化国家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实现低碳发展。
煤的碳密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许多。在产生同等热量的条件下,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比例大致是5∶4∶3。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将产生4112吨的二氧化碳,这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出30%和70%。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在中国,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洁净能源所占比重过低,可再生能源的商品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核能比例较低,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23%,风电资源的利用率仅有万分之五。已经涌现的一些新的能源开发利用成果在中国已崭露头角,但其开发利用的比例仍然很低,距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另外,人口数量与碳排放量具有正相关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加。大量的人口及其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导致资源、能源、产品和服务等需求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二、中国在世界低碳经济中的探寻之路
2004年11月,中国政府公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2005年2月28日,中国正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支持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政府认真引进先进风能技术,进行了许多项技术示工程,推动风电的发展。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制定发布了自己的气候发展战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6月14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委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全面提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发展低碳经济”,
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9年11月25日,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 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中国的减排承诺将是“一石击三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能源安全和能源基础设施,同时把自己提升到“绿色产业”领军者地位。
三、中国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1.低碳经济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2.碳排放监测技术跟不上要求 3.奖惩制度不到位,碳排放成本过低 4.执法队伍薄弱,能力不足 5.行政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6.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尚不完备,缺乏决策依据 7.一些领导对碳排放认识不足
8.过分依赖行政管理。缺乏市场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