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二、通俗文艺:满足大众化的文化消费
雅俗之分的难题同样引发了对通俗文艺概念界定上的难度。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通俗文艺的氛围中生存,但对于什么是通俗文艺,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却往往难以说清。中西方学者都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西方学者从文艺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了种种探讨,迄今尚未得出一致的意见。在我国同样是歧见纷坛,观点众多。如冯骥才文学认为文学存在着三种形态,一种是探索性文学,一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第三种则是通俗文学;潘凯雄则将文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文学,即在思想上有所探索、对人类和某个时代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有独到见解,艺术上有所创新的文学。除此之外的全部属于通俗文学。也有人认为作品的语言、结构、人物、思想探索、价值判断都不深奥复杂看得懂,便是通俗文学。此外,还有人认为,通俗文学的体裁是特指小说故事的,诗歌散文本身就不通俗,难以归为通俗文学之列。④
尽管中外对于通俗文学的界说是如此的众多,但是,很难说有哪一种定义令人非常满意。如前所言,雅、俗的相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交融性,都使得我们有些时候根本无法区分某个作品到底是高雅文学还是通俗文学,大俗大雅、大雅大俗的情况在文学史中都是存在的。对于王朔的作品,有的学者便认为它既不能算作高雅文学也不能算作通俗文学,而应该是一种间性文学。因此,简单地指认什么样的作品是通俗文学是不合适的。然而,尽管在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间存在着交叉的中间地带,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之间核心部分的差异仍然是十分分明的。因此,从此入手来辨明何者为通俗文学,何者为高雅文学不失为一种极好的策略。
从最为根本的意义上来说,通俗文艺是一种大众文艺,它来自于大众并服务于大众。通俗文艺的关键在于“通俗”二字,它的所有特性都根源于此。因此,通俗文艺最为根本的特性便是它的通俗性。它与高雅文艺的所有区别也正是源于此。概而言之,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再现现实世界时的经验方式方面,高雅文艺趋向于整体经验,而俗文学趋向于单维经验。其次在情感的处理上,高雅文艺表现感情,而通俗文艺则倾向于煽情。再次,在诉诸读者的目的效果上,高雅文学指向人生的严肃性,而通俗文艺并不关注人生,至少其着眼点不在改变人生。第四,在形式技巧方面。高雅文艺注重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刻意于整个作品的谋篇布局。与此相反,通俗文艺的语言则口语化或程式化,在作品中居于从属的地位,没有自身的价值,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叙事技巧可言。第五,在思想深度上高雅文艺总是以日常意识、现实意识或正统意识的挑战者自居;而通俗文艺基于本身固有的商业利益,屈服于世俗意识,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性。⑤
。
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通俗性作为通俗文学的重要审美特征,包含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茅盾就说:“通俗’云者,应当是形式则‘妇孺能解’,内容则为大众的情绪与思想。”⑥通俗文学就其内涵来讲,体现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妇孺皆懂的东西,是一种“下里巴人,和者盖众”的东西,一种为普通百姓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东西。郑振铎认为通俗文学的“第一个特质是大众的。她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她是民众所嗜好,所喜悦的;她是投合了最大多数的民众之口味的。故亦称为平民文学。其内容,不歌颂皇室,不抒写文人学士们的谈穷诉苦的心绪,不讲论国制朝章,她所讲的是民间的英雄,是民间少男少女的恋情,是民众所喜听的故事,是民间的大多数人的心情所寄托的。”⑦文艺是群众创造的,文艺的最初形式是通俗的,并无雅俗之分。一些通俗文艺作品的确有格调不高的情况,但通俗并不等同于庸俗。茅盾指出:“通俗并非庸俗。《水浒》在中国民间是通俗的读物,但何尝庸俗?反之,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庸俗已极,可是一点也不通俗。”⑧
通俗文艺作品为了保持其通俗性,吸引读者和听众的注意,其内容往往具有传奇色彩。“传奇”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中西方的含义并不相同。但就传奇性而言,中西方的各类“传奇”作品倒可以互通。在我国,唐小说、宋诸宫调、元杂剧、明戏曲等都称为“传奇”,正是注意到了这些文学体裁所共有的传奇性特征。上述作品,就其传播程度而言,也可以说就是所处时代的通俗文艺与流行文化。
通俗文艺的创作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它是大众文化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如果说某些高雅文艺作品还是创作者为了抒发性灵而自赏自娱的话,那么通俗文艺则表现出强烈的娱乐性和消费性特征。就文学而言,文人诗歌一直是高雅文学的代表,其他文学形式,如小说、戏剧,从名称本身就可以看出其通俗性和民间性立场。通俗文艺的兴衰受制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程度。一般而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人们有了精神享受的需要和可能,通俗文艺就有了繁衍生长的土壤。反之亦然,通俗文艺的兴衰,也可以看作时代兴衰的“晴雨表”。鲁迅指出:“俗文之兴,当兴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⑨一句话道出了通俗文学的基本功能与价值指向。
人众文化时代的通俗文艺成了文艺消费的主要对象,高雅文艺退居一隅,这无疑为通俗文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阔大的舞台。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经在分析后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时指出,后现代文化在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以通俗文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壮大,艺术生产成为商品生产之一种,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当二者在艺术上互为借鉴、彼此融合时,谁还能轻言通俗文艺是一种层次低级、缺乏艺术深度的艺术形式呢? 三、高雅文艺:追求深度的艺术尝试
。
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文艺的构成与形态,原本是丰富多样的。但在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一文艺形态可能受到抑制或弘扬,从而导致文艺格局的总体变动。过去在“左”的思想路线下,通俗文艺被当作“资产阶级毒草”或小情小调而受到压制,文艺只剩下“高雅”一族;在这一族中又仅仅允许现实主义存在,并把它死死限在歌颂“光明”,反映“本质”、塑造“英雄”的狭径,这无疑违背了艺术创造的规律,最终尝到了苦果。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俗文艺大旗的高张,在某种意义上释放了往日积聚的文艺消费力量,但在实际效果上,却形成了对高雅文艺的巨大冲击。当然,高雅文艺之不景气,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通俗文艺的兴起,而是各种社会因素、文化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用探索性文艺、通俗性文艺及现实主义文艺来三分文艺整体的话,那么高雅文艺无疑就是那些探索性的作品了。的确,高雅文艺之区别于通俗文艺最根本的一条,似乎不在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掘,而在于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评价高雅文艺成就的高低也往往是以其艺术上的创新为主要指标的。高雅文艺的这种唯美主义倾向,是由文艺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的。高雅文艺作为文艺中较为纯粹的一种,往往集中了艺术的主要形式因素。这种形式是“非功利的”,并不为着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存在。有人以“艺术”或“非艺术”来区分“雅”和“俗”、“精英”和“大众”、“高级”和“低俗”,事实上更为准确地应该是艺术的这种“非功利性”。
艺术的“非功利性”,规定了人类艺术行为的审美向度与终极性价值追求。艺术作为人类掌握世界方式之一种,是以人与外界(包括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主客观照为前提的。人自身及人类社会整体的向上的自旋性,决定了人类艺术行为的努力取向。艺术反映人的喜怒哀乐,人的苦难与奋斗,理想与追求,把人的本质以一种特别的形式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出来,记录人类的心灵成长史,满足人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之一,便是要求作品表现和反映人类对“理想性”的不懈追求。生存理想与心灵渴望,永远是文艺内在的旋律。脱离了这一精神追求,艺术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理由。
大众文化时代通俗文艺的勃然兴起,某种程度上占据了过去高雅文艺的舞台。有人因此而预言高雅文艺的消亡,宣告一个艺术真空时代的即将来临。这多少有点危言耸听。通俗文艺一方面占据了高雅文艺的阵地,但另一方面也未曾不给高雅文艺的发展创造着机遇。其一,人众文化时代,人类日益受到物质主义的挤压和精神荒芜的威胁,通俗文艺满足了人类一般层次上的文化消费,却并不能解决人的精神困惑和心理危机。这无疑说明,大众文化时代是一个更加需要精神寻求与艺术审美的时代,高雅文艺在这一情形下有了发展表现的契机。其二,科技的发展,虽然加剧了人对物质的依赖,但对高雅文艺来说,也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艺术创造可能。科技丰富了艺术创造的手段,促进了艺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同时,科技还改造了人们的艺术思维,使人的观物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说明,科技与艺术有
。
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可能联袂开拓艺术的新领域、新境界。一些现代雕塑,如果没有新的科技材料,及电脑设计手段,是无法创造出来的。至于电影中运用的大量科技手段,更是举不胜举。其三,通俗文艺的迅猛发展,事实上提供了诸多可供高雅文艺鉴取的艺术启示。如文艺如何面向受众,如何在雅俗结合中发展壮大,如何发现并表现受众的思想情感,以至于如何包装文艺,高雅文艺在这些方面都可以从通俗文艺的发展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高雅文艺一向以终极性的精神探求与有深度的艺术尝试为特征,这一特征本质性地限定了高雅文艺的接受对象和消费主群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经受过特殊训练、具备一定文艺修养的人。比如,是否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或是否熟悉一门乐器,其对音乐会的感受是差别很大的。高雅文艺有其特定的文艺消费对象,这一对象群体事实上正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而不断扩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少年儿童通过钢琴考级的越来越多,专家认为,在达到钢琴业余考级十级标准的孩子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修养方面要比以前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的水平高。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较我国发达而且要早,但这并未对这些国家高雅文艺的发展形成反向性的影响,相反,民众整体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正是促进高雅文艺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为有了艺术的需要,艺术便能获得生存的土壤和多方面的支持。
谈高雅文学作品的优美及其价值
我们所谓的高雅文学,是相对于通俗文学而言的。通俗文学以煽情和娱乐为目的,侧重享乐,回避严肃课题,例如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他们往往摆脱政治的话题,让故事迎合大众的愿望,大团圆结局。而高雅文学则是在世界的关系中,力求整体呈现,反映生活面貌,表现作者的真实感情,启迪读者关注人生中的严肃问题,启迪读者对真理、良知的思考;它讲求技巧、注重形式,往往以小见大,一个故事便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或在轻松的话题中表现作者对生
命对社会的探讨。
通俗文学作为文学的民间姿态,极受大众欢迎,而高雅文学作为文学的理想模式,也有着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文学的发展史上,人们更多地把高雅文学作为时代的文化典范,高雅文学代表着文学发展的纯正方向,人们用它来规范和影响文学的基本走向,这是因为文学是包含着美的创造和审美活动的一种审美形态,而高雅文学的优美则更为符合这种审美形态的内在要求。我认为高雅文学的
优美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高雅文学的形象美。高雅文学中的形象,是作者选择生活中富有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对象,再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进行加工,从而改造成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它是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反映,是被创作者的情感和理想熏陶了的认识。这一点在诗歌上表现最为突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歌尤以其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简练而著称,这也让诗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更有意地去选择一些最有特征,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作为自己的情感依托的客观事物为对象。例如鲁迅笔下的阿 Q 形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哈姆雷特形象,还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等等,古诗词中这一方面也十分突出,例如王昌龄的《闺怨》写道:“闺中
。 4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见夫婿觅封侯。”巧妙地描
写了闺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刻画了一个天真却又多愁善感的少妇形象。 其次是高雅文学的语言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读者了解作品内涵的主要渠道,也是读者对作家评价的重要依据,当作家的语言缺乏让读者了解其思想内涵的时候,就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不是一部好的作品。高雅文学的语言讲究一定的技巧,用各种修辞手方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思想和内容,注重行文的流畅和个人风格的构建,因此它具有语言美。好的作品除了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必须讲究语言的美感,诗人杜甫就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冰心在《往事 七》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在文章末尾她写道:“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她把母亲比喻为遮挡风雨的荷叶,把自己比喻为开放的红莲,全文以这一个精妙的比喻点题,又嘎然而止,委婉地表现了母爱的勇敢和无私的深沉主题的同时,又予人以无尽的反思。《围城》以其充满智慧的比喻和睿智的讽刺而深受人们的喜欢,《三国演义》以其精彩的冲突和对战争的描写著称于世,李白和杜甫以他们独树一帜的诗风成为技压全唐的诗人,词人周邦彦以其词的丰富典故和深奥内容为后人所喜爱……高雅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而作者如果缺乏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那么即使他有再深沉的思想和再独到
的观点,人们阅读起来的时候,也如同嚼蜡。
再者是高雅文学的情感美。文学誔生于人们对苦难和体验的倾诉,孔子既讲“诗可以怨”,中国自古就有“以文为哭”、“以文为戏”的文学思想,心忧而歌且谣,人们心有所感而喻之以文,达到人性和能力的自由舒展从而得到欣慰因而成文,这也使文学作品被赋予创造者的情感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高雅文学作品中的爱恨情仇较之其它的文学作品则更有真实性和超功利性。例如《诗经·邶风 静女》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 搔首踯躅。静女其娈 ,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 说怿女美。”其吸引人之处在于对“静女”的朴实的爱恋之情的真实描写,让人感受到这种矇眬的情感的美好。再如我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之作《离骚》,“‘离骚’犹离忧也”,它表现的是作者屈原的不被信任的赤诚之心,表现的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绪,《离骚》是诗人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抒写的扣人心弦的哀歌,是其思想和情感的结晶,除了精彩的行文外,其情感的真实和凄美是《离骚》为后人所传颂的重要原因。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精粹所在,而高雅文学中的情感美,是启迪读者对真理、对良知进行思考,发
掘人类灵魂深 处思想的关键所在,是高雅文学重要的审美依据。
第四是高雅文学的社会美。高雅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虽然它能常不似武侠小说中的江湖那般轰轰烈烈,出生入死,但也充满着爱恨情仇,它以个体呈现整体,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揭示世界的真实面目,因而他往往不屈从于读者的愿望,玫瑰与毒药,美和丑,善与恶掺杂在一起,需要读者用心的领悟。例如老舍在《边城》中构建的是一个和谐和充满了善的社会,它朴实无华,却拥有人性中最耀眼的本质。再如《诗经 关雎》有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 ,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 辗转反侧……”,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和平安定,善男信女之间自由地追求爱情的美好生活环境。鲁迅在《孔乙己》等作品中,对个体对像进行描写,揭示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人性的麻木不仁,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虽然他并没有构建一个理想型型 的美好社会,但是通过揭示现实,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表
。 5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