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文本解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唐诗五首》文本解读

1.《野望》 (1)时代背景

王绩由隋朝进入唐代后,在以秘书省正字的身份,在门下省等待诏令,不久辞官还乡(山西河津县)。贞观,担任太乐丞,不久又回到家乡。唐太宗贞观初年,王绩称病辞官,回到家乡,躬耕东皋即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2)问题诠释

“野” 即东皋,交代自己眺望的地方,“望”,眺望,交代自己在东皋干什么。“野望”意思是在野外东皋眺望。

(3)主旨 (4)内容解读 白话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首联:写傍晚时自己伫立东皋纵目远眺及惆怅徘徊的心情。 颔联:写眺望所见景色,满山秋色,落日萧瑟。

颈联:写眺望所见山村生活景象,牧人赶着牛群、猎人带着猎物下山回家。 尾联:写自己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

全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家乡,暮色苍茫中,眺望所见山村秋色及农家生活景象,描写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他惆怅、孤寂的情怀(思考与探究一)。

(5)结构分析

首联 尾联 颈联 野望 颔联 东皋眺望 心情惆怅 眺望所感 满山秋色 落日余晖 眺望所见 牧人猎马 怡然自得 现实孤独 追怀先隐 眺望所感 (6)写作特色

①语言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一洗初唐诗的轻靡华艳。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直接交代薄暮野望的地点,描写自己野望的动作和无所依傍的心理活动,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秋树秋山的景象,秋色浓郁,落日满山,一派安详宁静。

②以动衬静,描写精彩准确。颈联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朝廷动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牧人驱赶牛群而归、猎人满带获物而回山村农家生活景象,热烈活泼,欢快幸福,与上联满山秋色的静景形成鲜明对比。

③借典抒情,情景交融。“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写自己现实无同道,追怀先贤隐士的理想旨趣。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7)精彩语段

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诗人伫立家乡东皋远眺所见景象。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②“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两句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前一句突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境况,暗写自己归隐的原因,后一句突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2.《黄鹤楼》 (1)时代背景

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据陆游《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费祎升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

崔颢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游历湖北武昌,登上黄鹤楼,遥想当年有关此楼的仙人传说,感而作此诗。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问题诠释

以古代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直接命名诗歌题目,清楚明确地交代了写作对象。

(3)主旨 (4)内容解读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在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首联:紧扣题目,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从黄鹤楼的命令由来(即仙人传说)着笔,仙去楼空,令人唏嘘。

颔联: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进一步写出了岁月不再、光阴荏苒、世事苍茫的惆怅。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站在黄鹤楼,纵目远眺,但见汉水之北,春日迟迟,碧树葱茏,历历可辨,鹦鹉洲芳萋萋,春意盎然。

尾联:登上远眺,乡愁油然而生,暮色苍茫,烟波浩淼,家在何方?诗人于

黄鹤楼下江上朦胧晚景中徘徊低吟,乡愁满怀。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思考与探究二)。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描写从楼上眺望到的芳草绿树并在此引起的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乡之情作结,使诗间意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又一气贯通。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沟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全诗借黄鹤楼仙去楼空写出了岁月不再、光阴荏苒、人世苍茫的感慨,描写了登楼远眺所见绚丽春景及傍晚暮色,从中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精神落寞的思想感情。

(5)结构分析

黄鹤楼 尾联 烟波浩淼 故乡何在 眺望所感 落寞思乡 颈联 碧树葱茏 芳草萋萋 颔联 一去不返 白云悠悠 眺望所见 景丽情愁 眺望所感 岁月不再 首联 仙人已去 空余此楼 (6)写作特色

①意中有象、虚实结合,富有意境美。首联一开始就写“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②气象恢宏、色彩缤纷,具有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③使用双声、叠韵等,富有音乐美。诗中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7)精彩语段

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此处“空”字与上句“空余”所写对象不对象,上句“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碧树,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③“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lbvg8l9920fvqu4yw276b8ve00zl600v0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