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分析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张杰
来源:《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7年第3期
张 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标指明需要完成的使命,教育目标则指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巨大影响,本文以该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信息技术课例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测评及这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理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布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应用
一、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介
目标指明需要完成的使命,教育目标则指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1956年,布卢姆等人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该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为三者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对教育界产生的影响最为重大。其后的近半个世纪中,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原有教育目标分类体系逐渐显现出不足之处,对其进行修订的必要性日渐凸显。2001年,由认知心理学家、课程理论家和教学研究者以及测验和测评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出版了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版。与之前的一维目标分类(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不同,修订版分类学采用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二维框架(见表1),通过“知识”与“认知过程”两者结合共同形成教育目标。
二、教育目标分类表
如表1所示,二维的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表中,“知识”维度按抽象程度分为四类,“认知过程”维度则按其复杂程度分为六类,由此形成的24个方格代表了所有可能的教育目标类别。
1.分类表的使用
教育目标都可以使用“动词+名词”的形式加以表述,其中的动词对应于认知过程维度,名词对应于知识维度。例如某教育目标是“学生将学会区分信息与讯息的含义”,为了将该目标放置到分类表中,我们需要为其中的动词和名词短语与分类表中各类别目标找到对应关系。根据修订版二维框架划分类别及其亚类的组织原则,动词“区分”应该对应于分析这一认知过程,名词短语“信息与讯息的含义”属于概念性知识,所以该教育目标属于分析概念性知识。
2.分类表的价值
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重要工具,分类表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将表述教育目标所使用的术语规范化,有助于教育者更加全面地理解目标;
第二,基于对目标的理解,教师能够使用分类表更好地针对目标进行教学和测评;
第三,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所对应的目标与测评所针对的目标放入同一分类表中,有助于教师确定三者间的一致性。一致程度越高代表着教学效率越高,否则就需要教师分析原因并对教学过程做出适当的改进。
三、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本教学案例选自2015年湖南省中学信息技术竞赛一等奖教学设计作品合集。
案例: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概括三种图表各自的特征与适用范围;学会利用数据制作图表的方法;学会分析图表所表现出的数据含义。
评注:该目标分为3个小目标,第一个具体目标中,动词是“概括”,属于理解类别的认知过程,名词是“三种图表各自的特征与适用范围”,从整体上讲,柱状图、饼图与折线图是众多图表中的三种类型,需要从图表这一更大类别上加以理解,属于概念性知识,而同时,从具体某一类图表的层次上讲,其“特征与适用范围”都是事实性知识,因此,应将该目标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1.1)和理解事实性知识(目标1.2);第二个具体目标属于应用程序性知识(目标2);第三个具体目标中,动词是“分析”,名词是“图标所表现出的数据含义”,属于概念性知识,因此把第三个目标归入分析概念性知识(目标3)。由此,我们得到了所有教学目标并将其填入分类表,如表2所示。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据之间的图形关系,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加学生对身边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评注:由于本教学目标分类表主要针对于认知领域,所以本文对上述两部分目标不予讨论。
第二部分:教学活动
活动1:创设情境
首先播放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的片头视频,向学生介绍《我是歌手》节目对湖南卫视收视率的贡献,之后分别展示节目收视率和各视频网站点击量的原始数据表跟加工后的图表。
问:请大家对比这两种呈现方式,分析:其中哪一种更容易看出《我是歌手》这档节目的收看情况?通过这两种方式呈现数据的效果有哪些区别?
评注:该教学活动旨在以《我是歌手》这一综艺节目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入教学内容,其中的的原始数据表和图表都属于事实性知识,教师这里对收视数据的这两种不同呈现方式的展示是为了形成一种比较,“比较”属于理解这一认知过程,因此该教学活动针对的是理解事实性知识(活动1)。
活动2:引出新课
讲解图表相对于原始数据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图表有着自身的表达特性,尤其是在对时间、空间等抽象概念的表达上具有文字和语言所无法取代的效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观。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问:那么怎样才能将表格中的数据转化为图表呢?我们又怎么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现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评注:基于活动1中对原始数据表和图表在呈现效果上的比较,总结出图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观”的结论,“总结”属于理解这一认知过程,而结论显然属于概念性知识,因此此次教学活动应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活动2)。
活动3:任务驱动
利用课件展示三个课堂任务及相关学习资源:
任务1:打开桌面“任务一”文件,完成“长沙市高一年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统计”的柱形图制作任务;
任务2:打开桌面“任务二”文件,完成“某校高三学生对吸烟的态度占比情况”的饼图制作任务;
任务3:打开桌面“任务三”文件,完成“长沙市历年高一学生平均身高变化情况”的折线图制作任务;
接下来向学生讲解任务要求,学生分三组按要求完成任务。
教师在组间巡视并进行适时的指导,当大部分学生均完成任务后,每组选出代表分别汇报本组的完成情况,待演示结束后为其指正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问:如果遇到生成的图表有问题怎么办?
评注:该教学活动中的三个任务中,具体的图表制作方法指导、数据来源和支持工具都已经预先存放到了学生的计算机中,学生只需要按照操作步骤的说明依次执行就能完成任务,“执行”对应的认知过程是应用,“操作步骤”属于程序性知识,因此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归入应用程序性知识(活动3)。
活动4:知识小结
柱形图、饼图和折线图是众多图表中最常用的三种类型(同时课件展示三种图表)。
问: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类型的图表分别适用于表达具有哪种特征的数据?
课件展示三种常见图表的用途和特点的总结:
1柱形图:擅长比较数据间的多少与大小关系。
2饼图:适用于描述数据之间的比例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