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积聚、鼓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积聚、鼓胀

积 聚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要点一 概 述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并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仲景所制鳖甲煎丸、大黄(庶虫)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常用方剂。 历代医籍中,积聚亦称为“癥瘕”。

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积聚的病因 1.情志失调 2.饮食所伤 3.感受寒邪 4.病后所致 (二)积聚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本病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然而,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结成积聚,故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两者比较,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又有一定区别。

病位主要在于肝脾。肝主疏泄,司藏血;脾主运化,司统血。如肝气不畅,脾运失职,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壅塞不通,形成腹内结块,导致积聚。

要点三 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积聚的诊断要点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二)类证鉴别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癥积与瘕聚 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难经·五十五难》说:“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第1页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积聚的辨证要点 积聚的辨证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 (二)积聚的治疗原则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医宗必读·积聚》曾指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三)积聚的分证论治 1.聚证 (1)肝气郁结证

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舌苔薄,脉弦等。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等。 (2)食滞痰阻证 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代表方:六磨汤为主方。

常用药: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等。 2.积证 (1)气滞血阻证

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等。 (2)瘀血内结证 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等。 (3)正虚瘀结证

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等。

速记: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淤血膈。

第2页

【临证备要】

1.积按初、中,末三个阶段,可分为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三个证型,但在临床中,各个证型往往兼有郁热,湿热,寒湿、痰浊等病理表现,其中,兼郁热、湿热者尤为多见。至于正气亏虚者,亦有偏重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的不同,临证应根据邪气兼夹与阴阳气血亏虚的差异,相应地调整治法方药。

2.积聚除按气血虚实辨证外,尚须根据结块部位、脏腑所属综合考虑,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积聚的性质,对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如癥积系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脾肿大者,在辨证沦治的基础上可选加具有抗病毒、护肝降酶、凋节免疫、抗纤维化等作用的药物;如恶性肿瘤宜加入扶正固本,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实验筛选和临床证实有一定抗肿瘤作用的药物。

3.积聚治疗上始终要注意顾护正气,攻伐药物不可过用。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聚证以实证居多,但如反复发作,脾气易损,此时需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培脾运中。积证系日积月累而成,其消亦缓,切不可急功近利。如过用,久用攻伐之品,易于损正伤胃;过用破血,逐瘀之品,易于损络出血;过用香燥理气之品,则易耗气伤阴积热,加重病情。要把握好攻与补的关系及主次轻重,《医宗必读·积聚》提出的“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原则深受医家重视。 【预防调护】

张景岳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因此,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凋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是预防积聚的重要措施。此外,在血吸虫流行区域,要杀灭钉螺,整治疫水,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感受虫毒。黄疸、疟疾、久泻、久痢等患者病情缓解后,要继续清理湿热余邪,疏畅气血,调肝运脾,防止邪气残留,气血瘀结成积。

积聚患者,更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防止感寒受冷,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脾胃,凝滞气血。如见湿热、郁热、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积热伤阴动血。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气血流通,积聚消散。积聚兼有气血损伤者,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补养气血,促进康复。 【结语】

积与聚为腹内结块。区别言之,聚是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者,病在气分,属腑病;积是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病在血分,属脏病。

积聚的病因多与情志,饮食、寒邪及黄疸、虫毒、疟疾等病后有关;病机关键是气滞血瘀,病变脏器以肝脾为主。

辨证应区别邪正虚实主次。聚证多实;积证初期以实为主,中期邪实正虚,后期正虚为主。聚证治疗主以理气散结;积证治疗初期宜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应养正除。 鼓 胀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要点一 概述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认为本病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将“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者,称为“水蛊”。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等,符合鼓胀特征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第3页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积聚、鼓胀

积聚、鼓胀积聚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要点一概述《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并对其形成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lzjn4w2yi9s4tl8lgrm6o2vt5lzj600cq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