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技能知识 习题集案例 问答题模版 合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综合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二)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思维的种类?1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

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思维的种类2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例如,利用公式解题,按照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经验去解决问题的思维,都是辐合思维,或叫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更具创造性的思维。

思维的种类(?3)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是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与外延成反比。?

概念的掌握,或叫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2)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例如布鲁纳设计的人工概念包括81张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图形(方和圆)、图的数量和颜色,以及图形边框的数量等几种不同的属性。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构成各种不同的人工概念,例如―两个绿色的圆形‖等;

?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

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3)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

启发策略:循环子目标策略、 逆向搜索策略、

计划简化策略

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就是给被试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去解决这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被试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他的思维活动的规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言语的种类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

(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 想象(?1)

?一、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想象以表象为素材,所以想象出来的事物来源于现实。想象又具有创造性,因而它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又不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 想像的种类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思维与想象

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思维、直觉思维、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系统化、具体化、概念、判断、推理、定势、原型与原型启发、迁移、功能固着与变通、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灵感、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

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它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习题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 的作用。 意识与注意? ?二、无意识

并不是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刺激我们都能意识到,也不是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在意识控制之下;?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 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一)睡眠?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波幅较小的?β波;

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13赫兹,波幅稍大的?α波;

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Δ波。 (考点)睡眠的4个阶段 教材P53

睡眠的四阶段 (二)梦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

象。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进而会影响到健康;?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解释梦,他认为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弗洛伊德把分析梦作为了解精神病的原因和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二、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 意,又叫无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意。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三)随意后注意: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有意后注意,它一般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注意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 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是4~6个。 注意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三、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

汇编 D、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注意 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条?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件的欲求 意后注意、定向反射、优势兴奋 中心、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注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意分配、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注意分散、注意动摇、 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表情既是思想的信号,又是言语

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

情绪理论(1)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詹姆斯认为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和减力的两极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1) 需? 要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动? 机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需要? 激发动机的因素 : 内驱力 诱因 情绪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兴趣 爱好?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定势:人的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要点)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考点)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关系到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 (考点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需要是( )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条件的欲求 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内心体验;? 从外部表现看到人的情绪变化,却看不到他的认识活动过程,因为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 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 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 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应 ,能够发动其身体的能 量,使有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 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二)动机功能 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 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 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还表现在对认识活动的驱动上。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三)组织功能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 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四)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等等;? 表情还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医生常把表情作为诊断的指标之一;

的知觉便是情绪;?

兰格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结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

? 情绪理论(2)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坎农认为,情绪变化快而生理的变化慢;? 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情绪理论(3)

?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 情绪理论(?4)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

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考点)? 这种度量可以从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

例如,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爱就有恨,有紧张就有轻松,有激动就有平静,它们都构成了对立的情绪情感的两极。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

?教材(基础知识)P65-66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情绪、情感的种类(2)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 ?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 ?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三)应激: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 ?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需要、表情、原始情绪、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情绪情感两极性? ?意志

意志、意志行动、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动机、目的、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准备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3)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道德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都是同道德评价相联系的情感;? 美感: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 ( 要

点)?: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双重 趋避式冲突 (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二)意志的果断性 优柔寡断、卤莽草率 (三)意志的坚韧性

退缩、动摇、执拗、固执 (四)意志的自制性 任性、怯懦 第九节 人格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二、人格的特性 ?(一)独特性 ?(二)整体性 ?(三)稳定性 ?(四)功能性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考点) 人格的结构

?(考点)人格包含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人格(个性)概述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心理状态、兴趣、价值观、信念、世界观

第二单元? 能力(1)

?教材(基础知识)P71-75 ?一、能力概述

?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智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像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第二单元? 能力(2)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

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第二单元? 能力(3) ?(三)能力的分类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单元? 能力(4) ?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第二单元? 能力(5)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知识点? 要点)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第二单元? 能力(6)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补充知识:胎内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能力

能力、智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才能、天才、知识、知识掌握、技能、遗传素质、能力二因素说、能力三维结构说、量表、智商、常模、信度、效度、年龄智商、离差智商 气质(?

1)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中,特别是在情感活动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气质(?2)

?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体型说:认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

血型说:血型说在日本比较有影响,这种学说是古川竹二提出来

的;?

激素说: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考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 气质

气质、气质类型、神经过程和神经类型、气质的体液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性格(?1)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 ,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核心的是性格 的差异。 性格(?2)

?二、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性格

性格、性格类型、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内向和外向、性格的结构、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

,遵循现实性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次 ,遵循道德原则。

佛洛依德 精神分析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 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容格(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而且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

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

三、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 :内外倾、神经质? 、精神质 ;

艾森克用内外倾和神经质这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的一个直角坐标系。

(四)人格五因素模型

??人格的五因素包括: ?神经质(N)、 ?外倾性(E)、 ?经验开放性(O)、 ?宜人性(A)、 认真性(C);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人格理论

自我、本我、超我、特质 共同特质和 个人特质P84 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P85 神经质 精神质 复习题

(多选)记忆是指( )。 A.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 B.改造信息和知识经验的过程 C.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D.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 括的反映 行为是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函 数。 B(单选). 错觉一般按照( )等所形成的靳温: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错觉来分类。 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做是一A.线段、面积、方向、面孔识别、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记忆的准确性 社会心理 ?B.线段长短、线段方向、面积大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小、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 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C.线段、面积、图形、方向、方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位、形重、视听、螺旋 用的心理活动。 ? D.感觉、知觉、思维的特点和 意志的品质 社会刺激 → 社会心理 → 社会行为 1. 早期社会化

2. 继续社会化 3. 再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介 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1. 语言社会化

2. 性别角色社会化

3. 道德社会化 詹姆斯: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 物知觉

知觉 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 自我知觉

郑州市田园职业培训学校 祝各位同学学习愉快!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五节:态度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母体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 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反社会行为 4. 人际合作与竞争 5.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B = f( P , E ) B 行为,P 个体,E 个体所处的情境,f 函数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简史 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表现出的特征 1. 研究领域拓宽。

2. 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提出许多 ”小理论”。 3. 开展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4. 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三、档案法: 四、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 人的过程。

4. 政治社会化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1. 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 2. 规定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 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4. 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角 色 冲 突

角色内冲突:同一主体,多个角色。

角色间冲突:同一角色,多个期待。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主我、客我 镜我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述的形成: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自尊 = 成功 / 抱负 归因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的主要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像管理

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 三、刻板印象

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第三单元 归因 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

控制点理论:(美) 罗特 外控者:(不符合社会期待) 内控者:( 符合社会期待)

归 因 原 则

不变性原则 海德 折扣原则 凯利 协变原则 凯利

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 共同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

若 特异性、 共同性、一致性 都高, 外归因;

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 内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

越强; 2、挫折-侵犯学说 (一) 工具性功能 自我防卫策略 情绪因素 多拉德 2、自我价值保护 高恐惧 , 高亲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 (二) 自我防御功能 合; 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 动机性归因偏差 高焦虑 , 低亲存在为条件 (三) 价值表现功能 3、观察位置 合。 米勒 4、时间因素 出生顺序 挫折也可以引起挫折以(四) 认知功能 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外的结果(如退缩), 三、 态度的属性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自然动机 动机 社会动机 二、动机过程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 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 功能 2、指向 功能 3、维持 功能 4、调解 功能 四、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1、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 2、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内曲线; 3、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4、每种活动都有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活动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5、比较简单任务的中,活动效率随动机强度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 亲合动机 二、 成就动机 三、 权力动机 四、 侵犯动机 五、 利他动机 一、亲合动机 (一) 亲合的起源 亲合起源于 依恋 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 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二)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序递减。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美) 麦克利兰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二)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 目标的吸引力 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1. 家庭教养方式 2.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三、权力动机 1.积极的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 2.消极的权力动机 1.社会控制的需要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2.对无能的恐惧 * 四、侵犯行为 (一)侵犯的构成 1.伤害行为 侵犯 2.侵犯动机 3.社会评价 1.反社会的侵犯(狭义的侵犯) 广义的侵犯 2.亲社会的侵犯 3.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 人有生本能 和死本能。 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洛伦茨: 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升级”,应当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 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伯克威茨 挫折导致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 1、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2、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情绪的唤起水平 2. 道德发展水平 3. 自我控制能力 4. 社会角色与群体 5. 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 增加 侵犯行为 五、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性质 (二)利他的原因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 2.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一、社交情绪的概念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 社交焦虑 2. 嫉妒 3. 羞耻 4. 内疚 第五节 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型) 1. 认知成分 (C) 2. *情感成分 (A) 3. 行为倾向成分 (B) (三) 态度 与 行为 (四)态度与价值观 二、态度的功能 1. 方向 2. 强度 3. 深度 4. 向中度 5. 外显度 四、态度的形成 (美) 凯尔曼 1. 依从 2. 认同 3. 内化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说服模型) 二、态度转变影响因素 1. 传递者的威信 2. 传递者的立场 3. 说服的意图 4. 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信息差异 2. 畏惧 3. 信息倾向性 4. 信息的提供方式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 原有态度与信念 2. 人格因素 3. 个体的心理倾向 (四) 情境 1. 预告警告 2. 分心 3. 重复 *三、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 平衡理论 (二)费斯廷格 认知失调论 (三)霍曼斯 社会交换论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1. 量表法 2. 投射法 3. 行为反应测量法 第六节 沟通 与 人际关系

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技能知识 习题集案例 问答题模版 合集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一)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二)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思维的种类?1一、动作思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m2697kuug5o77k3182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