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探究: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涉及探索自然或物质世界的过程,在寻求新的理解的过程中,它促使人们提出问题、获得发现并对这些发现进行严格的检验。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应该尽可能接近地反映从事真正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真实。
科学探究: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在本课题研究中,科学探究是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是以质疑、研究、发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或规律为目的的活动。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
低效:词典上对于“低效”的解释在这儿肯定是不使用的,这里用一些现象来说明。科学课上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科学探究活动中变量过多,孩子们注意力分散,忽略了探究主题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即“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探究活动被少数所谓优等生垄断,而多数学生得不到发展的现象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低效的表现。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
历史地看,探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最近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施瓦布等人。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理论,而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的“探究学习”则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合理性。
我国上海等地一些中小学也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其方案与教育部《“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的方法基本类似,提出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
我们也在网上搜索到一些资料:
1(《如何避免科学探究活动失控》(作者不详)一文中提出: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调节和引导,才能保证探究学习的正确方向,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1)强调探究的目的和方法;(2)制定必要的规则;(3)注意提供材料的时间和次序;(4)引导学生自我调控。
2(叶胜红在《一英寸宽 一英里深 ——小学科学开展深入探究学习的思考》提出以下观点:(1)开展深入探究学习的微观思考:选准切入点,挖掘生发点,把握观察点,抓住发散点,发现延伸点。(2)开展深入探究学习的宏观思考:处理好唯一性和多元性的观念,遵循“探究性学习”发展的规律。
3(嘉善县魏塘四小的金华在《构建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困惑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几点困惑:(1) 探究主题谁来确定,(2 )已被证实科学结论的探究活动是否有必要花大精力去探究,(3)无法获得成功的探究活动是否需要,(4)没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活动是否要继续,等等,也提出几点对策:(1)教师要真正理解和实践“科学探
究”。(2 )科学探究不要仅仅为了寻求某一个科学结论。(3)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4)提供充足的材料。
以上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基础,我们可以以他们的理论为指导,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吸取他们实践中的经验及教训,更好地开展我们的研究工作。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为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建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模式,形成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与管理办法。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推进科学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科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4、探索学校教育教学新亮点,形成学校教育科学教育特色。 研究内容:
1、 通过听课、调研,发现科学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2、 研究儿童心理,找出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儿童心理特征之间的必然联系。
3、 研究本地区使用的教科版科学教材中涉及的科学探究活动,把握其活动特征。
4、 针对问题及活动特征设计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形式,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修正。 研究重点:
1、 研究儿童心理特征,把握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