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 州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姓 名: 柴 继 帅 学 号: 0510010115011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教学站点: 师
入学时间: ________200506 ____ _____
指导教师: 高小娟
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2008年 3 月 12 日
- .总结资料
- - --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 .总结资料
- - --
答辩小组意见: 组 长(签字) 成 绩: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 .总结资料
- - --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提纲】一、审美鉴赏创造性的意义
审美鉴赏并不是一种对客观实在的映射,它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审美鉴赏不是引导审美主体去崇拜某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而是引导欣赏者在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那一份责任与使命,使审美鉴赏成为一种正真的创造性的工作。
二、审美鉴赏的过程
1、主体非功利心理的“接近”阶段
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艺术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2、动态的心理“构建”阶段
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与感知的基础上,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达到艺术审美活动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品之中,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生命活动。
3、整合的心理“领悟”阶段
审美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三、审美鉴赏创造性的体现 1、审美鉴赏的个体差异性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时代的差异性。民族的差异
- .总结资料
- - --
性。阶级的差异性。
2、审美鉴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
社会的不断发展,引起艺术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审美鉴赏也就成了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
【摘要】审美鉴赏并不是一种对客观实在的映射,不是对客观实在的理解,也不是对某一件艺术品,或任何一件审美对象的“理解”,它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在这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点,审美鉴赏的创造性意义是一个受到公众质疑的论点,大部分欣赏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造,让艺术品主宰着自己,而不是让自己对审美对象进行能动的认识和反映,对客体存在的美作出评价和判断,并最终实现对外在艺术品的在再创造。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审美鉴赏不是引导审美主体去崇拜某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拜倒在这些艺术作品的脚下。恰恰相反,审美鉴赏是引导欣赏者在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性,意识到自己有强大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那一份责任与使命,使审美鉴赏成为一种正真的创造性的工作。
【关键字】 审美 鉴赏 创造
审美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
审美鉴赏并不是一种对客观实在的映射,不是对客观实在的理解,也不是对某一件艺术品,或任何一件审美对象的“理解”,它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在这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点,审美鉴赏的创造性意义是一个受到公众质疑的论点,大部分欣赏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造,让艺术品主宰着自己,而不是让自己对审美对象进行能动的认识和反映,对客体存在的美作出评价和判断,并最终实现对外在艺术品的在再创造。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审美鉴赏不
- .总结资料
- - --
是引导审美主体去崇拜某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拜倒在这些艺术作品的脚下。恰恰相反,审美鉴赏是引导欣赏者在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性,意识到自己有强大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那一份责任与使命,使审美鉴赏成为一种正真的创造性的工作。
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它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冶他们的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它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这就是审美鉴赏对人类最大的价值,它让我们感知美、鉴赏美,继而创造美,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显示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看到更宽广的世界。
在审美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审美鉴赏。
如果把鉴赏者界定为鉴赏活动中的主体,把物态化的艺术形象界定为鉴赏活动中的客体,那么,审美鉴赏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正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反馈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审美客体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结构,这种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层次:第一是外观层面,第二是意义层面,第三是意象层面,第四是图式化层面(即艺术品的主题和深层意蕴)。艺术形象的这种基本存在方式也就规了审美者的心理活动程序。艺术品对鉴赏者,也即客体对主体的刺激,使得主体被动地去“接受”客体。
然而,反过来说,鉴赏者是否就是“白纸一”呢?显然不是,鉴赏者在鉴赏活动开始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心理结构。这种先在的心理结构一般指:(一)生活经历。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心理活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自身的社会生活有关。相对比较稳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生活经历(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是童年的记忆和特殊生活的刺激)的积淀。(二)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比较高级的心理能力,它与遗传因素有关,更与社会、时代的潮流,风俗、文化的浸染,以及所遭遇的个人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有密切关系。(三)性格气质。性
- .总结资料
- - --
格表现为个体活动的趋向性、态度和如何进行,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气质是人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四)年龄性别。年龄的不同会在认识事物的程度上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性别的不同在思辩与情感等心理活动的表现上也有明显区别。(五)职业。职业就是一种社会角色,特定的角色身份规定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所有这一切心理因素,在鉴赏活动中都暗中规着鉴赏者,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你时而推近,时而拉远。它会决定你的审对象、你的观赏态度和评价、你的情感介入程度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体对客体又具有一种主动的“观照”作用。
就一次审美鉴赏活动来说,这种主客体的互动可以体现为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审美直觉与感知
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审美直觉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直接性。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艺术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这一阶段也称为非功利的心理“接近”阶段。当鉴赏者确定了鉴赏对象并正式开始鉴赏后,鉴赏者便会暂时卸下原有的社会角色面具,离开物理时空的心理制约,“接近”或“投入”这特定的艺术世界。这个时候的鉴赏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一旦受社会角色规的表层意识隐去,深层的自由的意识便浮现了出来。艺术品与深层自我的交流达到了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始终受到外在现实世界的干扰,或者生发了功利性的联想(与自我现实生存状况挂起钩来),那么这种“接近”便会中断,倘若让这种中断持续下去,真正意义上的审美鉴赏活动便无法进行了。当然, 这种由“社会角色”向“深层自我”的转换,并不意味着鉴赏者整体心理状态的全然中断,中断的只是特定的角色心态,前面所言的种种主体心理因素都在暗中影响着鉴赏,只是并不自觉罢了。非功利的心理接近阶段不仅包括“意义”上的主客体互相渗透,也包括“形式”上的互相适应。艺术品的外在形象对鉴赏者提出了种种新的要求,它最终会扩展鉴赏者的心理感受方式;同时,对于熟悉某种形式的鉴赏者而言,“接近”是毫不费力
- .总结资料
- - --
的。如果功利性地(固执地坚持已有的艺术规)看一件艺术品,那就可能根本无法审美。
第二阶段:审美体验与想像
审美过程中心环节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与感知的基础上,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达到艺术审美活动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品之中,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生命活动。
这一阶段也称为动态的心理“建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还只是建立起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默契关系,那么随着鉴赏的进一步展开,主体的理解力便以艺术形象外表为基点,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建构。这种建构首先表现在运用自己的思想水平、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审美经验对艺术品的解读上。在解读的过程中,“想象”这种心理因素便会有效地来弥补种种艺术品表象的空白。“想象”使得各种知识与经验融成一体,它既是“理解”的伴侣,又能加深理解的程度。有些优秀艺术品的种种表象之间并不存在外部明显的胶合点,而想象则能将孤立的表象置于一个富有深意的整体之中。这一阶段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情感”。情感的介入是有过程的,在鉴赏的初始阶段,它还没有强化,而一旦产生共鸣之后,情感便在不同的层面上立体地展开,它会干扰鉴赏者的注意中心,使鉴赏者对信息有所取舍,而在“取”的那部分之中又有强弱的不同。鉴赏过程中情感达到高潮时,常令鉴赏者身心震颤,难以自持。这种以艺术表象为基点的心理建构并不是凝固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原先积累的建构关系会解体,甚至被否定,从而新的心理建构又竖立起来了。回环往复的否定之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走向一次鉴赏过程的末尾
第三阶段:审美理解与创造
理解既包括对艺术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色彩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艺术品整体价值的追寻。审美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这是审美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鉴赏者对于艺术品中形象、环境、色彩和意境的补充、完善与变异,正是再创造的结晶。
- .总结资料
- - --
这一阶段也称为整合的心理“领悟”阶段。从鉴赏进入高潮以至结束以后的那段时间里,由于客体展现了它的全貌,鉴赏者以艺术形象为基点的心理建构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稳固的心理外在物,它开始从鉴赏者的心游离出去。同时,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又慢慢呈现出来,所有的人生经历与阅读经验以一种“个人”的独有方式全部朝鉴赏者涌来。在比较与参照中,主体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与顿悟;这次鉴赏过程也使已有的经历和经验得到了丰富。
人们在欣赏、追求、评价美的时候,总是以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来为指导,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那到底什么是审美趣味?是指人们在美的欣赏中,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即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富有情感,具有个性的主观偏爱和兴趣。
审美趣味虽然以个人爱好的方式出现,但又不是纯粹个人的现象,因为任何个人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阶级关系、伦理关系等社会关系的具体承担者,他的审美趣味就不能不包含反映着一定时代、民族的审美要求、倾向和理想,使之具有社会历史的容。这就是说审美趣味既表现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又表现社会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致性。二者处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寓统一于多样的关系之中。审美趣味常被视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不仅有高低优劣之分,而且还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这就体现出了审美趣味的差异性。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社会经历、文化素养、性格气质,以及出身、年龄、心境等不同,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反映到审美趣味方面也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例如同一审美对象在某些人看来觉得很美,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就觉得不美。在美的欣赏中有人喜欢壮美,有人欣赏优美;有的醉心于华美,还有的以朴实为美。有人喜欢看喜剧,有人却爱看悲剧。有人喜欢听进行曲,有的则喜欢听抒情曲。这都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由于审美主体的心境不同,此时对某个形象很感兴趣,觉得他美;而到彼时又觉得他不那么美,甚至引起反感。这是由心境不同引起的差异。在美的欣赏中表现出个人的偏爱是合乎规律的,没有什么坏处。相反他正是进入美的欣赏中动情入境状态的一个条件。我们说这种美的欣赏中的个人审美爱好的差异性,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具体形态和形式的
- .总结资料
- - --
多样性、丰富性,也反映了人们审美需要、审美情趣的多样性、丰富性。马克思说:“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欣慰的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宝藏,你们并不要求梅桂花、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无不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着什么事物,却只能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马克思在这里用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抨击了普鲁士专制的书报检查令。同审美创造一样,在美的欣赏中,应该允许有个人爱好、兴趣,反对强行划一。在审美创造上应该提倡百花齐放,在审美欣赏中应该提倡百味俱兴。只要是文明健康、进步的就没有理由去限制它。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不但表现在个人的爱好、形象感知的差异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同一审美对象欣赏结果的差异上。在美的欣赏中,欣赏者总是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去感受对象,个人在方向选择、灵敏程度、注意程度。侧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使他们在审美感受中的体验、想象、情感,对容的领悟也有所不同。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曾指出:一部《红楼梦》单是意义就因读者的眼光就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是同一个人主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对艺术品的感受、理想也会不同。造成这种对审美对象容领悟上的差异,固然与作品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审美主体的思想水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经验的差异所致。
审美趣味的个体差异与人的生理、心理素质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具有决定性还是后天因素,即社会实践的影响。由于社会实践时间、容的不同,使人们的知识、才能等方面有所差异,而且在审美感观的差异上出现了差别。一般说来音乐家的听觉,辨别音色、音调的能力比一般人强的多。画家的眼睛对光、色彩的敏感则一般人是赶不上的。而演员由于表演上的训练,模仿能力、表演能力也大大超越了一般人。除此以外,审美主体的社会经历、文化素养和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也是造成审美趣味差异的重要原因。审美趣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一时代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政治、经济、哲学、法律、道德观念,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等,都会给审美趣味以这样那样的影响,使个体的审美趣味在不同程度上打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烙印。审美欣赏中存在个体的差异,归根究底要受它所处的时代、民族、阶级、生活的制约。因而审美趣味的个体差异性必然反映出
- .总结资料
- - --
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异。以上是审美差异性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时代的差异性。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的发展水平客观上制约着人们认识发展的水平,任何超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趣味都是不存在的。人们的审美认识、理想、趣味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审美实践的社会容不同,受特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思想影响,审美趣味也就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京剧谭鑫培时代重唱,梅兰芳时代既重唱又重看,今天的京剧唱念做打舞则是全面发展,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很大的不同。这从艺术发展史中可以得到鲜明的印证,如雕塑方面,北时期的那些清秀法陀,往往流露出志明澈的微谀笑容,佛像和菩萨雕像,体现出了那一时代的审美趣味。佛像身体大多清瘦、长脸、细颈、青眉秀孔,衣著飘动,颇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潇洒风度。使人产生一种不拘形迹,飘洒欲仙,飘进人间烟火味的感觉。到了唐代一反晋时期的审美趣味,过去那种向前倾斜,带有很大动态感的姿势不见了,而采取安稳端庄的姿态。过去那种超尘绝俗,清瘦飘逸的神态,而为肥硕、丰满、和蔼的表情所取代。汉代飞燕以瘦为美,唐代贵妃以胖、丰满为美,这都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民族的差异性。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这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在阶级社会里,尽管不同民族中存在着不同的阶级,虽然在生活习惯、思想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等方面又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这种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文化,不同的心理状态,反映到审美感受方面,就形成了本民族的共同审美趣味。而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黑格尔说,一个欧洲美人不会叫一个中国人乃至非洲赫腾套特族人喜爱,因为中国人的美的概念与黑人的不同,而黑人的美的概念与欧洲人的不同。中国人以眉清目秀为美,而非洲人却以称其眼、皮肤黑色为美。我们以唇红齿白为美,而马来半岛人则以白齿为可耻。在欧洲白人那里,丧服是黑色的,而在澳洲黑人那里,丧服是白色的。在基督教神话里,安乞儿是白色的,魔鬼是黑色的。而在非洲艺术家那里,魔鬼却是白色的。以上谈的是不同民族对颜色、身体的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在艺术审美领域,尤其在民族、民间创作风俗以及在衣饰方面,不同民族的审美特殊奇异非常突出。法国女作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斯台尔夫人,在她的《德意志论》中指出了德、法、英国的艺术特征的不同,但这些民族观察感受事物的方式
- .总结资料
- - --
迥然相异。她指出,在戏剧艺术中,一切有关行动、情节事件的方面的戏剧因素,法国人的设计、构思要优越的多。一切有关心的展开,炽热感情的秘密暴发,德国人的描写则是深刻的。英国人的哲学只在给造福人类的事业及有益的成果,德国人为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不考虑人类能从中谋取什么利益。斯特尔夫人从德、法、英不同的艺术中看到了他们审美趣味的差异性。
阶级的差异性。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审美趣味打上了鲜明的阶级印记。在阶级社会里,人由于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阶级容,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评价,总是以本阶级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为出发点,这样在审美欣赏和评价中就必然会出现阶级的差异性。如同一部《水浒传》,不同阶级的人对它的评价就不同。清代金圣叹对《水浒传》评价很高,称为“第五才子书”。他认为《水浒传》之所以看不厌,是由于把108个人性格都写出来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在具体分析人性格、人气质时,金圣叹还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如在谈到对粗鲁性格描写时,他说:“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逵粗鲁是莽撞,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肖挺粗鲁是气质不好。”这些分析是非常细致深刻的,至今仍为我们所佩服。说明金圣叹确实有很高的审美鉴赏力。但他毕竟是封建文人,在评点《水浒传》中仍然没有摆脱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对《水浒传》有很多曲解之处。他说:“《水浒》叙一百八人,其人不出绿林,其事不出截杀,失笑至今,诚不可训。”这种认识就有封建地主阶级的偏见了。我们认为《水浒传》除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更主要的是代表了以绿林好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严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动摇了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大无畏精神和无穷无尽的伟大创造力。它的思想容是进步的反封建的。显然我们同金圣叹的欣赏有明显的阶级差异。同样对艺术形象的欣赏不同的阶级也有很大的差异。封建地主阶级也赞美像屈原、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但他们重在赞扬这些人物的忠君思想,我们也同样赞美这些人物,但我们重在赞美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勇敢战斗精神。
总之,千差万别的审美趣味总是和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理想、审美倾向、审美趣味连在一起的,既体现了个体的个性特征,又体现了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特征
面对源远流长的人类艺术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民族艺术向前发展过程无不是对以往艺术的飞跃,而每一次飞跃,又无不是以创新为其宗旨。
- .总结资料
- - --
可以说,创新是民族艺术发展的生命所在,是艺术家创作的生命所在,这是因为,凡是充满创新从而成为不朽的艺术作品,总是以标新立异的审美意味形式来蕴含着似曾相识却又不尽相同的充满时代意味、历史意味、人生意味的新颖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审美信息。而对于这样的艺术创新——这个富有魅力而又充满挑战的艺术发展的实质问题,自从人类有意识地进行艺术活动以来,就不断地被实践、被探讨,至今它依然充满着其复杂性和生命活力。
社会的不断发展,引起艺术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审美鉴赏也就成了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
艺术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而肩负创新使命的则是艺术家。艺术家要创造出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并且能散发出久远芬香的艺术品,即充满创新而成为不朽的作品,其创作的动力只能来自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独有的沉思和反思,也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创作追求只有在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及其情理发生强有力且有效的审美碰撞下才能激发起创作欲望和冲动,从而进入艺术创作状态。这意味着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是艺术创新的唯一源泉,这已是被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创作实践所证实的。但是,艺术文学创新过程中有一个不应忽视的现实,就是艺术创新离不开艺术家对以往优秀艺术成果、艺术成果的继承和借鉴。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之中,都是置身在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构成的艺术场、文化场中进行艺术创作的。
这里的继承和借鉴意味着在艺术创新过程中艺术家对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扬弃、吸收。这种扬弃和吸收不是可有可无之事,而是必须为之之事,因为从无开始的艺术创作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只有认识、把握前人、他人的艺术成就,才会懂得超越,只有吸取、善用前人、他人的艺术成果,才能做到创新。
从上面可以看到,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艺术家应当对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继承和借鉴,没有继承和借鉴,创新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然如此,那么艺术家应当如何在继承和借鉴中求得对艺术的创新呢?艺术家应当对传统文学与外来文学进行审美创造性的继承和借鉴。所谓审美创造性的继承和借鉴,就是指后代艺术家从审美角度来审视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精华所在,然后结合自己的创作理念和个性来把握创作对象,进而把传统艺术或外来艺术或二者兼而有之的精华巧夺天工地融入自己的艺术品中,从而创造
- .总结资料
- - --
出蕴含着新颖的充满审美韵味和吸引力的审美信息的艺术品来。这种审美创造性的继承和借鉴具体表现在:
一是以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把握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中的优秀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并且创造性地把这些优秀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运用于创作中去。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其中那些优秀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都是当时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当时作家对时代、历史、人生的深邃见解以及对人类情感和心灵探索的审美结晶。这些优秀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是人类的一大笔精神财富,更是后代艺术创作和创新所不可或缺的一大思想源流和思想动力。对待这些优秀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后代艺术家必须以审美眼光去审视并加以吸收,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中去,这在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作家的精神、情感得到伸展的过程,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是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人类)情感的物态化,而这种伸展、物态化是需要艺术家的激情、冲动和欲求,这些的获得除了来自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沉思与反思之外,还得力于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中的优秀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有力启迪和推动,不过这种启迪和推动,是需要艺术家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获得的,也就是说艺术家要以形象的直觉性和思维的理智性、认识和创造、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整合来领悟和把握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中的优秀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的涵和价值,从而启迪和推动自己创作和创新的灵感和思路。艺术家在获得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中的优秀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有力启迪和推动之后,应当把自己对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中的优秀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的精髓和真谛,化作和融入自己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之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并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使它们成为自己艺术品中不可或缺的且充满审美吸引力的审美要素,以此来彰显自己创作和作品的创新意味。
二是审美创造性吸收和利用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中的创作语言、方法和形式。由于在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品中存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富有审美意味的创作方法和形式,这些创作方法和形式无疑为今天艺术家的创作和创新提供了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它们可以使当代艺术家站在已有的艺术成就基础上求得更大的突破、更多的收获。不过,由于这些创作方法和形式是当时艺术家在当时当地的创作结晶,是有其时代特征和印记的,因此随着时代变化、空间转化,今天艺
- .总结资料
- - --
术家对它们已不可能照抄照搬,必须依据自己所处的时空来加以把握,同时更要结合自己的创作习惯、审美追求,去寻求这些创作方法和形式与当代审美习惯和需求相契合的容,并且更要以创新思维去优化组合这些创作方法和形式,使之充满当下时代与本国之特征和色彩,进而在自己艺术品中形成具有创新意味的表达方法和方式,从而丰富和构筑起自己独特的创作体系,这样,不仅使自己艺术品表达语言和方式呈现出多姿多彩,而且更能给广大鉴赏者带来更多新奇的审美体验和品味,这也就意味着艺术家将给艺术带来创新之气象。新时期我国作家王蒙的《春之声》、谌容的《人到中年》,之所以颇受人们关注和好评,其一大原因就在于它们的作者都能审美创造性地吸收和利用西方文学中的意识流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在艺术的创新道路上,对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审美创造性的继承和借鉴是一条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艺术家需要有真诚之心、感激之情,更需要有无畏之胆、慧眼之识、创新之力,才能给艺术创新带来百花争妍的局面,才能更好地推动艺术向前发展。
著作:1、主编:孔阳 朱立元 《美学原理》 组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华东师大学 2、作者:礼清主编《美育基础》 ?:中国民航 1999年月
3、作者:《美学研究》编委会编《美学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 、 1988年10月 ?
4、作者:()А.齐斯(A.Zis)著;吉象译<<马克思主义美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年? ?
5、作者:董文学 《美学概论》 北大 2003年2月
- .总结资料
论屈原人格美兰州大学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