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9章 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9.1 考点归纳
一、价值: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则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问题。价值是为人的,是人们应当把握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同时,价值又是引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
1.价值的本质 (1)价值的含义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价值的大小,就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2)关于价值本质问题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
①客观主义价值论只是从客体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种东西,与人无关,与主体无关。
②主观主义价值论则认为价值就是人的兴趣、欲望、情感的表达,与事物无关,与客体无关。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价值不是实体,不能仅仅归结为客体自身的属性,也不能仅仅归结为主体的兴趣、欲望和情感。
(3)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特殊关系,即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
1 / 96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主体与客体都是价值关系的承担者。
①主体: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价值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
②客体: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又一根据。价值总是一定的客体对主体的价值。由于客体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具有对人的积极意义,成为对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有益的东西。
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价值作为主体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既有其主体性特征又有其客观前提。
2.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其主要表现为: (1)主体及其需要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①人是实践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现实的主体。人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被改造。 ②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满足需要手段的丰富,人的需要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2)客体及其属性也是在实践中被发现、规定和改造的
①客体是进入人的活动范围的事物。人在需要的推动下从事实践活动,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
②事物能否成为现实客体,不仅依赖于客体自身的属性,还取决于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
(3)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实现的 ①客体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
2 / 96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二、价值的客观前提与主体性特征
客体及其属性和主体及其需要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这表明,价值的形成和存在既有其客观前提,又有其主体性特征,体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1.价值的客观前提 (1)人是价值主体
人双重的存在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又是社会存在物。
正是这种社会特质,使人成为价值主体,在自己的活动中与客体形成价值关系。由于人超越自然属性、获得社会属性才成为价值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对象价值和实现了自身价值。
(2)对象对于人的价值
对象对于人的价值只有在人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现实。价值是作为人的活动的对象产生的,并且是作为主体需要的对象而实现的。对象对于人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①一种事物由于其具有的一定属性和性能,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对于主体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即有价值的。
②一种事物由于其所特有的属性和性能,不但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反而妨碍主体满足某种需要,对主体具有消极的否定的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即无价值甚至是负价值的。
3 / 96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③一种事物对主体的有用性程度越高,满足主体需要的范围越大,其价值也就越大,否则,价值就越小。
(3)价值产生的客观基础
①各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所固有的属性是价值产生的客观基础,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客体所具有的成分、结构和属性。
②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和方式总是受到社会实践与历史条件的制约,这同样是价值的客观前提。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人的需要的内容和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而且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使用的工具又会引起新的需要。因此,同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主体需要,也是形成价值的客观前提。
2.价值的主体性特征 (1)价值的主体性含义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征同主体的特征直接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或反映人的主体性的内容。
(2)价值的主体性特征
①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主体的现实需要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整个价值关系的中心。
②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主体的创造性体现出来
无论是主体发现客体的潜在价值,还是发明或发现实际掌握客体的方式,乃至最后改造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都贯穿着主体的创造性活动。
4 / 96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③价值具有时效性
价值的时效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需要的变化,同时与客体有关。价值的时效性本质上属于价值的主体性。
④价值的主体性蕴涵着价值的相对性、相关性,即同一事物或客体相对于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价值的相对性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的:
a.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属性、本质、结构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因而对于某物究竟能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满足人的需要,即对客体实际价值的认识和把握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使物对人的价值表现出相对性。
b.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的需要也是具体的、有限的,他们对价值客体的选择和利用也是具体的、有限的,从而使物对人的价值表现出相对性。
(3)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关系
价值的主体性并不排斥价值的客观性,相反,价值的主体性以价值的客观性为存在前提。价值的主体性只是进一步表明,在价值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特定关系中,人是物趋向的中心;没有人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于人的价值。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就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可以分为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即人对社会的价值和对个人的价值。从根本上说,人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
1.人的社会价值 (1)人的社会价值的含义
5 / 96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12章【圣才出品】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