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
一、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
2. 内环境的稳态 内涵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水和无调节机盐的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依赖免调节 机制 疫系统发现并清除 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大小 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④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例: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A
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都有关;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江陵一
++
中生物组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思维点拨】(1)血浆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组织液,组织液成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渗入血浆;组织液成分单向渗入毛细血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浆中。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组成成分有着较大的区别:
?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 血液、血清、血浆的组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清是血液在体外凝固后渗出的淡黄色的液体,相比血浆,少了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但多了K离子。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中蛋白质,在机体出血后与凝血因子共同完成止血的过程。 二、 内环境的物质成分与生理过程
+
+
1. 内环境的物质成分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
(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2. 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胃、肠腔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
(1)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 (2)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
(3)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 3. 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1)细胞内的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
(2)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
(3)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4. 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例: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 A
【思维点拨】(1)“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3)血液包括血浆(液体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和血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血浆才是细胞外液。
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类型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过程为基础,借助于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步形成。通过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了能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区别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关键的一点是弄清引起反射的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是非条件刺激,也叫直接刺激,即这种刺激是一些具体的事物,与反射之间是直接的关系;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条件刺激,也叫信号刺激,这种刺激是某些事物的一些信号,这种刺激与反射之间不是直接关系,而必须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才能引起反射。
刺激类型 中枢 意义 非条件反射 直接刺激 大脑皮层以下 条件反射 信号刺激 大脑皮层 完成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大大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举例 膝跳反射、搔爬反射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反射弧:它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兴奋传导 组织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内外刺激的信息转变成神经兴奋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 对内外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 结构破坏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感受器 感受器 殊结构 ↓ 感觉神经元 传入神经 传入神经 ↓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 功能的神经元群 ↓ 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 ↓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效应器 效应器 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中枢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兴奋:指反射在反射弧中传导的方式,即神经冲动。
各种反射都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即必须经过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才能完成反射,如缩手反射。当手的皮肤受到刺激(如针刺)时,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就将刺激转变成兴奋,这种兴奋沿着传人神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一神经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沿着传出神经传向手臂上的有关肌
肉,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舒张,产生缩手反射。
【例题1】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答案A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信号传导
1.静息电位的形成:静息(未受刺激)状态下,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一般膜上钾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高,很容易顺浓度梯度流向膜外,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多为大分子,不能透出膜外,在膜内形成负电位,膜外形成正电位,直到膜内
++
外电位差的大小能够阻止K继续外流时,离子移动达到平衡,膜内K向膜外扩散至维持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2.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时兴奋产生
++
神经细胞受刺激,膜通透性发生改变,通透性增高,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Na
+
大量内流,膜两侧的静息电位急剧减小,直至形成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阻止Na继续内流。
3.兴奋的传导
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②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传到兴奋部位。③在膜内,兴奋的传导
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已兴奋的神经段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神经段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下图是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电位变化。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1)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性: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由于传导的双向性,因此在受刺激的整个神经元中可测到动作电位。 (4)相对不疲劳性:有人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一100次的频率电刺激神经9一12h,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其传导能力;因此神经纤维与突触相比较,是不容易发生疲劳的。
【例题2】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
三、兴奋在细胞间传递一突触传递 突触的常见类型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