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 则”用法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 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 、“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 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 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 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 ?学而》)在家孝敬父母 ,出门尊重师
长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 “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 、“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 、“倒是”。例如:至
1
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黔无驴》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
放在山脚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
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郑风 ?东门之 》)两家房屋虽接近,
人儿却像在远方。
2. 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 、“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 “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列子 ?汤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