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特点调查报告
陆建兰
【摘 要】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特点是就业心理较成熟,就业期望值适中;就业意识明确,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行为缺乏诚信,就业隐患多。根据这些特点,高校要加强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指导课;加快学生实习基地和课程合理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诉求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0)027 【总页数】1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建议
民族地区独特的区域特征性和文化氛围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不仅具有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也有其特性。为了了解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就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提出对策,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调查广西三所大学共600名毕业生,收回有效问卷512份,问卷有效率为85.3%。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通过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 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特点
1.1 就业心理较成熟,就业期望值适中
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理性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在“大学生就业难,您认为主要原因是”选项中,75.5%的大学生选择“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社会工作岗位供大于需”。在“您认为就业成功的主要因素”的回答答案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就业前指导(占48.3%);第二位是社会经验(占31.8%);而社会关系广占11.3%;专业成绩8.6%。大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对就业有所准备,“在校期间,您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以下哪些准备”时,62.5%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得工作经验;26.8%的大学生选择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7.8%的大学生选择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只有2.9%的大学生选择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毕业生能够理性面对就业挫折,在“暂未被用人单位录用,您将怎么办?”这一问题上,选择“查找原因,继续寻找”的学生占66.9%;“主动找学校、老师和亲朋好友帮忙”的占26.5%;“坐等机会或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的只占6.6%。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普遍要求不高,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52.3%的毕业生期望第一份工作薪酬是1000~2000元,12.3%毕业生选择2001元以上。在大学毕业生的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是公务员或选调生,公务员是此次调查中被选比例最高的行业,可见工作稳定及较好的工资福利依然是大学毕业生的首选。 1.2 就业意识明确,就业途径多样化
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2009年5月,54.3%的毕业生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14.6%的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只有31.1%的毕业生处在“正在寻找中”的状态。不管是联系好就业单位,还是正在找工作,他们绝大部分人都存在“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意识。调查显示,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就业形势,73.6%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6.2%的大学生选择“先择业再就业”;只有10.2%的选择“继续深造”。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具有明确的就业意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各地的招聘会和双选会,大学生还通过网络择业,在“您主要通过哪种途径求职找工作”这一问
题上,选择参加各种招聘会的大学生有38.9%;浏览人才网站的大学生占47.1%;依靠社会关系(家庭、亲戚、朋友)提供就业的占12.3%,而翻看报纸招聘广告的只1.4%。这显示出当前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个人在就业上占较大的主动权。调查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实习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依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实习、勤工俭学)来寻找工作的大学生只占22.6%,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实习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也未充分利用实习来帮助就业。 1.3 就业行为缺乏诚信,就业隐患多
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找到工作,有的大学生挖空心思去包装或伪装自己。当我们问及“大学生是否会因就业而造假”时,78.6%的大学生选择“会”。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求职简历普遍存在“注水”这一现象,少数毕业生的自荐材料内容失真,言过其实,甚至造假,如涂改学习成绩,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利用复印机改头换面为己所用。此外,近几年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违约率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违约都是毕业生提出的。在问及“求职过程中,您会签约后跳槽吗?”有63.8%的大学生选择“会”。毕业生求职心切,常常因担心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岗位,缺乏慎重考虑,遇到愿意接收的单位就马上签订雇佣合约,草率签约后,却不安于现状,随时作好违约的准备。
2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影响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许多,如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岗位不断减少、用人单位择才机制不完善等。因此,要解决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地方高校和大学生双方的共同努
力。
2.1 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指导课
主要是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也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广泛宣传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基本政策,通过就业指导课和用人单位负责人的专题报告,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并正确及时地处理就业信息。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毕业生派遣的手续和办事流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2 加快学生实习基地和课程合理化建设
地方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关系,包括校企联合建设基地。地方高校应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担任常规课程的教学工作,还应聘请杰出校友、职业问题研究专家以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高层管理人员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或顾问,让就业市场组织管理人员进入高校,实地了解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甚至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增加科目,为毕业生顺利就业营造最佳条件。
2.3 引导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诉求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大学生对于就业的目标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的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如今职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起着导向作用,他们的择业心态更多地取决于是否符合他们个性发展需要和获取理想的个人收入,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面对这种价值取向的变迁,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在寻求个性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想,获得人生的价值。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广西工学院科学基金项目(09772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