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试卷(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季节为( ) A.春季 C.秋季
B.夏季 D.冬季
2.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灌溉方式是( ) A.排灌结合 C.管道渗灌
B.大水漫灌 D.精准滴灌
3.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生物物种减少 C.土壤板结加重 答案 1.A 2.B 3.C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和蒸发,降水量越大,土壤中的盐分下渗淋溶越多,土壤盐分含量越低;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蒸发量越大,地表和土壤中盐分含量越高。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此时锋面雨带尚未到达,
B.水土流失加剧 D.地下水水位下降
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所以容易导致盐分向地表或土壤层集聚,导致土壤盐渍化。所以A选项正确。第2题,通过上题分析可知,盐渍化的形成与土壤中水盐运动有关。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容易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地下水容易向地表或土壤层运动,形成土壤盐渍化。第3题,土壤盐渍化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的减少,所以A错、C对;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渍化无关,B错;由于土壤板结,土壤透水性变差,所以地下水难以下渗,地下水水位不一定会下降,D错。
2
读“某省及其四个区域2015年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4~5题。
产业结构(%) 区域 全省 甲 乙 丙 丁
4.从产业结构角度推测该省最可能的产业转移方向是( ) A.甲→丙 C.丙→丁 5.该省处于( ) A.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答案 4.A 5.B
解析 第4题,由表可知,甲、乙两区域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高,经济发达;丙、丁两区域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经济欠发达;故产业转移的方向是甲、乙转向丙、丁,A项正确。第5题,由表可知,该省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应处于工业化阶段。
下图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示意图”,该管道线经南疆后,与西气东输线路相接,其天然气主要输往江浙一带。读图完成6~7题。
B.乙→甲 D.丁→乙
第一产业 4.9 2.0 8.7 18.8 16.3 第二产业 49.3 45.3 55.9 42.2 41.7 第三产业 45.8 52.7 35.4 39.0 42.0
6.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沿途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C.严寒干燥
B.干旱少雨 D.温和多雨
3
7.中亚天然气输往江浙,对江浙一带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能源紧张 ②促进常规能源开发 ③大幅缓解就业压力 ④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A.①② C.②③ 答案 6.B 7.B
解析 第6题,据图可知,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所经过地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因此气候特点为干旱少雨。第7题,江浙地区作为能源输入地,随着天然气的输入,可缓解其能源短缺的现象,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 读“巴西热带雨林分布图”,回答8~9题。
B.①④ D.③④
8.甲区域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 ) A.亚马孙平原水循环更加活跃 B.全球变暖
C.亚马孙河泥沙含量减少 D.生物多样性增加
9.与乙地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有关的有( ) ①暖流 ②寒流 ③东北信风 ④东南信风 A.①③ C.②③ 答案 8.B 9.B
解析 第8题,甲区域位于亚马孙平原地区,其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第9题,乙地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地区,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附近有暖流经过,降水丰富,从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B.①④ D.②④
4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治理力度下小流域生态整体模型试验,是在短期内检验试验小流域内各种水保规划合理性与否的方法。经对模型试验结果的统计,绘制出如下两图。读图,回答10~11题。
注:试验采用的降雨强度为2.0 mm/min,降雨历时30 min。 10.据图示判断,植被覆盖度与径流产生量的关系是( ) A.植被覆盖度与径流产生量呈负相关 B.植被覆盖度与径流产生量呈线性正相关 C.植被覆盖度提高20%,径流产生量相应增加20% D.植被覆盖度在20%~60%之间时,径流产生量最大
11.根据图示情况,在考虑了生态、经济等综合效益后,黄土高原最佳减沙减流效益的植被覆盖度是( ) A.20%~40% C.70%~85% 答案 10.A 11.C
解析 第10题,认真读图,可看出两者呈负相关,但并非线性相关,B、C错误;植被覆盖度在20%以下时,径流产生量最大,D错误。第11题,从右图中看出,当植被覆盖度大于70%时,随植被覆盖度增加,减沙效益基本不变,因此70%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点位。从左图看,植被覆盖度达到80%左右时,其生态效益已经十分明显。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其核心技术是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其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读图,回答12~13题。
B.40%~60% D.85%以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