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复习资料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
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 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
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P17)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 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1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P26)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P27)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无所作为。 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9.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P27)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P29)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1. 联系的特点( P30)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三层含义: a.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b.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12.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37)
2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有两个方面的含
义 :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3.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37)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 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P39)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 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5. 矛普矛特的关系( P3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6.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P40)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 第一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 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
分质变 ;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7.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P44)
18. 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P45)
19.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P49)
3
20.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P57) 21.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P61)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P6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3. 什么是真理( P75)
马克思主义认为,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 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 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 “符合
论”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 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 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 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2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8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5.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P84)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 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即使对于有些认识,当前的
实践不能检验, 但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所决定。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 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
4
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而不可能绝对地、 永恒地、一劳永逸
地予以确证。所以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 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
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26. 什么是价值( P86)
作为哲学范畴,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7. 价值的基本特征( P86)①价值的主体性。②价值的客观性。③价值的多维性。
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28. 价值评价( P88)
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在价值评价活动中, 主题自身的需要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所评价的课题,因此评价的差异性是无法避免的。
29. 价值评价的特点( P88)①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③评价结果的正确
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30.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97)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 就是要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 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
事。
②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31.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方式。( P107)
32.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 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P10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