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学案导学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①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
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图示( c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读图要求(必修ⅠP8图1-3):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特点(a)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4.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a)
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b)
影响气候:一般来说,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太阳活动极小年,地球上气候相对比较平稳。如黑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11年,黑子数目多 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电离层受破坏从而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 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 5.地球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
自转基本要基本内特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自西向东饶地轴方极上空看顺时 即23小时恒星日 56分4周期 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时南北两/速度 线速度 1670cosа千米极点为零(а为纬度)
0
除南北极点为零外,15/小时 都一样 角速度
②昼夜更替现象(b)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小时。
[拓展提示]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西向东运动。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
0
角叫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a)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相关时间计算(c)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地方时是东边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表
0
现为时间值要大。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0
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
0
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叫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计算;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⑤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
向东经过日界线减去一天,向西经过日界线加一天,时刻保持不变。
0
180经线与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6.地球公转:
)a①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周期及图示(. 方向:自西向东
轨道(面):公转轨道(面)或黄道(面)。 (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其中一个焦点上。) 周期:1年(约365日6时9分) 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4):(1)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2)识记近日点、远日点位置,并注意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3)把握公转方向;(4)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 ②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c)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
00
黄赤交角约为23.5,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所以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
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5):(1)地轴的空间位置不变,一端始终指向北极星;(2)找出黄道面与赤道面;(3)识记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
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季节变化 春分、秋分日 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夏至日
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具体变化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冬至日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④昼夜长短的变化(c)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夏半年(3.31---9.23) 1.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1.冬半年(9.23---3.21)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昼夜等长春分日与秋分日:各 12小时
全年昼夜等分 赤道[拓展提示]光照图的判断方法: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的依据为: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分、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想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若北极圈有极
0
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23.5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
0
。射点为南纬23.5点,晨昏线所包围的12(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
经线为正午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6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41相差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隔线为18 (同
00
侧想减,异侧想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4( 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所求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之差)。-所求地=90(5)判断正午太阳高
0
度:计算公式,H先求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减两地纬度差90度之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和,
0
再用 即为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b)⑤四季变化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四季的更替: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为一年中白昼最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 较小的季节。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公转,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到的地方);南北温带(回归线南北寒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五带至极圈之间,无极昼极夜无直射)
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7.地球的内部圈层 a)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划分依据 基本特征 范围
坚硬、由岩石组成) 33km(地壳 17、6、地壳至莫霍面地震波传播方 式和传播速度 分上下地幔)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分内、外核,铁镍组 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成;内:固态;外: 熔融状态①岩石圈的范围(a)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7. 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a)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是地球自然环境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成分是氮、氧 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水圈中的水处于海洋水、陆地水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地 水圈不间断的循环运表水、地下水)大 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动之中 气水、生物水等岩石圈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环境的总称 互渗透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