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1.注重生存与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我们必须由以往那种目标的精确制导与结果的追求转向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教学目标的导向,要体现学科学习能力与驾驭信息能力的整体合一性,注意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能力整合到学科能力之中,将思维的活动过程与信息的处理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2.有益于个性化的学习

成功的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并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上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教育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无效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注意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个别指导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有效方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爱好禀赋与特长。

二、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

活动的体验性是针对传统教学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说的。强调体验性的理由十分明确,因为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教学中的体验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的体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展开过程,使学生亲历知识”生产过程”,领悟探索发现与经验积累的乐趣,进行求实态度、探索精神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二是课程文化的体验。通过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的对接,创设情趣共济的教学情境,构筑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在小课堂连着大世界的氛围中 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享受表达与聆听的愉悦;三是创新性活动的体验。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和意志品质。因为体验性知识多为内隐性和程序性知识,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这就决定了其教学的最佳方式应当采取参与式、探究式和主体活动式,促进学生自得自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互动中发展。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以改变教学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促进教师行为结构的改变。

如何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习活动为线索设计教学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僵化的教学流程,而是对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规划和预测,是对当下的,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传统“以教论学”的观念必须摒弃,代之而来的是“以学论教”,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强调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体参与教学事件的最佳整合。实践中我们感到有利于学生参与的事件包括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充满情趣、发人深省的教学情景,高质量的思维路向与方式,扬长救失、发展个性特长的个别教育,富有教育意义的建构式教学内容等。这样以经验为本位,以过程为中心的教育是活动体验与教学过程的合二为一,教学与训练、达标与发展、活动与体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2.将学习方式的改变置于突出位置

教育教与学模式中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强调在探索发现中学,在合作交往中学,即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所谓研究性的学习是以小课题(问题)的研究为主,它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这种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行完成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在实习教学中注意启发,严格要求

传统的实习教学都是教师教,学生练,教师说,学生干,养成了学生不爱动脑的习惯。因此,在实习教学中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多动脑筋。比如:加工一种工件,教师为了抛砖引玉说出了一种加工方法。同时鼓励学生想一想是不是用其它方法进行加工也能达到同样的要求。经过思考,如果有的学生举手发言,说出了另一种加工方法可使工件加工后达到同样的要求。那么我们就应对这个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要求其它同学都应向这个学生学习。说错了也没关系,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辩论,活跃了教室内的学习气氛,统一了认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如果多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们逐渐就会养成遇事多用脑分析的习惯,这对将来参加工作会有很大的好处。

三、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教学交往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这是一个“提问应答”、互为因果的负反馈活动系统。认识与把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1.“互动”是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互动

“交往”当然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的你来我往,而是人类社会生命本性的存在状态,是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打造。这种“状态”与“打造”是在无内外压力与制约情况下的真诚敞开、交互共生,在强调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同时,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这一认识的观念和行为分别是:教育活动交往的本体论意义与有效交往的理据。前者,是说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交往活动,是师与生及师生与材料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以及应答讨论,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绝不能再独霸课堂,“消化”学生,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对于有效交往的理据,有的学者提出了三个“有效宣称”,即尊重客观事实的真理性,与社会规范一致的正当性以及“捧得一颗心来”的真诚性。教学中的有效交往,当然也必须服从于这一规律,师生间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比什么都重要。

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

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体。比如情境,不只是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思的问题背景;内容也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道德规范的认同,情感情操的陶冶;互动的角色也不只是师生间,还有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群体间,师生与多媒体资源间的沟通、对话与意义创新。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这种人际关系在教学情景中的教育性原则:其一是互动基本因素的把握,即个体明确的自我意识,对对方的知觉与期待以及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其二是良好互动方式的运作,即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为前提,师与生的角色是可变的,师与生的作用是互补的。相对于现实的班级集体授课制而言,教师主导下的教育应是教学互动的首选。

四、理解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感知教材是很重要的是很重要的,但是不应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要引导他们把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的感性认识他们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理解教材,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为了使学生正确地进行思维,将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分散练习与整体练习相结合

要使学生掌握熟练动作,提高操作水平,就要对正确的动作进行正规的基本训练。在练习中会遇到一个个问题,即学习一个复杂的动作是分散的练习好,是整体练习好,还是把部分和整体联系起来训练好呢?这就要分析任务的结构。对复杂的技能,如果其内在联系不那么紧密,就可把他划分为若干比较简单的部分,在掌握了这些部分之后,再过度到比较复杂的技能。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一、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1.注重生存与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我们必须由以往那种目标的精确制导与结果的追求转向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教学目标的导向,要体现学科学习能力与驾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lzs58ao746i8ss1c8w102tjb2iy3i014k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