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华东师大版)2020年八年级上科学 第6章 物质的构成 单元总结与提升(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自然界中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稀有气体等,如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Cl)和钠离子(Na)构成的。

例 下列物质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C ) A.二氧化碳 B.氢气 C.氯化钠晶体 D.水银

【解析】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水银即金属汞,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晶体是由钠离子(阳离子)和氯离子(阴离子)构成的。

二、元素 1.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存在。

(1)空气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是:氮、氧(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

(2)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 (3)生物细胞中含量(质量分数)居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碳、氢、氮。 3.元素符号。

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N、O等。

(2)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加以区别,如Cu,Ca。

例 人民币防伪技术之一是光学变色油墨。某变色油墨中含有汞的碘化物,汞的元素符号是( B )

A.Ag B.Hg C.Mg D.I

【解析】 Ag表示银元素,Hg表示汞元素,Mg表示镁元素,I表示碘元素。 三、相对原子质量

我们把一种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的碳原子碳-12作为比较标准,把它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为12,以其原子质量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

作为基准,计算其他原子的相对质量,得到的数值便是这种12

例 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a kg,则实际质量为b kg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B )

12b12b12a12aA. B. C. D. a kgab kgb

【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直接按照概念计算即可,原子的112b

质量b kg除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a kg的,等于,即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2a

四、元素周期表

1.编排规律:为了更好地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并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的图表叫做元素周期表。

2.编排结构。

(1)横行(周期):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2)纵行(族):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共有16个族。

(3)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个格,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例 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C )

A.元素名称是“硫” B.元素符号是“S” C.元素的质量为32.06 g D.核电荷数是16

【解析】 从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中可知,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分别为硫、S,核电荷数为16,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而不是元素的质量,故C错误。

例 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C )

A.元素名称是“硫B.元素符号是“S” C.元素的质量为32.06 g D.核电荷数是16

【解析】 从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中可知,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分别为硫、S,核电荷

数为16,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而不是元素的质量,故C错误。

例 下列物质中,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D ) A.水、啤酒 B.氢气、氯化钠 C.水银、冰水共存物 D.铜丝、盐水

【解析】 首先需要准确理解单质和混合物的概念,然后注意与题意中

的顺序对应。A中的水为化合物,啤酒为混合物;B中的氢气为单质,氯化钠为化合物;C中水银为单质,冰水共存物为化合物;D中的铜丝为单质,盐水为混合物,故答案为D。

六、物质的分离

(1)用过滤的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时,涉及的基本操作有溶解、过滤与蒸发。过滤是一种把不溶性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方法。例如,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泥水混合物,得到较为纯净的水。

过滤操作注意事项及原因分析。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的速度。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防止滤纸被水润湿后破损;②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和漏斗间隙流下。

三靠:①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到漏斗外;②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侧——防止戳破滤纸;③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

(2)纸上层析是一种用于分离色素的方法。 例 如图所示是某学生设计的过滤操作装置图。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铁架台(带铁圈) ;B 漏斗 ;C 烧杯 。

(2)图中有 1 处错误,说明改正的方法: 应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一侧 。 (3)该学生在进行过滤操作后发现,过滤后的液体仍有浑浊现象,可能是 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的缘故。

【解析】 过滤的主要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和玻璃棒,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滤液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上边缘等。

七、化学式与化合价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而化合价则体现了不同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原子数目比值关系,因此化学式与化合价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由元素的化合价可以写出组成物质的化学式或检查化学式的正误,已知化学式可以求出元素的化合价。

例 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B )

【解析】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由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可检查化合物化学式的正误,A、C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说明化学式书写正确。在B中,Mg元素的化合价为+2,Cl元素的化合价为-1,若写成“MgCl”,则(+2)+(-1)≠0,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写法应为MgCl2。D中,锌属于金属单质,其化学式可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因此是正确的。

八、晶体、非晶体

(1)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叫晶体,如:硫代硫酸钠。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非晶体则没有。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当晶体被加热达到某一温度即熔点时,晶体开始熔化,但在晶体物质没有全部熔化前继续加热温度不再上升。而非晶体物质在加热或冷却时则并不如此,它们在加热时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变软,开始流动,最后完全变成液体。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的性质不同,如硬度、导热性、光的折射率等均随晶体方向的不同而不同。而非晶体则有各向同性。

(3)常见的晶体有:食盐、冰、石英、石墨、萤石、海波、萘、明矾、石膏、水晶、各种金属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蜂蜡、松香、琥珀、橡胶、塑料和陶瓷等。

例 根据下表中所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物质名称 熔点/℃ 固态水银 -39 金 1 064 铜 1 083 钢 1 300 钨 3 410 固态氢 -259 固态氦 -272 (1)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钨制成的,不会熔化。

正确。电灯泡正常发光时的温度约为2 000 ℃,而钨的熔点是3 410 ℃,故灯丝工作时不会熔化。

(2)纯金掉在钢水中不会熔化。

错误。钢的熔点是1 300 ℃,钢水的温度高于1 300 ℃,而固态金的熔点为1 064 ℃,故纯金掉入钢水中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 ℃时已无法使用。

正确。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40 ℃时水银呈固态,而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故在-40 ℃时水银温度计不能工作。

(4)在-265 ℃时的氢气是固态。

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 ℃,-265 ℃低于其熔点,这时氢呈固态。

【解析】 当晶体温度达到熔点,并能继续吸热时晶体就能熔化。如金的熔点是1 064℃,常温下金处于固态,当温度升至1 064℃,且继续吸热时金就熔化了。晶体的温度高于熔点时晶体处于液态,低于熔点时晶体处于固态,等于熔点时晶体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华东师大版)2020年八年级上科学 第6章 物质的构成 单元总结与提升(含答案)

单元总结与提升一、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自然界中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稀有气体等,如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Cl)和钠离子(Na)构成的。例下列物质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C)A.二氧化碳B.氢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m0xe9ksoi1wxgu8k8be9y6ym8c7hv00mt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