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医学实验动物学复习概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验动物学

一、实验动物学

1、实验动物学的概念: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学科,关于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合理规范化的科学 2、实验动物学的意义:(1)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条件;(2)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科研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3)转化医学绕不开的节点。

3、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实验动物:以实验动物本身为对象,专门研究其遗传育种、繁殖生产、饲养管理、质量监测、疾病诊治和预防以及支撑条件的建立等等。即如何培育出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2)研究动物实验:以标准化的实验动物为材料,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其身上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其反应、表现及其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确保动物实验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即如何使动物实验合理化、规范化

二、实验动物

4、实验动物的概念指经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遗传及营养、环境因子实行控制,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验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5、实验动物的意义:科学研究“活的分析天平”、人类成功的“替难者”、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制约性要素

6、实验用动物的概念:指用于实验的各种动物,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和野生动物

(1)没有严格的人工控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动物实验很难有可比性和重复性;(2)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性风险 7、《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第二节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趋势

一、重视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动物保护的具体体现 基本原则:保证动物的康乐 动物福利包括5大自由:(1)不受饥渴(2)生活舒适(3)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4)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5)表达天性

二、遵循3R原则

1、替代(replacement):尽可能使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替代动物实验进行实验 2、减少(reduction):不应盲目增大动物样本数或重复实验以获得统计结论,而应提高实验的精确性,应权衡统计学满意程度与伦理学间的关系 3、优化(refinement):应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减轻动物的痛苦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分类与质量控制

按遗传学分类:近交系动物、封闭群动物、杂交群动物

按微生物学分类: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生物、无菌动物

第一节 遗传学分类

一、种、品种、品系

1、种:是生物学分类系统中的最基本单位。为一群形态相似、能互相交配的自然群体,它们在生殖上与其他群体相隔离。在实验动物中,种是指可以相互交配且后代有繁殖能力的同一种类的动物

2、品种:是研究者根据不同需要而对同一“种”的动物进行改良和选择,并具有特种外形和生物学特征,能够稳定遗传的动物群体,一般用于封闭群。

3、品系:在实验动物学中,把基因高度重合的动物称作品系动物,通常指近交系和突变型

二、近交系、封闭群、杂交F1代

1、近交:指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的交配。在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的基因不断的分离、纯合,进而使动物群体的基因纯合,达到稳定。实验动物育种多采用兄妹交配的方式近交培养。

2、近交系动物:至少经过20代以上的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以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

3、封闭群:一个群体既不以近交的形式进行交配,也不引入任何外来血缘,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至少繁殖4代以上,从而保持了群体的一般遗传特征,又具有杂合性,我们称之为封闭群。

4、封闭群的特点:(1)遗传组成保持一定的杂合性;(2)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生产力 5、封闭群的原则:(1)尽量保持封闭群动物的基因异质性及多态性,避免近交系数随繁殖代数增加而上升过快。(2)△F=1/2N,N:群体个数;(3)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规定封闭群没带近交系数增加量不得超过1%。由△F=1/2N得到每代动物数量不能少于25对。

6、杂交F1代动物:由两个近交系杂交生育的第一代动物,其遗传组成均等地来自两个近交系,属于遗传均一并具有表现型相同的动物。(亲本品系、母系、父系)

第二节 微生物学分类

一、实验动物等级分类的微生物学依据

I类:主要的人兽共患病 Ⅱ类:动物烈性传染病

Ⅲ类:动物的弱致病性病原体

Ⅳ类:能引起动物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病原体 Ⅴ类:非病原体,无致病性,环境微生物

二、微生物学分类

(一)普通动物(CV)

定义:不带有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动物 常用的普通级动物:豚鼠、地鼠、兔、犬、猪、猴 饲养条件:普通开放环境

来源:经微生物学检查不带有上述病原体的动物,或SPF动物降级。 (二)清洁动物(CL)

定义:微生物控制级别介于SPF动物和普通动物之间的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常用的清洁级小动物:如大鼠、小鼠、地鼠、豚鼠、兔等 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或IVC系统中 (三)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

定义:指不携带普通动物、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常用的SPF级动物:大鼠、小鼠 饲养条件:必须饲养在屏障系统中 (四)无菌动物(GF)

定义:指用现有的实验手段检测,动物的体表体内检测不到其它生命体(包括一切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实验动物 饲养条件:隔离系统

来源:第一代源于无菌剖腹产术,人工哺乳;以后通过交配繁殖或无菌剖腹产术,保姆鼠代奶、扩群 特点:(课件内容) 1、形态学特点—消化系统 (1)盲肠肥大、易盲肠扭转; (2)盲肠内容物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等较多。 2、生理学特点—免疫功能 (1)血清中IgG、IgM水平低,几乎不存在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 (2)免疫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现象消失或减弱。 3、生理学特点—代谢和营养 (1)无菌动物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吸收率低, 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2)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 4、生理学特点—抗辐射能力和寿命 (1)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 (2)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 (五)悉生动物(GN) 定义:又称已知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带有明确的微生物种类的动物

分类:根据植入无菌动物体内菌落数的不同,分为:单菌动物、双菌动物、三菌动物、多菌动物。

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

来源:人为将已知的微生物投给无菌动物,使其体内带有已知菌。 特点(与无菌动物比较):

(1)可以合成维生素和氨基酸,不会发生维生素缺乏症;

(2)抵抗力、生活力较强,易于饲养管理,部分实验中可代替无菌动物。 (六)无抗原动物

定义:是未经过环境、饮食或人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未被激活的动物。 来源:源于无菌动物。

特点:没有接受任何抗原物质刺激,体内的IgG水平非常低,甚至无法检出 饲养管理:无抗原环境中饲喂无抗原饲料和无抗原水

微生物等级 普通级动物 清洁级动物 SPF动物 无菌动物

饲养设施 开放系统 屏障系统 屏障系统 隔离器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测

一、实验动物感染微生物、寄生虫的危害

1、实验动物的疾病和死亡 2、动物繁殖率下降 3、营养不良 4、干扰实验结果 5、人兽共患病

6、影响生物制品的质量 7、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二、监测意义和方法

(一)监测意义

1、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保证动物质量。 2、保证动物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二)监测方法

1、检测项目——分必须检测项目和必要时检测项目。 必须检测项目: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必要时检测项目:(1)从国外引进实验动物时;(2)怀疑有本病流行时;(3)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2、检测频率

(1)普通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2)清洁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4)无菌动物:每年检测动物一次。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标本和粪便标本。 3、取样要求

(1)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

(2)取样数量:根据动物多少而不同,取样数量见课件。 4.取样方法 (1)随机抽样法:宜在动物群中不同方位随机采取成年动物, 选择至少4个不同的位置采集样品(例如四角和中央)。 (2)哨兵动物法:将经过检测符合质量要求的同种系实验动物(即哨兵动物)放入群内,不时条换位置,饲养一定时间后解剖检查抗体或病原。 (3)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以病原学检测为主 (4)病毒的常规定期检测以血清学为主,而疾病诊断则以病原学检测为主

三、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与隔离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10点) 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1)及时发现、诊断和向上级管理和防疫部门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2)迅速隔离患病动物,污染的环境和器具紧急消毒。实验期间的动物应停止实验或淘汰。 (3)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鼠痘、流行性出血热等应:采取隔离封锁等综合性措施、淘汰、焚烧全部动物、对场地进行彻底消毒、空厩后,方可解除隔离封锁 3.消毒措施

(1)预防性消毒:平时要定期对实验动物房、笼架具、饮水等进行消毒,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2)随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患病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3)终末消毒:在患病动物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4.隔离检疫

(1)通常并不对每批到达的实验动物都进行检疫 必检的动物:非商业来源的或健康状况不清的动物

非必检动物:来自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单位的动物,且出具了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的,经感观检查后即可放行。 ……

第四章 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

1、实验动物环境:人工控制,供实验动物繁殖、生长的特定场所及其相关条件,即围绕实验动物的所有事务总和。

2、实验动物设施:界定实验动物的生存空间、维持其所需要的建筑物和设备 3、实验动物环境监控的意义:(1)保证实验动物健康和质量标准化;(2)为实验动物工作者提供适宜的条件,并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受危害因素的伤害;(3)保障实验研究获得

7lhj34d0ii35m4y31ezc5v45r56fh1008w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