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现在的分配关系包括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5)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我国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33.一、关于个人所得税课征方式。
个人所得税的课征方式主要有分类课征制、综合课征制和分类综合课征制。 二、 关于纳税人范围的划分问题。
对于某些纳税人如独资、合伙、合作经营者如何征税问题,各国处理不一。 三、 关于完善征管体制。 1. 实行双向申报纳税制度。
2. 2.建立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处理系统。 3. 以法律的形式构造税源控制机制。
4. 税务部门应配备足够数量,建立一支具有权威的拥有相应技术手段的税务监察稽核
队伍。
34.我国现行税制,通过多种税的复税制的建立,能够发挥多环节的调节作用。 (1)从社会再生产的环节来看,我国现行税制设立的税种,已经开始深入到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发挥调节作用,通过对微观物质利益诱导的方法达到宏观调节的目的。
(2)从产品流转过程看,通过对商品流转各个环节的征税保证了国家及时、稳定、均衡地取得收入。实行多方面的税收监督,对发展生产力有着重要意义。
35.(1)税收征管是我国税收管理史上第一部具有法律性质的征管程序法,是适用于我国对内对外各税种征收管理的综合性法律。
(2)税收征管法在税收征管中占有重要地位。税收征管工作是根据一系列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依法执行的,税收征管法是税收征收管理法规体系的核心,是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法。
(3)税收征管法在税法体系和税收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4)税收征管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计算题
36.(1)甲企业销项税=2100000×17%=357000(元) (2)甲企业进项税=100000×7%=7000(元) (3)甲企业应纳增值税=357000-7000=350000(元)
37.(1)广告费扣除限额=3000×15%=450万元,广告费没有超过标准。
(2)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3000×5%=15万元
业务招待费按照实际发生额满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营业收入的5%,因为20×60%=12<3000×5%,所以可扣除12万元,所得税可扣除管理费用=500-(20-12)=492(万元) (3)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3000-1500-12-200-492=796万元 (4)该企业应纳所得税额=796×25%=199万元 (5)该企业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199-190=9万元 38.一、王某稿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1.应纳税额=(100000+40000)×(1-20%)×20%=22400(元) 2.实际缴纳税额=22400×(1-30%)=15680(元) 二、王某因提供劳务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3800-800)×20%=600(元) 39.(1)评估价格=800×60%=480(万元) (2)允许扣除的税金32.5万元
(3)扣除项目金额合计=480+32.5=512.5(万元) (4)增值税=700-512.5=187.5(万元)
(5)增值税=187.5÷512.5×100%=36.59%(万元) (6)应纳税额=187.5×30%-512.5×0=56.25(万元) 五、论述题
40.税收是个分配范畴,但是税收不是一般的分配,它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它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实现国家职能为目的的一种分配形式。 一、税收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税收是国家向企事业单位及社会成员征收的实物和货币。在税收分配关系中国家始终是占主体地位的一方,纳税人总是居于从属及被决定的地位。征税的过程就是国家进行的剧中性分配,也是国家对社会产品初次分配后的一次再分配。各项税收法规的指定和修改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从制度上决定了国家在税收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二、税收分配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
税收不同于这种一般的分配形式,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形式,其所以特殊,就在于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而不是凭借财产权力实现的分配。国家征税不受所有权的限制,对不同所有者普遍适用。
三、 税收分配是为实现国家职能。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其中对内职能是主要的,对外职能从属于对内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续。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政治职能
即对本阶段实行一定范围内的民主,对敌对阶级实行镇压,以保持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2. 经济职能
即运用政权的力量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组织、调节、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3. 社会职能
即维护社会次序,协调社会矛盾,把阶级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使社会陷入崩溃。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是加强国防,抵御外来侵略,调节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税收的本质属性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的,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实现本国的国家职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41.税收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可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 一、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1.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主要有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行政开支和发展公共事业的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社会总供给主要有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企业资金、个人投资和进口。
2.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就是从各种渠道提供的资金、物资与社会需求是一致的,这个一致,不仅是总量上的一致,而且是结构上的一致,如果总供求失衡,会出现两种情况:
(1)一种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出现经济萧条和失业。
(2)一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两种情况出现,政府都可以使用税收来进行调节。 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主要是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
需要国家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负源的合理配置。 三、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分配公平是指通过调节国家、企业、个人以及地区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也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1. 税收调节企业利润大体均衡。
所谓大体均衡就是使企业在同等条件下,经过同样努力可以取得水平相等的利润。给企业创造一种大体均衡的外部条件,使企业在同一水平上开展竞争。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客观外部条件不均衡,有时给企业造成利润悬殊、苦乐不均的现象。如果企业间不能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就会挫伤企业生产积极性,影响企业的活力。税收就可以调节客观外部条件不均衡给企业利润水平带来的差异。如税收可以调节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形成的差异;可以调节地理、交通等条件形成的差异;可以调节技术装备不同形成的差异;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2. 税收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收入分配上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个人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劳动先富起来,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无论是全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其不均等程度都在逐年扩大。 3. 税收调节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普遍现象。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各省之间不平衡,同以省份内的县、市之间也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