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思考
作者:孙守杰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1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商业银行为首的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使得人民群众获得金融服务越来越便捷。但同时不难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金融体系并未消除,直接影响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一、农村发展普惠金融的困境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金融供给不足的现象。从供给方看,主要表现在金融网点少、金融产品服务匮乏、审贷获得率较低;从需求方看,主要表现在人口密度较低、家庭储蓄较少、平均贷款需求小、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可用于担保的抵(质)押物较少、农业经济环境抗风险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点、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从外部条件看,农村公共基础条件较差、交通不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较差、金融市场分割严重等。以上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外部因素等直接影响着普惠金融的进一步推进。这些现象既是普惠金融发展滞后的结果,也是阻碍普惠金融发展的原因。因而,只有深入分析普惠金融发展落后的特征,才能找到破解之道。
二、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贷款利率水平偏高,利率需求弹性较小。作为贷款价格的利率,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防范由于交易成本高造成的农户的信用违约,会提高相应的利率水平来弥补其造成的风险补偿。由于县域经济环境与城市经济环境的差异,以及县域经济主体较于城市很难提供有效的担保物,因而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高于期限相同的城市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
(二)经营成本偏高,普惠金融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虽然在贷款利率水平上比市区高,但其盈利水平没有同比例提升,这充分说明了县域银行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经营成本高的问题,主要由于县域发放贷款的成本高,尤其是以小额、分散的贷款为代表。经营成本偏高,直接导致银行机构在普惠金融工作中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三)存贷比持续偏低,信贷供给不足。判断一个地区的金融供给的重要标志即是这个地区的信贷投放量以及存贷比情况。县域经济环境发展落后,导致农村市场投资成功率不高,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这些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因此,县域银行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常年存在偏低的情况,各项贷款余额总量偏少。总之,县域金融实体确实存在着贷款利率水平受国家政策影响小,经济主体利率需求弹性低、经营成本高、信贷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直接导致了普惠金融机构与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偏高,最终体现在普惠金融的供给不足。
三、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担保的扶持力度。直接成立由政府牵头的担保机构,用于专项的农村地区的贷款担保业务,此类机构应更倾向于非营利性机构,以农户的福利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解决农民因缺乏担保物而支付高信贷利率的难题。
(二)加大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加大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可以显著提升一个地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进而可以提升信贷的可获得率。通过制度建设,提供担保机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现有保险机构面向农村市场开发产品。
(三)提高普惠金融机构的监管容忍度。通过专项的激励机制,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扶持力度,对成绩突出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如放宽此类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减少此类金融机构现场检查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关注度。
(四)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金融机构的努力,更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由于农村各种机构如抵(质)押登记机构、工商部门等行政机构存在效率较低等问题,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高。只有通过努力打造农村的服务型政府,提高当地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力度,才能有效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
(作者单位:农行河南太康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