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10页精选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

自1994年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互联网以无可阻挡之势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交流、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电脑、手机、各种移动终端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短短20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可谓开启了真正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被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有时间、地点、场地、语言等的限制,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而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受教与授教不必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是作为授教者的老师,还是作为受教者的学生群体(不单纯指学生,当老师们需要学习时也成为了学生,以下统称为受教育者),只要拥有连通的网络,拥有一台网络终端,就可以全天候上网发布、获取、交换各种信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受教育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开展问题咨询,交流学习心得。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与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真实的现实世界”走向了“虚拟的现实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授教育者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选择的,有的比较单调、陈旧;受传统媒介信息容纳少的限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的影响,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少,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需求。而互联网上

第 1 页

信息则浩如烟海,既有过去陈旧的信息,也有刚刚产生的新鲜事物,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其中也有许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资源共享性,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来源,不断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鲜活的信息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和充实,而且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形式新颖,也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日趋多元。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有效性已经逐渐弱化。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很多高校得到广泛运用,其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QQ群、BBS、微博、微信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将教育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为一体,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手段也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方式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这正是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机统一。因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平等性、匿名性,所以许多受教育者在网络世界里能够抛开现实的约束和顾虑,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QQ空间、微博主页、微信留言等,可以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思想教育或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同时,通过网络,也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受教育者不

第 2 页

方便当面讲的问题,在网上却可以大胆地表露。授教者也可以改变“师者”的姿态,用更加贴近生活、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讨论,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网络给高校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行为带来的影响。第一,互联网影响了受教育者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信息准入标准缺乏统一性,使得世界各民族文化在网络上发生激烈的碰撞与交融。随着文化冲突的多样化、频繁化,各种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之间的摩擦也日益加剧。网络文化又是一种快速多变的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去加以评判。许多发达国家也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通过各种网络文章、影视资料、网络游戏、互动交际平台等将本国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捆绑的方式向每一个用户进行灌输。而这些外来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一定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甚至还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当前网络文化普遍存在着“三俗”现象,即“庸俗、低俗、媚俗”,这些“三俗”的信息却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第二,互联网弱化了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德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舆论能对个体行为起约束作用。而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世界各国法律法规及各自的道德伦理都不尽相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来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和管制,网络秩序的维护主要取决于网民的自觉,所以亟需培育网民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网络隐匿了计算机前个体的身份,所以也降低了舆论及道德规范的作用与影响,极易造成网民道德责

第 3 页

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在确立之中,自控力较差,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点,让其网上行为很容易抛开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顾虑,再加上来自网上的“三俗”文化的诱惑和“造假”、“欺诈”、“病毒”、“盗窃”等网络腐朽现象的影响,极易在道德行为上随波逐流,出现发布虚假信息、上传黄色图片、进行人身攻击、欺诈他人财物、制造传播病毒、盗取他人银行账号和密码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第三,互联网分化了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加上网络文化的泛滥,使得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不断地被分化。如受网络上的西方文化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受教育者容易模糊理想信念,急功近利,注重个人利益,价值取向歪曲,对“我”之外的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少青少年群体缺乏网络公德和法纪观念,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出现违法行为而不自觉。 第四,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疏远了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参与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是受教育者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受教育者逐步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的高校学生群体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较早地接触了网络,能够熟练地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扩大了其交流交际范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些学生整天在网上与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网友沟通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寡言少语,不爱与身边的同学交流。这种隔着机器的交流虽然给他们带来了自由的空间、漫天的遐想,但这种缺少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交流形式却阻碍了他们组织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 4 页

第五,互联网有可能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网络所提供的虚拟化、数字化生活、工作、娱乐、休闲方式,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快乐与自由,同时也容易使一些人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生群体尤甚,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养成“网瘾”。表现之一是网上交际成瘾,成天泡在网吧或拿着手机与遍布世界各地的网友聊天,无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有的还会远赴千里之外与网友见面,网恋在学生群体中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表现之二是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让许多学生流连忘返,无法自拔,将本该用于学习的大量精力用在了网络游戏上,有的沉浸于游戏所虚构的世界,陷入非理性的状态,甚至做出带有暴力的行为;表现之三是网络色情隐患,一些学生沉浸于网络中的情色影视、图片,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一旦在生活中失去自控,就会做出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 第六,互联网刺激了学生群体间的攀比心理,容易使其养成浪费的坏习惯。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购已经成为学生群体购物的重要方式,虽然这种购物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也无形中刺激了他们的攀比心理和浪费行为。由于网上购物所采用的付款方式是电子付款,如通过支付宝、余额宝付款或通过银行卡转账等等,这些不以实物货币作为交换的购物方式很容易让他们淡化对金钱的概念。商家还经常采用一些刺激手段诱导他们去购买本不需要的物品,这样一来,那些功能重复的、本就不需要的商品有可能买回来根本没有使用,即便使用也就是使用一两次就闲置了,从而容易养成浪费的坏习惯。

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

第 5 页

7lmkf4fqai6gjog0oh073pit886azp004r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