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究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正处于大幅度的改革之中,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此同时,我省2008年高考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与传统模式相比较,在考查、评价、选拔等方面的理念、方法上有较大发展,试卷结构、题型和内容要求也有较大不同,这就给考试命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新方案的理念要在命题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迫切需要我们做好命题研究工作。本文试以历史学科为研究对象,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命题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而提高命题技术水平,确保大规模教育考试测量的效度与信度。 一、由知识考试走向能力考试
我们命题改革的方向,无论从选拔功能来讲,还是素质教育的角度,都应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加快实现由知识考试向能力考试的转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考试,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独立分析、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上。那么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应该如何科学体现这一要求并且对中学教学加以正确的引导?下面从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取材、试题设计等方面加以具体说明:
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考核为主要测试方向,重点考查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各种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命题取材:不必拘泥于不同版本教材的具体表述,须从更加广阔的领域里,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
试题设计: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考察知识迁移能力;增加开放性试题,答案有选择性,给考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单纯考查知识再现的内容,减轻考生记忆负担,等等。
下面具体以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26题为例加以说明,该题以“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为研究对象,选择文献、著作和小说三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以呈现试题情景。设问不是围绕材料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展开,考点的选择,与教材知识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间接依托,实际上在教材中找不出关于这一考点的具体论述。很明显,此题的着眼点是放在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运用,旨在考查考生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较好地把“能力立意”这一理念落实到命题过程中。
高考命题之所以采取这种理念和措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正确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命题的动向制约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学生努力的侧重点。基于这一点,我们应尽力使这一指挥棒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肩负起正确导向作用。具体讲到命题的原则、考试的内容范围、试题的类型、命题的质量等无不体现出这一要求。如果在
试题中经常偏重于繁琐的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势必把学生引向死记硬背知识的歧途,反之,试题注重对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考查,则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总之,成功的试题既可以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学的标尺,又可以是指导学生学好知识、发展智能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强调能力考查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而且要用历史学科本应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应用性取代多年来政治历史的机械记忆性与思维单一,这一点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二、“一纲多本”下的命题思考
目前,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采用的是“人教版”和“人民版”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这就给考试命题带来很大困扰。试想如果仅仅以其相同之处作为考查内容,希望以此来避免教材差异所带来的冲突,这将使得命题工作走向死胡同,也将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严重的错误导向。因此,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摆正高考命题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清楚:高考命题应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着重考查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而且具体命题不应拘泥于某一版本教材的具体表述,而应注重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一)科学编制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整个高考命题工作的前奏和主要依据,可以讲,它阐释了一份试卷的总体框架以及试题特色。通过学习考试说明,考生、家长和社会可以了解到“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和“典型题示例”等。例如在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与以往相比还增加了一项――试题解析,广大考生和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到命题思路以及考查重点等,以便教师作为教学时的参考,考生更好地复习迎考。鉴于考试说明的示范性和重要作用,在此编制过程中必须谨慎处理好两个版本教材的关系,具体讲应该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在有关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师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对基本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合;在基本知识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避免仅仅选取两种版本教材的相同之内容,而是从整个历史学科的体系和考查重点来统筹考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考试说明才能科学地指导我们的命题工作,发挥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正确的导向性作用。 (二)运用材料进行情景化命题
针对“一纲多本”的困扰,运用“新材料”“新情景”来命题也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同时也符合注重能力考查的要求。因为运用材料是最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形式,材料分析能力也是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重点,可以尝试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或者打破材料题的界限,选择题和论述题也可提供材料,更多地设计
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去分析解答问题。而且,历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材料基础之上,材料是历史学的根本,除文字外,还有各种地图、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同样具有独立的表达作用,可供设计历史试题。 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自主命题省市的高考历史试题也充分显示出这一特点,以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学科试卷为例,其中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运用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新材料、新情景”,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试卷大规模地使用了各种版本教材均未出现过的新材料或新情景,包括考古资料、报纸、统计图表、研究著述等。
但是,在具体命题工作中也存在对新材料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一味追求使用新的材料,而忽视了对考试内容的重组以及新材料与考试内容、考查目标的有效结合。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新情景、新材料,达到考试测量的最佳效果,就成为我们探索研究的主题,下面提出几方面注意事 项,希望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这一命题模式:
1 情景材料要服从测量目标和涉及的知识内容,避免材料的无效性。
例题(上海2006年历史高考试题):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