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333)教育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的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1、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2、把学优和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有一些消极影响:

1、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2、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开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8.颜之推关于早起教育有哪些论述?

答、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所以他极力倡导早期教育。原因有

1、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从幼儿期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里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是学习的最佳时期。

2、幼儿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9.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答: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写《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其主要观点是: 1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

2、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

3、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新民正式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客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10.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论述?

答:朱熹根据任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两个不同阶段,他也将这两个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1、小学8-15岁阶段,主要为学其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教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知其当然”。 2、大学是15以后,在学其事的基础上“究其理”,知其所以然。

小学是打基础,形成圣贤胚模;大学是扩充,深化与完成,是就上面加光饰,完成圣贤。朱熹认为儿童教育要先入为主,在其还未形成一定观念以前就要靠灌输、强化、规范的方式使得儿童得以灌输观念,规范行为,养成习惯。朱熹小学大学教育的主张,是封建伦理之教,以培养圣贤君子为目的,这种从近到远,由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考虑到年龄特点的意见,在古代教育史上值得重视。

1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1、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学”的旧传统,是学校从王宫官府中冲出来。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际成为当时各家私学遵循的原则。 3、教育内容共和方式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六艺”的范围,加入了各学派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方式灵活,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4、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12.简答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答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从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兴太学以养士。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是为了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3、施行察举制。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加强选举、合理利用人才的主张。选贤任能,强调“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

13.简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答: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职业教育的作用、地位、目的和方针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活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第三,在做哼歌教育体制中的地位,黄炎培认为可以概括为“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2、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职业教育的方针。第一,社会化,职业教育需适应社会需要。第二,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括物质方面的工作和人事方面的工作均遵循科学原则。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5、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是黄炎培对职业教育道德的总结。

14.简答晏阳初“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答: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开始了自己的乡村教育实验,将中国落后的根源归结为“愚、贫、私、私”。提出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法。 (1)四大教育

1、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文字和教育入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首要工作是除尽青年文盲,将农村优秀青年组成同学会,使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分子。

2、以生计教育功贫,培养生产力。第一,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到选种、园艺、畜牧各部分工作,让农民接收最低程度的农业科学知识,提高生产。第二,在农村经济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舍等发展农村经济。第三,在农村工作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还提倡其他副业,以充裕其经济生产力。

3、以卫生教育功弱,培养强健力。注重大众卫生和健康,以及科学医药的设施,建立医疗保障体系,保证农民有科学的治疗机会。

4、以公民教育功私,培养团结力。使农民有最基本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培养公共心与团结力。在这“四大教育”中,公民教育最为根本。 (2)三大方式

1、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教材是《平民千字课》为主。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还有改进小学,传习处、公民服务训练班、幼童园。

2、社会式教育。是向一般群众以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平民学校同学会所开阵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如成立读书会、演新剧等。

3、家庭式教育。是对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组织形式主要有家长会、主妇会、少年会等。教学内容选择标准侧重于家庭需要与身份特征,依据家庭中对应成员进行道德、卫生习惯、家庭预算、妇女保健、生育节制等。

15.\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光绪帝宣布变法,但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宣告失败,变法仅维持100余天,史称百日维新。在百日维新中,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其中教育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1、创办京师大学堂。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的任务,不仅在于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而且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

2、书院该学堂:光绪帝又令各省及地方官将各省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 西学的新式学堂。

3、改革科举制度: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崔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三、分析论述:

1.论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炀帝大业2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材,而不是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举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1、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级对学校教育的重视。2、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的意义。3、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科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1、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空虚无用。2、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教育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注意的恶习。3、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得学校成为生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2.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德传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著名的是说。是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他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的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1、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事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做了经典性的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也,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中存在的困惑。

3、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4、关于师生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比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与“教学相长”的意见,确立了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的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3.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的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与中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和守旧派展开了争论,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劝学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教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得以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近代化的步伐,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

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歌剧。

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3、极大的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

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又再阻挠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他是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4.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答: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就学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应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受启发于费斯泰洛奇,直接影响于杜威的教育思想。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理论就包含三个意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都由生活决定。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义”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都是生活,所以到处都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造成“书呆子,田呆子”,长不出科学的种子。第二,因为“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

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 2、生活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次,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课本上的知识,而不问寻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最后,生活教育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

5.宋代书院制度的产生及其教学特点述评。

答: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播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也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书院的讲学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于官学不同的显著特点。

1、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著的特点。 2、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形成百家争鸣的精神。

3、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学方法上,所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4、数学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5、书院可以自由讲学,不受地域限制

6.论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答: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青年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的:

1、 对青年问题的分析。产生青年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青年期是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

身心的急剧变化导致诸多身心问题;二是社会动荡剧变易导致青年问题。青年问题就是青年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难或变态,主要有人生观、政治见解、求学、生活态度、职业、社交、家庭、经济、婚姻、生理、常识等方面的问题。

2、 全人生的指导。所谓全人生的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

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所用。

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提出通过对人类有所贡献来促进人生幸福的人生目的。主张青年要敢于政治,投身革命。认为这是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出路也是青年的出路。强调青年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和义务。

杨贤江认为完满的青年生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健康生活:个人生活的资本。二,劳动生活:维持生命和促进文明的要素,是幸福的源泉。三,公民生活:懂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和人群而存在,要处理好团体纪律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四,文化生活:可增添人生情趣,促进社会进步。最后,他强调生活的宗旨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要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要有丰富的风尚和习惯。这就是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三部分 外国教育史模拟题 名词解释:

1.恩物 :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和教学用品,也即玩具。恩物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真正的恩物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又能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而整体是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序的整体。

2.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和道德因素。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设计教学法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

(333)教育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的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1、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2、把学优和仕优联系起来,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lvrp8adtx97tl27ll7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