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实验4.碳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观察实验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实验4:碳钢的热处理操作、组织观察及硬度测定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布氏、洛氏硬度计的使用; 2. 了解碳钢的热处理工艺操作;

3. 研究碳钢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钢性能的影响; 4. 观察热处理后的组织及其变化。 二、实验内容

1.按表1中的热处理工艺进行操作,并对热处理后的各样品进行硬度测定,将硬度值填入表1中。

表1 各种热处理工艺 冷却 方式 水冷 水冷 油冷 空冷

表2 45钢回火工艺 45钢回火工艺/860℃水冷淬火 回火温度℃ 回火前硬度 回火后硬度 后取出空冷。

1

45钢 加热温度℃ 780 860 860 860 硬度 200 400 500 600 注:保温时间可按1分钟/每毫米直径计算;回火保温时间均为30分钟,然

2. 观察下列表2热处理后的金相试样,并画出组织示意图。

表3 热处理后的金相试样 编号 1 2 3 4 5 6 7 钢号 45 45 45 45 45 45 45 处理状态 860℃正火 860℃油淬 860℃水淬 780℃水淬 860℃水淬低温回火 860℃水淬中温回火 860℃水淬高温回火 F + P M + B上 + T + F少 M M + F 回火M 回火T 回火S 显微组织 腐蚀剂 4%硝酸酒精 4%硝酸酒精 4%硝酸酒精 4%硝酸酒精 4%硝酸酒精 4%硝酸酒精 4%硝酸酒精 三、实验原理 (一)硬度计的原理

1.洛氏硬度

洛氏硬度是以顶角为120°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Φ1.588㎜的淬火钢球)作压头,以规定的试验力使其压入试样表面。试验时,先加初试验力,然后加主试验力。压入试样表面之后卸除主试验力,在保留初试验力的情况下,根据试样表面压痕深度,确定被测金属材料的洛氏硬度值。 洛氏硬度值由h的大小确定,压入深度h越大,硬度越低;反之,则硬度越高。一般说来,按照人们习惯上的概念,数值越大,硬度越高。因此采用一个常数c减去h来表示硬度的高低。并用每0.002mm的压痕深度为一个硬度单位。由此获得的硬度值称为洛氏硬度值,用符号HR表示。 由此获得的洛氏硬度值HR为一无名数,试验时一般由试验机指示器上直接读出。 洛氏硬度的三种标尺中,以HRC应用最多,一般经淬火处理的钢或工具都采用HRC测量。在中等硬度情况下,洛氏硬度HRC与布氏硬度HBS之间关系约为1:10,如40HRC 相当于400HBS 。如50HRC,表示用HRC标尺测定的洛氏硬度值为50。硬度值应在有效测量范围内(HRC为20-70)为有效。

2.布氏硬度

布氏硬度是以一定的试验力如:187.5kg\\250kg\\3000kg等载荷把用一定直径的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去载后,负荷与压痕面积之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HBS\\HBW),单位为N/mm2。布氏硬度计适合测量铸铁等材料的工件。在钢管标准中,布氏硬度用途最广,往往以压痕直径d来表示该材料的硬度,既直观又方便。 (二) 钢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热处理基本工艺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进行热处理时,加热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为了得到奥氏体,因为钢的最终组织珠光体、贝氏体 和马氏体都是由奥氏体转变来的。二是保温、目的使奥氏体均匀化。三是冷却,是改变组织和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选择三个基本因素是热处理成功的基本保证。

1.加热温度的选择

(1)退火加热温度:根据Fe-Fe3C相图确定。对亚共析钢,其加热温度为;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C1+(20~30)℃(球化退火),目的是得到球状渗碳体,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

(2)正火加热温度: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至+(30~50)℃,即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

(3)淬火加热温度: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C3+(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马氏体。如果加热温度不足(如低于AC3),则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造成淬火后硬度不足;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C1+(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隐晶马氏体与粒状二次渗碳体。未溶的粒状二次渗碳体可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过高的加热温度(高于ACCM),会因得到粗大的马氏体,过多的残余奥氏体而导致硬度和耐磨性下降,脆性增加。

(4)回火温度:钢淬火后都要回火,回火温度决定于最终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工厂中常常是根据硬度的要求)。按加热温度不同,回火可分为三类:

低温回火:在150~25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硬度约为HRC57-60,其目的是降低淬火应力,减少钢的脆性并保持钢的高硬度。一般用于切削工具、量具、滚动轴承以及渗碳和氰化件。

中温回火:在350~50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约为HRC40-48,其目的是获得高的弹性极限,同时有高的韧性。因为它主要用于各种弹簧及热锻模。

高温回火:在500~65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硬度约为HRC25 -35,其目的是获得既有一定强度、硬度、又有良好的冲击韧性的综合机械性

能,常把淬火后经高温回火的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因此一般用于各种重要零件,如柴油机连杆螺栓、汽车半轴以及机床主轴等。

2.保温时间的确定

为了使钢件内外各部分温度均匀一致,并完成组织转变,使碳化物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就必须在加热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通常将钢件升温和保温所需的时间计算在一起,统称为加热时间。

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工件加热时间与钢的成分、原始组织、工件几何形状和尺寸,加热介质、炉温、装炉方式等许多因素有关。

对于本实验中箱式炉的碳钢,保温时间为:工件的有效加热厚度?1分钟/毫米。圆柱形试样有效加热厚度以直径计算,如果是盐浴炉则缩短1-2倍。合金钢加热时间要增加25-40%。

回火时的加热、保温时间,应与回火温度结合起来考虑。一般来说,低温回火时,由于组织不稳定,内应力消除不充分,为了稳定组织、消除内应力,使零件在使用过程中性能与尺寸稳定,回火时间要长一些,一般不少于1.5-2小时。高温回火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使钢过分软化,对有的钢种甚至造成严重的回火脆性,所以一般为0.5-1小时。

3. 冷却速度的影响

冷却是淬火的关键工序,一方面冷却速度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保证得到马氏体,另一方面又希望冷却速度不要太大,以减小内应力,避免变形和开裂,为此,根据c曲线考虑,淬火工件必须在过于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范围(650~ 550℃)进行快冷,以超过临界冷却速度,而在MS(300~200℃)点以下,尽可能慢冷以减小内应力。为了保证淬火质量,应适当选用适当的淬火介质和淬火方法。

(三)钢热处理后的基本特征:

炉冷得到100%珠光体,空冷得到细片状珠光体或称索氏体。油冷得到少量屈氏体和马氏体。水冷得到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随着成分和热处理条件不同,钢热处理后的组织各不相同,基本组织特征如下:

(1)索氏体(s)是铁素体与片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其层片分布比珠光体更细密,在显微镜的高倍(700 左右)放大下才能分辨出片层状,它比珠光体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

(2)屈氏体(T)也是铁素体与片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片层分布比索氏体更细密,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无发分辨,只能看到黑色组织如墨菊状,当其少量析出时,沿晶界分布呈黑色网状包围马氏体,当析出量较多时则呈大块黑色晶粒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其中的片层状。

(3)贝氏体(B)也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两相混合,但其金相形态与珠光体不同,因钢的成分和形成温度不同,其组织形态主要有三种: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

(4) 马氏体(M) 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的组织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分为两大类,即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板条状马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板条马氏体的形态呈现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长条状马氏体群,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束不同取向的马氏体群。每束内的条与条之间的小角度晶界分开,束与束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位差,如图所示,由于条状马氏体形成温度较高,在形成过程中常有碳化物析出,即产生自回火现象,故在金相实验时,易被腐蚀而呈现较深的颜色。因含碳低的奥氏体形成的马氏体呈板条状,故板条马氏体又称低碳马氏体。

图1 板条状马氏体显微组织

片状马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片状马氏体呈现针状或竹叶状,其立体形态为双透镜状,因此成温度较低没有自回火现象故其显微组织不易被浸蚀,所以颜色较浅,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透射电镜观察片状马氏体晶体内部为孪晶亚结构,故片状马氏体又称孪晶马氏体,因含较高的奥氏体形成的马氏体呈片状,故片状马氏体又可称高碳马氏体。

马氏体的粗细取决于原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即取决于淬火加热温度如高碳钢在正常温度下淬火加热,淬火后可得到细小针状的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仅能隐约见其针状,故又称为陷晶马氏体。如淬火温度较高,奥氏体晶粒粗大,则得到粗大针状如图2所示。

实验4.碳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观察实验

实验4:碳钢的热处理操作、组织观察及硬度测定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布氏、洛氏硬度计的使用;2.了解碳钢的热处理工艺操作;3.研究碳钢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钢性能的影响;4.观察热处理后的组织及其变化。二、实验内容1.按表1中的热处理工艺进行操作,并对热处理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np0c02isu8mpoj7ocb09o8y29wtcx00z1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