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技能知识 习题集案例 问答题模版 合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2.单向帮助关系 3.双向帮助关系

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五、欺负与被欺负 性别差异:

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

男生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竞争假设”理论

“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 依恋理论

儿童“心理理论”

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学会学习

学习是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1.在学习态度上

2.在学习习惯的准备上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15、16,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1.身高 2.体重 3.头面部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1.性器官发育

2.第二特征的出现 3.性机能成熟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败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生的记忆容量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的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是开始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一)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三)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情绪变化特点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二)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主权。

第二反抗期表现要求人格的独立 表现:1.硬抵抗

2.软抵抗

3.反抗的迁移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1.生理方面 2.心理方面

3.社会因素方面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

青春期以后交往范围开始缩小,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而反抗性情绪却增加了。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第四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一、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

(一)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第四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二)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1.在反抗期到来之前要做好思想准备。

2.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 3.以友相待。

三、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第六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青春期的一般特征 青年期年龄范围17、18~35岁 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了生活而诞生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拉勃维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作是一种“实用性思维”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的特点: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自我意识的修正依据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2.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3.属于个人因素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三、亲密感的建立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核心关系指恋爱和婚姻 安托露丝“人生护航舰”: 1.恋爱和结婚

2.家庭成员的关系 3.与朋友的关系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五、职业的适应

影响青年人工作或职业选择因素有4个方面: 1.家庭因素

2.教育和智力水平 3.性别 4.人格 六、人格的变化 在20~40岁之间,一个人的自信、自尊、独立性和成就定向都有上升趋势。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中年期一般指35或40岁~60岁或65岁。中年期是从青年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期。 一、身体变化 二、更年期

更年期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女性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之间,一般持续8~12年

第二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变化

人过40岁以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 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 二、记忆的发展变化

中年人在记忆加工过程中,不重视简单的细节,更关注有关事物本质的结论性的信息 三、创造力的发展

1、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在青年期达到最高峰

2、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人格的变化

中年人的人格特质相对保持稳定

三、职业的发展

中年人的职业发展表现在 1.工作的满意度2.工作绩效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

第五单元 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正常人在光线黯淡、恐惧、紧张四、死亡的来临 一、常识性的区分 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库伯勒-罗丝 死亡过程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觉,经验证后可以纠正。多见的 1.否认 想和行为 为错听和错视,病理性错觉常在 2.愤怒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 3.讨价还价 现 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 4.抑郁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态 5.接受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2 、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 1、统计学角度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临床上常与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 2、文化人类学角度 妄想合并存在,根据不同的感官, 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

三、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

一、老年丧失期观

指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的丧失 二、毕生发展观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

3.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 第二单元 老年人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 二、记忆的年老变化

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的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驶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另一种观点认为:工作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三、思维的年老变化 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一、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适应退休的过程分为4个时期:.1.期待期2.退休期3.适应期4.稳定期

二、人际关系的变化 (一)夫妻关系

(二)与子女的关系,与子女的接触次数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关系。

(三)与朋友的关系 朋友数量减少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三、人格的变化 1.不安全感 2.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5.趋于保守 6.回忆往事 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但其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 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等。 变态心理学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是大脑受损所致。 1793年法国医生比奈尔; 1907年比尔斯《自觉之心》;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2、行为主义的解释 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人的生物本能 可以是人类心理动力之一,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行为主义:人类无论是在进系进化中,抑或是个体发育中,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作为一种适应环境和积累经验的本能(或称认识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之一。 人本主义:把握住了人类社会性的合理内核,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对立统一问题。依附本能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在依据和初始动力。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功能: 1、生物属性:适应环境 2、社会属性:人际交往 3、精神属性:信息交换 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由于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所以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3、社会学角度 4、精神医学角度 5、认知心理学角度 标准化的区分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自知力: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与批判能力。 1、知道自己有症状 2、知道为何有症状 3、有求治的愿望 三条:自知力完整 二条:大部分自知力 一条:小部分自知力 0条: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丧失 感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又称感觉增强,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多见于神经症和更年期综合症及脑外伤恢复期。 2、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感觉缺失)。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症状,如失明、失聪 3、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等,可继发疑病观念 知觉障碍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幻觉的种类 (1)幻听: 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2)幻视 ( 3 )幻嗅 (4)幻味 (5)幻触 (6)内脏幻觉, A.按幻觉来源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真性幻觉:幻觉形象鲜明,同外界客观事物一样,存在于外部空间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患者叙述可以不用眼睛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 B.按幻觉产生条件分: 1.机能性幻觉: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如机能性幻听,多见于S和心因性精神病 2.思维鸣响: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心因性幻觉: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内容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三)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到周围人或事物在大小、形状、体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分为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产生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光隧道中,外界世界变化异常的快;或感到时间凝固,岁月不再流逝

非真实感:患者对周围事物和环境感到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如隔了一层帷幔,像是一个舞台布景,房屋、树木是纸板作的,毫无生气,周围人像没有生命的木偶,患者有自知力,见于抑郁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症。

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又称为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生动丰富。多见于躁狂症。 2、思维迟缓,指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联想困难。多见于抑郁症。

3、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题也无根等,如有妄想观念的患者,对环为,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据,不可理解 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注意别以及生理功能的抑制,最常见于 人一举一动;有疑病观念的患者抑郁症 思维内容障碍 指向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的注意3、焦虑: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1、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增强 素情况下,患者表现顾虑重重、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1、以 紧张恐惧,以致措手顿足,似有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记忆障碍 大祸临头感,伴有心悸、出汗、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1、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且不重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实际的结论;2、对荒唐的结论坚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见于躁狂症状,多见于焦虑症、恐惧症及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症和精神分裂症。 更年期精神障碍 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2、记忆减退,记忆三个过程普遍4、恐惧: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减弱,近记忆、远记忆、即刻记 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忆减弱, 害怕、提心吊胆,伴明显的自主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3、遗忘 神经功能紊乱,心悸、气急、出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 A.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汗、四肢发抖。恐惧常导致回避,和继发性妄想两大类。 疾病发生之前某个阶段的事件, 常见于恐惧症、儿童情绪障碍等 概念与词汇贫乏。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思维破裂,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而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的情况下,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形式障碍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考时出现不属于自己的联想,不受自己意识支配,称为思维插入;如果感到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夺走了,称为思维被夺。两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 思想不属于自己,不受意识支配,一种被强行塞入的感觉。患者体验到脑子中强制性涌现大量毫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病理性赘述,谈话时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而且觉得必不可少,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见于精神分裂症。 12、语词新作,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转换,患者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意义

13、逻辑倒错性思维,特点是推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1.关系妄想 2.被害妄想 3.特殊意义妄想 4.物理影响妄想 5.夸大妄想 6.自罪妄想(罪恶妄想) 7.疑病妄想 8.嫉妒妄想 9.钟情妄想 10.内心被揭露感 11.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思维内容障碍2 2、强迫观念: 称强迫思维,指在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维、强迫性怀疑,经常伴有强迫动作,见于强迫症,不同于强制性思维 3、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但这种观念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它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而没有逻辑性障碍,如狂热的迷信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注意障碍 1、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多见于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 2、注意狭窄:指注意范围的显著缩小,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或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的患者 3、注意增强:可见于神经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更年期抑郁症B.顺行性遗忘: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 C.心因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 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 5、虚构: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其叙述的内容常常变化,且容易受暗示的影响,见于各种痴呆。 智能障碍及自知力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停留在一定阶段 2、痴呆:一种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但无意识障碍,分全面痴呆和部分痴呆 四、自知力障碍 神经症患者有自知力,自愿就诊;重型精神病患者很早期丧失自知力,不承认有精神疾病,拒绝治疗 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的恢复程度作为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的重要指标 自知力缺乏是重型精神疾病特有的表现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高涨:情感活动明显增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符合的过分愉快、欢乐。表现可理解,带有感染性的情感高涨,见于躁狂症;表现不易理解、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称为欣快症,多见于脑器质性或醉酒状态 2、情感低落:表情忧愁、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暗,严重时悲观绝望,甚至有自杀观念及行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迟钝: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正常情感反应量减少,但还没有达到完全丧失的程度。 2、情感淡漠: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见于慢性或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3、情感倒错:指情感表现与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1、情感脆弱:常因小事伤心或兴奋,无法克制 2、易激惹性:极易为小事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短,常见于疲劳状态、躁狂症、人格障碍、神经症或偏执性精神病 3、强制性哭笑:不明原因、无法控制的哭笑,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4、欣快:痴呆基础上的情感高涨。 意志行为障碍1 一、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 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 是“虎头蛇尾”,做事有如始无终; 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受被害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证据”到处控告。 意志行为障碍2 二、意志缺乏 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卫生极差。严重时甚至连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痴

呆患者。 意志行为障碍3 三、意志减退:指意志活动的减少。 1. 抑郁状态患者 2. 意志减退可见上文所述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意志行为障碍4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 常区分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和行为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 谵妄状态。 意志行为障碍5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1.木僵 6. 刻板动作. 2.违拗 7. 模仿动作 3.蜡样屈曲 8. 意向倒错 4.缄默 9. 作态 5.被动性服从 10. 强迫动作 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 特点:无意识障碍、无智能障碍、无自知力。 类型: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 二、偏执性精神障碍 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 本病病因不明,起病一般在30岁以后,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 妄想常 有系统化的倾向,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并不 荒谬。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特点:1.在两周内急性起病 2.以精神病性障碍为主 3.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 4.在2~3个月内痊愈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一、躁狂发作: 情绪高涨、思维 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轻型躁狂 无精神病症状躁狂 有精神病症状躁狂 复发性躁狂。 二、抑 郁 发 作 特点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动作行为减少 情绪低落:抑郁障碍特征性症状(约占90%以上)。 情感的基调是低沉的、灰色的,有的病人形容是带着深色墨镜看世界,到处一片灰暗 程度:心情不佳 悲观绝望。 病人常能体验和过去不一样。生活没有意义提不起精神,高兴不起来。 时间定向障碍,时间拉长了。 焦虑、激越症状,多见于年长女性。

二、抑郁发作 丧失兴趣: 常见并有特征性 既往的嗜好丧失。 对家人、孩子失去了往日的亲情。 对亲朋好友的团聚都丧失兴趣, 闭门独居,回避社交。 精力丧失:包括体力,脑力两方面 轻者主观感觉精力不足、疲乏、无力 重者无精打采,精疲力竭 既往简单的事情现在不会作了,或者虽然知道该怎么作,但感觉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 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是抑郁心境的一种加工性症状 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歪曲的认知。过分贬低自己,病人总以批判的眼光、消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精神运动性迟滞:约半数以上的病人可有或轻或重的 迟滞 思维联想迟缓 记忆力减退 语音低,语流慢,语量少。 动作迟缓,可达到木僵或亚木僵的地步 自杀观念及行为: 长期追踪因自杀身亡着约为抑郁症的15%~25% 抑郁症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20倍,具估计约占自杀总数的

1/2~2/3,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 逐渐产生,观念强烈,方法隐蔽,成功率高

躯体或生物学症状:

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病人往往诉述吃饭如同嚼蜡 性功能减退

睡眠障碍,一般以中后期睡眠障碍为主。早醒常见,较平时可早醒2~3小时以上

昼夜变化,抑郁症病人症状可有昼重夜轻的变化,一般以晨起症状最重,下午和傍晚 可减轻。约见于50%左右的病人 抑郁病人大多有自知力

三、双相障碍

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性心境障碍

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单程度较轻,不符合抑郁或躁狂的诊断标准

一段抑郁后出现一段躁狂,然后恢复正常心境状态

一般正常的间歇期可达数月,其主要特征为持续性心境不稳

抑郁躁狂的发生与生活事件关系不大,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又称“环性人格” 2、恶劣心境障碍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有求治要求,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影响

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无长时间的缓解,缓解期不超过2月,与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关系密切 躯体主诉多见,睡眠障碍,疼痛症状

无早醒、晨重夜轻及体重减轻等生物学改变

抑郁性神经症(CCMD-2) 3、混合发作

一次发作中同时有抑郁和躁狂症状,一般是快速循环性双相障碍中出现的

活动明显增多,话多,同时有消极抑郁的想法

混合状态较短,很快转入抑郁相或躁狂

易误诊为分裂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第三单元 神经症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为: 1、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

2、是一组机能性障碍,属功能性非器质性障碍

3、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的症状 4、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5、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 6、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7、社会功能相对良好 8、自知力充分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的来讲,神经症的病因是多源性的,至今仍无定论,关于生物学研究目前无肯定的发现,一些遗传学研究虽然发现某些类型有家族聚集倾向,但更多学者认为,遗传的只是一种个性特征或易感素质,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外在的精神应激因素与内在的素质因素是神经症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两者缺一不可 素质因素

患者的个性特征首先决定着患神经症的难易程度。许多研究认为个性古板严肃、多愁善感、焦虑、悲观、保守、敏感、孤僻的人易患神经症

不同的个性特征决定着患某种特定的神经症亚型的倾向,如:表演型人格—癔症,强迫人格—强迫性神经症

精神应激因素与生活事件

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比他人遭受更多的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婚姻与性关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遭受精神事件多的个体易患神经症,另一方面可能是神经症患者的个性特点更易于对生活感到不满,对生活事件更易感,或者其个性特征易于损害人际交往过程,而导致生活中更多的冲突和应激。 精神应激因素与生活事件

引起神经症的精神应激事件有以下特点:

应激事件的强度一般不十分强烈,往往为多个日常琐事事件的反复发生,持续时间长。这区别于反应性精神障碍。

应激事件对神经症患者往往有独特的意义,神经症患者对此特别敏感,往往造成内心的冲突,而对健康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患者对此有一定的认识,但不能将理念化解为行动,不能将自己从困境和冲突中解脱出来,致使应激持续存在,最终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而发病。

神经症患者的应激事件不但来于外界,更多地来自患者的内心的需求。因此,患者的许多痛苦实质上来源于患者的个性

发病的心理学基础

精神分析的神经症基础 :

焦虑被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神经症最核心的症状,这基于S.Freud的两个基本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理论和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论。当本我的冲动与超我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一些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时,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应付,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等,当自我力量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就会产生神经症的冲突。当焦虑被转向外部世界的对象时,就表现为恐惧症;被隔离开时,就表现为强迫症;被直接体验时,则表现为焦虑症

发病的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的神经症理论 :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源于外界的刺激,都是后天学习与环境决定的结果,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不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是刺激-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应也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 发病的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

由于神经症患者有特殊的个体易感素质,因此常常做出不现实的估计与认知,出现不合理的反应,当这种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与频度,便出现疾病

他们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有:非此即彼、灾难化、以偏盖全、选择性(只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先入为主、情绪推理、个人化

部分神经症的认知特征

抑郁症 对自己、对世界、对前途的负性认识

焦虑症 感到自己的躯体或心理将会受到威胁

惊恐发作 灾难性地解释自己的躯体或心理体验

恐怖症 认为某些实际无危险的环境有危险

强迫症 认为总是不放心、怀疑、唯恐不恰

当、穷思竭虑

疑病症 认为患了不治之症、到处求医

发病的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的能力,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潜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挥,致使个人的性格形成与认识格局出现歪曲和畸变。神经症的根源,是自我完善潜力遭到压抑、发生扭曲的外在表现 发病的心理学基础 森田的神经症理论

森田认为,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心身变化特别敏感,过于消极地评价;追求完美,求全责备,易于陷于慢性挫折状态,自信心不足,常为自卑而苦恼;自以为是,对事物作出主观片面地评价,不做冷静地分析。神经症地本质纯属主观问题,而不是客观地产物,患者总是把精神能量投向自身,对自身的细微变化特别关注和敏感,使他们对一些微不足道、常态下可以忽略的、生理范围的变化感受十分强烈,出现明显的不适感,而这种不适又会强化注意,使注意愈发集中固着于这种不适感,从而形成神经症症状(精神交互作用)

森田治疗的核心问题是: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发病的生物学基础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5-HT能活动的增强、γ-氨基丁酸功能不足可能于焦虑症有关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5-HT的减少则可能与抑郁的发生有关

一些强迫症患者的脑CT和MRI有发现双侧尾状核体积的缩小 但这还只是一些假说,尚无定论 一、恐怖症

1、广场恐怖症是处在难以逃避的情境中出现焦虑,或害怕在这样的情境中很难得到帮助时会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样症状。因此常伴发于惊恐障碍。焦虑常导致患者回避许多害怕的情境。这些情境通常为:独自离家、单独在家、喧闹拥挤的地方、乘公共汽车、火车、飞机、小轿车,在电梯里或桥上。

2、社交恐怖症: 在一个或较多的社交或操作情境中显著和持久地害怕被人审视。即害怕自己会有窘迫或丢脸的表现(包括表现出焦虑症状)。暴露于害怕的情境会引起焦虑,并可能导致惊恐发作。明知这种害怕是不合理和过分的。这种害怕导致在暴露于社交情境时出现明显的痛苦,或导致回避社交情境。

3、特定的恐怖症:对一种事物或情境有持续和不合理的担心 ;当接触恐怖情境时,即刻有焦虑反应;回避恐怖情境或在此情境中出现极度焦虑;恐惧、回避或痛苦妨碍了正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自己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合理的或过分的。 二、焦虑症

1、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以持续、全面的、过度的焦虑感为特征,这种焦虑与周围任何特定的情境没有关系 。典型的表现常常为担心自己或亲戚患病或发生意外;异常地担心经济状况;过分担心工作或社会能力。GAD患者的焦虑症状是多变的,可出现下列症状:

神经质或不安、肌肉紧张、震颤、易疲劳、大祸临头、情绪易激惹、出汗、头晕或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过度警觉、心悸、气急、尿频、抑郁心境。

诊断GAD必须是至少几个星期内的大部分时间有焦虑症状,通常已持续6个月。焦虑症状有: 忧虑(如:担心未来,感到“紧张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 运动紧张(不安、头痛、震颤、不能放松)

其他高警觉症状(如出汗,心率加快,口干,胃不适,眩晕,头晕)

2、惊恐障碍,指反复的、有时为不可预料的焦虑或惊恐发作。发作突如其来,让人极端痛苦,持续几分钟或更久一些。在惊恐障碍中,发作不限于发生在特定的可预料的情境中,而可在任何情境中。惊恐发作后会持续担心再次发作。

常见症状气短,心脏剧跳,头晕或轻度头痛,手麻、足麻,胸部压紧或疼痛感,窒息感,晕厥,出汗,震颤或颤动,潮热或寒战,不真实感,迫切想逃脱,口干,恶心,难以集中思想或讲话,肌肉紧张,视物模糊,怕死去、失去控制或发疯。

根据ICD-10诊断标准,患者在一个月内经历数次惊恐发作并有以下特点: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在惊恐发作间隙期几乎无焦虑症状;不是由生理疲劳、躯体疾病(如甲亢)或物质滥用的结果。

三、强迫性障碍

是一种观念、冲动、或行为反复出现,自知不必要,却无法摆脱,内心十分痛苦

强迫思维:有强迫思想包括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情绪;强迫意向

强迫行为与动作: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清洗,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迟缓

OCD也有持续的、不能控制的要进行某些行为(仪式动作)的强制冲动或愿望。通过进行特定的仪式动作可暂时减轻这种不安。这些仪式动作通常与强迫思维有关。大部分常见强迫仪式动作是清洗或检查,其他仪式动作包括对事物的计数,排列,或做事有特定的和刻板的次序。

四、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即使其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患者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甚至存在明显抑郁和焦虑时同样如此。患者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一再要求医学检查,常有一定程度的寻求注意(戏剧性)的行为。由于医学检查结果常使患者失望,医患双方对症状的理解不一和治疗无效,易引起医患关系问题。

1、躯体化障碍

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 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一部位,往往有所夸大 。

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性与月经方面的申诉也很常见。可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病程呈慢性波动,有多年就医检查或手术、用药的经历,患者可有药物依赖或滥用,常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长期功能损害 。 2、疑病症

主要特征是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优势观念。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患者害怕药物及其副作用,常频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

3、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 最常见最突出的情况是累及心血管系统(“心脏神经症”),呼吸系统(心因性咳嗽与过度换气)和

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技能知识 习题集案例 问答题模版 合集

四、友谊的发展(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2.单向帮助关系3.双向帮助关系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五、欺负与被欺负性别差异: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男生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m2697kuug5o77k3182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