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答案】B
【解析】A.搭配不当,应该在句末加上“环境”; B.正确;
C.两面对一面,应该去掉“是否”;
D.语序不当,“对个人成长影响至深”“关系社会风气的形成”调换位置。 故选:B。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答案】D
【解析】A.不得体,“不然我也会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不礼貌;
B.不得体,“其实吧,所谓特产,没有一样好吃的,徒有虚名而已!”非常无礼,贬低别人的好意;
C.不得体,“尤其是自己家腌制的食物,既不卫生也不健康,最好少吃……”非常无礼,贬低别人的好意; D.得体; 故选:D。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符合人物的身份;语言要得体,要有礼貌,不能出口伤人;语气要委婉,要便于人接受。
第11页,共21页
6.【答案】B
【解析】通读语段,根据其中的人物“梁中书与蔡夫人”,可知语段出自名著《水浒传》。再根据其中的“春尽夏来”“绿艾”“菖蒲”,可知是端午节。 故选:B。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答案】【小题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小题2】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解析】(1)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重点字:疑)
(2)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重点字:望)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8.【答案】上联:快刀无声除病患
下联:良医有术救危人,上联:借得大江千解水 下联:还与高堂万重恩
【解析】答案: (1) 邀请卡尊敬的家长:
我班定于x月x日上午x时,在本班教室开展“学会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届时恭请光临指导。 五班班委
第12页,共21页
x年x月x日
(2)对联1:上联:快刀无声除病患 下联:良医有术救危人 对联2;上联:借得大江千解水 下联:还与高堂万重恩
(3)示例1: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为了将无以为报的付出永铭于心。让感恩成为一种自觉! 示例2: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情感。心有感恩的人,胸怀宽阔,会自觉予人相助;不会感恩的人,心怀冷漠,若这样的人多了,社会会变得冷酷无望。心怀感恩需从小做起。
(1)本题考查应用文。根据题干的要求,注意邀请卡的格式,交代清楚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语言通顺即可。
(2)本题考查对联。根据所给的句子,结合对联的格式和要求来组合对子即可。 “快刀无声除病患”对“良医有术救危人”,首先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确定上下联,“患”是仄声,“人”是平声。“快刀无声”对“良医有术”,这两个都是主谓短语,“除病患”对“救危人”,都是动宾短语,上下联字数相同,内容相关,词性相对,仄起平收,对仗较工稳。
“借得大江千解水”对“还与高堂万重恩”都是述宾短语,“水”是仄声,“恩”是平声,能确定上下联。上下联字数相同,内容相关,词性相对,仄起平收,对仗较工稳。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题干内容,结合图片来确立观点,围绕“感恩是一种智慧”“感恩可以让社会更温暖”等角度确立观点,能体现感恩对个人成长的价值,感恩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即可,语言要通顺,要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对联的基本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第13页,共21页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作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有误,应为词人想象自己借着托起大鹏的狂风,乘坐蓬舟直往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而去,从而表现了自己的雄阔胸襟。 故选:C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译文:
水天相接,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古诗词鉴赏阅读,一般是对诗考查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观点等,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我们可以从作者的个人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这类题目需要多加积累和巩固练习。
10.【答案】【小题1】B
【小题2】C【小题3】D【小题4】【小题5】【小题6】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名:名气/名:命名; B.患:担心/患:担心;
第14页,共21页
C.而:表转折关系/而:表修饰关系; D.之:的/之:代词,他,指封德彝。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停顿应为: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C.正确;
D.有误,【甲】文主要阐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或,有时。句意:日行千里的马,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重点词:如,像。长,长处。句意: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乙】文中的的封德彝认为,“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即: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所以,用【甲】文中的“其真不知马也”来形容封德彝最恰当。【乙】文中唐太宗“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来看,封德彝存在的问题是:不能知人善普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6)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先交代清楚所推荐的人才,然后从“德”“才”两个角度交代推荐理由。示例:我推荐唐睢,因为唐难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挺身面出。有一颗爱国之心:而且他能直善解,足智多谋。处事不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 答案: (1)B
第15页,共21页
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