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精讲班讲义(全1-74讲)[刘艳霞]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资源最优配置:

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即瓦尔拉斯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 个人的境况变坏。即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2、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例题3—多选】经济社会中,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 )。

A.信息是完全的B.市场是完全竞争的C.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D.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此时社会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整体福利不能因为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 3、帕累托改进:

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能够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整体福利。)

4、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不满足帕累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例题1--课后题第1 题】当居民和厂商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并且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

所有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 )。

A. 产品市场均衡B. 要素市场均衡C. 货币市场均衡D. 瓦尔拉斯均衡 答案:D

【例题2--2007 年单选】如果既定的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资源重新配置使至

少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这种资源重新配置被称为( )。

A.一般均衡状态B.帕累托改进C.瓦尔拉斯均衡D.帕累托最优 【答案】B

(二)、市场失灵的含义

1、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1)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2)信息是完全的(3)市场是完全竞争的(4)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资源最优配置或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

E.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答案:ABCE

第二节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第三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一、垄断

(一)垄断和市场失灵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量最大,价格最低,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 但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 注意: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二)政府对垄断的干预 1、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比如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

2、政府对垄断进行干预的另一种手段是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

二、外部性

(一)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1、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2、外部性分类:

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1)外部经济: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 例如:你种树别人乘凉; 你放烟花别人观赏

(2)外部不经济: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污染农田使农场主受损;

吸烟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等。

3、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 (1)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少。 (2)对于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就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超过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配置。

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即使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存在外部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社会成本(MC+ME)

完全竞争市场上外部不经济导致的市场失灵

(二)、政府对外部性的干预 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 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 (1)政府对负外部性的企业可以使用税收手段,使得企业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从而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2)政府对正外部性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使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政府也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 例如:A 是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B 为A 企业受害者,可以将A、B 两个企业合并,从而使得负外部性消失。

3、明晰产权,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都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进一步看,还可以认为,一旦考虑到交易成本,产权的初始界定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就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结论:不同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科斯定理提供了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美国和一些国家先后实行了污染排放权或排放指标的交易。 【例题4---2007 年单选】某造纸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并因此导致了附近某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但该厂却又不对附近种粮农民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 )。

A.生产的外部经济B.生产的外部不经济C.消费的外部经济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答案】B

【例题5---2008 年单选】从经济学理论上说,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会造成( )

A 资源均衡配置B 资源有效配置C 产品供给过少D 产品供给过多 答案:D

【例题6---课后题第5 题,多选】关于外部性的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

A.正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求的水平

B.正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优水平

C.外部不经济的存在,会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巨大损失

D.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意味着资源配置未能达到最优

E.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权不清晰引起的 答案:ACDE

【例题8—课后题第7 题】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有( )。

A.政府生产公共物品B.税收政策C.合并相关企业D.明晰产权E 补贴政策 答案:BCDE

三、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一)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1.公共物品的含义

(1)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

(2)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和排他性。

竞争性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既定的可供消费的产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

排他性是指私人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的独占性。 支付的数量将无法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准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二)公共物品政府干预

政府承担公共物品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政府提供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例题9--2007 年多选】下列关于私人物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2.公共物品的特点

(1)非竞争性。即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例如国防、道路、环境治理、电视广播等。

(2)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 公共物品的这些特种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公共物品消费中必然出现“搭便车”。所谓“搭便车”就是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物品。 3.公共物品的分类

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两大类: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公共卫生等,一般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

(2)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部分间接购买,部分直接购买,消费时可以部分分割,政府和私人都可以提供。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4.公共物品市场失灵

私人物品的的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即数量上的求和,这表明私人物品在一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该价格下每个消费者需求数量的和。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即价格方向求和,这表明市场为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是市场上每个消费者为这些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之和。

由于纯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消费者表明的需求曲线一般低于其实际水平,因此无法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也不能求得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消费者

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B.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C.该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具有独占性 D.一个人不进行购买就不能消费该物品 E.一个人不进行购买也可以消费该物品 【答案】ACD 四、信息不对称

(一)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

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1)逆向选择是买卖双方在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出现质量差的商品往往将质量好的商品驱除市场的现象。

(2)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协议达成后,协议的一方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如交完汽车保险后不认真开车,交完财产保险后不注意防盗。 2、市场失灵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会出现一些盲目的行为,有的市场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二)政府干预

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中级经济基础精讲班第15讲讲义

本章近两年考情

第6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本章近两年考情:

本章2007年考试中出了2单选1多选,合计4分

本章2008年考试中出了3个单选题,合计3分。

本章教材结构

本章教材变化情况:

1、删除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2、删除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各项目的具体内容

3、删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等其他国民收入指标的关系”。

4、增加了“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5、增加了“投资函数”和“投资乘数”。 本章内容讲解: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

与第二十五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的第一节合并讲解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掌握

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GDP的形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1)价值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①常住单位一般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从事经济活动在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我国经济领土上的所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居民户,不包括我国在境外投资的单位。 ②中间投入:是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含固定资产折旧。 ③增加值:是在生产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做“附加值”。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2)收入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

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3)产品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例题1-课后题第4题】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态可以分为( )。

A.价值形态 B.收入形态 C.产品形态 D.支出形态 E.实物形态 答案:ABC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掌握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生产法―――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GDP。 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内购买最终产品支付总和来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 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一)支出法 1、含义:

所谓支出法,即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 (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 2、支出法GDP的构成:

支出法下的GDP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GDP=C+I+G+(X-M) 其中:

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 (X-M)―――净出口 ;

3、教材第25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例题2—07、08年单选】如果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

表示进口,则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公式是( )。 A.GDP=C十I十G十X B.GDP=C十I十G—M

C.GDP=C十I十G十(X十M) D.GDP=C十I十G十(X—M) 【答案】D

【例题3--07年多选】在我国统计实践中,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应包括的项目有( )。 A.消费支出 B.固定资产投资 C.净出口 D.营业盈余 E.政府购买 【答案】ABCE (二)收入法 1、含义: 收入法下,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的收入。从企业角度来看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成本,是生产要素的收入,所以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有时又称为要素成本法。 2、GDP的构成:

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3、第25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

(1)劳动者报酬: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物质形式的劳动报酬。

(2)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及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3)固定资产折旧:反应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4)营业盈余: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例题4--07年单选】按照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其公式是( )。 A.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折旧十统计误差 B.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折旧十统计误差

C.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统计误差 D.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折旧十统计误差 【答案】D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二节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

为了分析简便起见,不考虑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当不考虑资本设备折旧,没有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补助金时,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2、投资储蓄恒等式

I=S,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其中,I---投资 S---储蓄 3、推导过程

①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 GDP=Y=C+I

②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S表示)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精讲班讲义(全1-74讲)[刘艳霞]

2、资源最优配置: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即瓦尔拉斯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即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2、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mdcu1554f721et5ixox47ty70kclt004y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