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鲁迅 摩罗诗力说 全文翻译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 从纯文学的观点说来,一切艺术的本质,都在于使观众和听众能感到振奋和喜悦。文学是艺术的一种,本质也应该是这样。它同个人和国家的存亡,没有什么联系。它完全脱离实际利益,也不是穷究什么哲理。所以,从它的功用上来看,在增进知识方面,不及历史书册;在劝戒人群上,不如格言;在使人发家致富方面,不及工商业;在获取功名上,不如毕业文凭。不过,世间上自从有了文学,人们便因而接近满足了。英国道登(E.Dowdon)曾经说过:“世界上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观看、诵读以后,对于人世似乎没有什么裨益,这种情况是常常有的。但是,我们却喜欢观赏和阅读,就好象在大海中游泳,面前是茫茫一片,我们在波涛间浮游。当我们游泳完了,就会感到身心有了变化。而那大海本身,实际上只是波涌涛飞,没有什么思想感情,也始终没有给予我们什么教训和格言。但是游泳者的元气和体力,却因此而突然增强了。”所以,文学对于人生,它的功用决不在衣食、房屋,以及宗 教、道德等之下。这是因为人生活于天地间,必定又是自觉勤奋劳动,有时也会精神颓唐而迷惘;有时必须努力谋生计,有时也会忘记谋生的事情而去寻欢作乐;有时活动在现实世界,有时神驰于理想的境界。如果只是偏在一个方面努力,这就是不完满了。严寒的冬天永远存在,春天的生气就不会降临;虽然去壳或者,灵魂却死了。这种人虽然活着,但是人生的意义丧失了。文学这种没有用的游泳,那道理就在这种地方吧?约翰·密勒说:“近代文明,没有不以科学为手段,以合理为准绳,以功利为目的。”世界潮流是这样,因此文学的作用更加突出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文学能培育我们理想,培育人们的理想,就是文学的任务和作用。 此外,与文学的功能有联系的,还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因为世界上伟大的文学作品,都能启发人生的奥秘,并能直接揭示人生的实质和规律,这是科学所不能做到的。所谓奥秘,也就是人生的真理。这种真理,是很微妙而深奥的,一般学生都无法说出来。就好像热带地方的人在没有看到冰以前,你同他谈冰,虽然用物理学、生理学加以说明,但是他们仍然不知道水能凝固,冰是寒冷的。只有直接给他们看看冰块,叫他们用手摸一下,你即使不说什么冰的性质和能力,冰这东西,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就可以直接了解,再不会有什么疑惑了。文学也是这样,虽然分析判断方面,不如科学那么严密,但是,人生的真理,却直接蕴藏在言词之中,使听到那声音的人们,心灵便豁然开朗,立刻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犹如热带人在看到冰以后,以前竭力思索和研究而不能明白的道理,如今完全清楚了。从前安诺德(M. Arnold)认为“诗是生活的批判”,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人们如果读荷马(Homeros)以来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就不仅仅接触了诗歌,而且就与人生相联系,从而清清楚楚地看到人生中所存在的优点和缺陷,便会更加努力,以实现那美满的理想。文学的这种功效,就是教育的意义了。既有教育意义,才能有益人生。而且文学的教育又不是一般的教育,它能实际启发自觉、勇猛、力求进步的精神。凡是衰弱、颓败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由于不原听取这种教育而开始的。 但是,也有人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诗歌的,那就又有不同的见解了。他们的要旨在于,认为文学与道德有密切的关系。他们说,诗歌有主要因素,这就是表达观念的真实。这真实是什么呢?他们说,这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同人类的普遍观念经验。所以,掌握人类的经验愈是广泛,诗歌的意义也就愈广泛。所谓道德,不外是人类的普遍观念所形成的。因此,诗歌与道德的联系,就因为都出于自然。诗歌与道德相一致,就是观念的真实,诗歌的生命在这里,不朽的精神也在这里。如果不是这样,就一定与社会的法则背道而驰。由于违背了社会法则,就一定会违反人类的普遍观念;而违反了人类的普遍观念,必定得不到观念

的真实。观念的真实一旦丧失,这种诗歌也就应该消亡了。因此,诗歌的消亡,往往是由于违反了道德的缘故。不过,诗歌也有违反了道德而居然能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他们说,这是暂时的现象罢了。我国所谓“无邪”之说,正好与这种理论符合。如果将来中国文学事业有一天真会复兴起来,我担心主张这种学说,并且竭力摧毁文学新苗的,必将大有人在。而欧洲那些批评家们,也有不少是抱着这种见解来评论文学的。 十九世纪初年,全世界为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所震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希腊等国,都振奋起来了。往日的沉梦,都一下子苏醒过来了,只有英国比较没有什么变动。但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发生冲突,时常产生不平的现象。诗人拜伦,正好生活在这个时代。在他之前,有司各特(W. Scott)等人,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平稳妥帖、详尽切实的,同旧的宗教道德极为融洽。等到拜伦起来,才摆脱陈旧的传统,直接书写他所信仰的东西,而且他的作品都充满了刚强、反抗、破坏和挑战。和平的人们,怎能不害怕呢?于是人们就叫他撒旦,这个称呼是骚塞(R. Southey)开始用的,而大家就随声附和。后来,又有人扩展到称呼雪莱(P. B. Shelley)以下几个人,直到今天还是这样。骚赛也是诗人,由于他的作品能够得到当时人们普遍的同情,于是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他竭力攻击拜伦,拜伦也进行反击,痛骂它是诗商。他的著作有《纳尔逊专》(The Life of Lord Nelson),现在世上还很流行。

《旧约》记载上帝用七天创造了天地,最后用泥团捏成一个男子,取名为亚当。后来上帝担心他一个人太寂寞了,又把亚当的肋骨抽出,造个女人,名叫夏娃;他们两个都住在伊甸园里。接着还增添些鸟兽和花木,开除了四条河流。那伊甸园中有两棵树,一棵叫做“生命”,另一棵叫做“知识”。上帝禁止人类去吃树上的果子,魔鬼就化成一条蛇来引诱夏娃,叫她吃了果子,于是她就获得生命和知识了。上帝大怒,立即把人干出来,而且诅咒这条蛇。从此,蛇只能在地上爬行而吃泥土。人则既要劳苦谋生,又要老死,子孙后代一直在遭受这种惩罚。英国诗人弥而顿(J. Milton)曾采取这个故事,写成《失乐园》(Paradise Lost),描述上帝与撒旦的战斗,以象征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撒旦的形状是非常狰狞可怕的。自从这诗问世以后,人民就更加憎恶撒旦了。可是,从信仰不同的我们中国人看来,亚当住在伊甸园中,同笼子里的鸟雀,实在没有什么差别。他无知无识,只知道信奉上帝,如果没有魔鬼的诱惑,人类将不会产生出来。这样说来,世界人类无不有着魔鬼的血统。对人类社会有好处的,撒旦是第一个了。但是,作为基督教徒,身上背着魔鬼这个恶名,正如中国所谓“离经叛道”一样,人们就会一起鄙弃他,使他在这社会上站不住脚。不是顽强,善于斗争,胸襟开朗,而长于思考的人们,那是经受不住的。亚当和夏娃离开乐园后,生了两个儿子,打得叫亚伯,小的叫该隐。亚伯放羊,该隐种地;他们俩都曾拿出自己所有的东西献给上帝。上帝是喜欢吃荤腥的东西,而厌恶果子的,就拒绝了该隐所献东西。由此,该隐逐渐同亚伯争吵,终于把亚伯杀死了。上帝便诅咒该隐,是他的地里长不出东西来,他只好流亡到异乡去了。拜伦采用这个故事,写了一部诗剧,对上帝大加指责。于是那些基督教徒都被激怒了,说这是亵渎神圣,败坏风俗,宣扬灵魂有尽的诗篇,对拜伦竭力进行攻击。直到现在,有些评论家还拿这个理由责难拜伦。当时只有摩尔(Th. Moore)与雪莱两个人,极力称赞拜伦的诗篇的壮美伟大。德国大诗人歌德也认为这是千古绝唱;在英国文学中,这是最杰出的作品。后来他劝艾克曼(J. P. Eckermann)学习英国语言,就是希望它直接读这部作品。 《旧约》上还记载该隐流亡以后,亚当又生了一个儿子。经过无数年代,人类更加繁殖了。于是,人们心中所想的,经常涉及坏事情,上帝又因此后悔了,便向毁灭人类。有一个人叫挪亚,只有他信奉上帝最虔诚。上帝便吩咐他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把他的家属,以及动物植物,分门别类,各选出一种,搬到方舟上去住。随后,下大雨四十昼夜,洪水泛滥,

一切生物完全消灭了,只有挪亚的家族保存下来,洪水退后,他们回到陆地上居住,又生了许多子孙,直到今天,绵绵不绝。我们叙述这故事,讲到这里,一定会觉得上帝也后悔,这件事未免太离奇了吧。而人们憎恶的撒旦,这个道理是毫不奇怪的。因为既然是挪亚的后代子孙,必定要竭力斥责那些反抗者,战战兢兢地敬奉上帝,继承祖宗的事业;希望洪水再次泛滥的时候,还能得到上帝的密令,而在方舟上保存自己呵。不过,我曾经听到生物学家说过,有“返祖遗传”这种现象,这就是在生物界中常常有奇异的品种出现,同它的老祖宗很相似。有如人们所养的马,往往出生野马来,好像斑马(Zebra)一样。这时那未被驯服以前的形状,现在又重现了出来的。撒旦诗人的诞生,大概也是这样吧,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只是群马对着一批不服驾驭的野马感到愤怒,以起来用蹄踢它,这本是可悲可叹的啊!

四 拜伦名叫乔治·戈登(George Gordon),出身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海盗勃朗(Burun)族。这个家族后来移居诺曼底,追随威廉忘到了英国,直到查理二世时,才开始改用现在这个姓氏。拜伦与一七八八年一月二十二日诞生在伦敦,十二岁便写诗了。成年后,入剑桥大学读书,没有读完,不久就决定离开英国,作广泛的游历。他先到葡萄牙,后又东到希腊、土耳其和小亚细亚,饱览了这些地方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异的民族风俗,写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两卷,内容瑰奇变幻,仿佛波光云影一般,令人惊叹叫绝。以后,他又写了《异教徒》(The Giaour)和《阿拜多斯的新娘》(The Bridge of Abydos)两篇叙事诗,都取材于土耳其。前一篇描述一个异教徒(这是对回教而说的)同哈桑的妻子通奸,哈桑把他的妻子扔到水里溺死,异教徒也逃走了。但是后来他终于回来,杀死哈桑,进寺院忏悔。绝望悲痛的情调洋溢在笔墨之间,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后一篇描写女子楚来加爱上西里姆,而她的父亲却将要把她嫁给别人。她和西里姆一起逃走,不久被抓了回来;西里姆搏斗而死,她也自杀了。诗中充满着反抗的声音。到了一八一四年一月,拜伦创作了长诗《海盗》(The Corsair),是中的英雄名叫康拉德。他在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并且蔑视一切道德,只依靠他那坚强的意志,当了海盗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在海上建立了一个大国。他只凭着孤独的船与利剑,随心所至,所向无敌。他家里除了爱妻外,没有其他的东西。康拉德从前虽然信封过上帝,但是他老早把上帝抛弃,上帝也已经抛弃康拉德了。因此,一把剑的威力,就是他的权势。什么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他都加以轻蔑。只要掌握了权力,他就可以靠它来实现他的意志,别人怎么想,上帝有什么命意,他都不考虑。如果问他命运是怎么一回事,他就回答:“命运就在剑鞘里。一旦拔剑出鞘,光芒外射,连彗星也会失去光彩,如此而已。”不过,康拉德这个人,并不是天生大恶人,他内心具有高尚而纯洁的思想,并且曾经打算尽他的力量,为人间谋福利。只是后来他看到小人得势,混淆黑白,颠倒是非;而且芸芸众生之中,大都具有猜忌、中伤别人的品性,于是他对人世就逐渐变为厌恶,终于用他自己受某些人的损害而产生的怨恨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了。他驾着轻舟,挥着利剑,不论是对人还是对神,他都进行反抗挑战。原来只有报复这件事一股脑儿贯注在他全部精神之中了。有一次,他攻打塞特城失败了,被囚禁起来。塞特的一个妃子,爱他的英勇,帮助他越狱,然后跟他一起坐船逃走。他在海上遇到了部下,就大喊道:“那是我的船哪,那是我血红色的旗帜呵!我的命运还未在海上结束呵!”但是,当他回到他的老家时,银灯暗淡,爱妻已经死了。不久,康拉德自己也失踪了。他的党羽在海上到处找他,毫无踪迹。只有她那无边的罪恶,仗义的名声,永远留在世界上罢了。拜伦的祖父约翰,曾经想到自己的祖先是海盗之王,便参加海军,以后当了统帅。拜伦写这首诗的起因似乎也一样。有人甚至就称拜伦为海盗,他听到后,私下很高兴。可见诗中康拉德的为人,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这大概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

三个月以后,拜伦又写了《莱拉》(Lara)一诗,描写莱拉曾经跟海盗一样地杀人。后来策划起义,战败受伤,被一支飞过来的箭穿过胸膛而死。诗中叙述这位富于自尊心的好汉,竭力反抗不可逃避的命运,情景非常惨烈,简直无与伦比。此外,拜伦还有其它的创作,不过都不是什么杰作。他的诗歌风格大都学习司各特,司各特从此专心从事小说创作,不再写诗了,是为了避开拜伦的缘故。不久,拜伦同他的妻子离婚,社会上虽然不知道离婚的原因,却纷纷责难他。每次拜伦出席议会时,嘲笑和谩骂他的声音便到处传来,甚至不许他到剧场去。他的朋友摩尔为拜伦写了一本传记,评论这件事说:“社会上对待拜伦,就像他的母亲对待他一样;一会儿爱,一会儿恨,没有一定的判断。”其实,迫害天才,乃是人间常事,到处一样,难道只是英国如此吗?我们中国从汉朝、晋朝以来,凡是享有盛名的文人,大都受到诽谤。刘勰曾经为他们辩护说:“上天赋于人的五种才能,长短不同,而各有所用;如果不是什么圣贤,很难求全责备。但是,将相由于地位而显赫,而文人则因职位卑下而常常遇到讥讽。这就是江河为什么汹涌奔腾,而那些细小的流泉只能曲曲折折地流着的缘故啊。”东方的恶习,在这寥寥数语中已经说尽了。但是,拜伦的灾祸,起因却不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相反地,倒是由于他的名气太大了。社会上是那么顽固愚蠢,仇人在他的身边窥伺,以抓住时机,便立刻进行攻击,而那些群众不了解情况,竟也随便符合。至于那些对高官显宦歌功颂德,而对穷迫的文人压制打击的人,那就更加卑劣了。而拜伦却从此就不能在英国住下去了。她自己说过:“如果诗人对我的批评是正确的,我在英国已毫无价值;如果那些批评是错误的,那么,英国对于我也是毫无价值了,我还是走吧?不过,事情还没有完,我即使到外国去,他们还要追踪我来的。”不久,他终于离开了英国,一八一六年十月到了意大利。从此以后,拜伦的创作就更加雄伟了。 拜伦在国外所写的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续集,长诗《唐璜》(Don Juan),以及三个诗剧最为雄伟,都是宣扬撒旦而反抗上帝的,说了别人所不能说的话。第一个诗剧是《曼弗雷特》(Manfred),描述曼弗雷特因为失恋绝望,陷入了深沉的痛哭之中,想忘记悲痛而不可能。魔鬼看到这种情况,问他有什么要求。曼弗雷特说:“只希望能忘记一切”。魔鬼告诉他,死了才能忘记。他就回答:“死,果真能使人忘记吗?”他心中又很怀疑,就不相信这种话了。后来有个魔鬼要曼弗雷特屈服,但是曼弗雷特忽然用意志控制了痛苦,毅然斥责魔鬼说:“你们绝对不能引诱我,使我灭亡!……我呀,我是一个自我毁灭的人。滚开吧,魔鬼们!死神的手掌确实已经抓住我了,但是这决不是你们的手掌!”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自己做好事做坏事,褒贬赏罚也完全在自己,天神魔鬼都不可能欺压他,何况其他的东西?曼弗雷特的意志是如此坚强,拜伦也是这样。所以,有的评论家就把这个诗剧同歌德的诗剧《浮士德》(Faust)相提并论了。 第二个诗剧是《该隐》(Cain),它所根据的典故已经在上面讲过了。其中有一个魔鬼叫路西弗,带领该隐遨游太空,跟他谈论善恶生死的道理,该隐觉悟了,于是拜这个恶魔为师。这部作品出版后,受到教徒们猛烈的攻击,于是拜伦有些了《天和地》(Heaven and Earth)作为答复。这诗中的英雄是杰非特,他博爱而厌世,也抨击宗教,揭露宗教中不合理的地方。撒旦是怎样产生的呢?根据基督教徒说来,撒旦原始天使长,只是他忽然有了一个大希望,生了反叛上帝的心,他被打败而坠落到地狱中去,于是便称为魔鬼了。这样看来,魔鬼也是上帝亲手造的了。后来,魔鬼偷偷溜进乐园,由于他的一句话,那个极美好而安乐的伊甸园就立即被毁灭了。假如不是他有那强大的力量,怎能如此呢?伊甸园,原是上帝所保护的地方,而魔鬼竟能摧毁它,这怎能说上帝是全能的呢?而且山地自己造出那个邪恶的东西,又因此惩罚他,甚至牵连到全人类,那么上帝的仁慈又在哪里呢?所以该隐说:“上帝,是一切不幸的根源。上帝自己也是不幸的,亲手制造被毁灭的不幸者,这还有什么幸福可说呢?

而我的父亲却说,上帝是全能的。我问他:‘既然上帝是善良的,怎么又做恶事呢?’他回答说:‘做恶事,就是行善之道呵!’”上帝的行善,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先使人受冻挨饿,然后再给人衣服、食物;现使人得了瘟疫,然后才给他们救济。上帝亲手造罪人,又说:“我饶恕你了。”而人们却说:“神恩浩荡啊!神恩浩荡啊!”人们奔波忙碌,还造起礼拜堂来呢。但是,路西弗不是这样。他说:“我对天堂发誓,胜过我的强者是确实有的,但绝没有驾临与我之上的统治者。上帝战胜了我,就说我恶;如果我战胜了,恶救灾上帝了,善和恶的位置就颠倒过来了。”这种善恶论,同尼采所说的正相反。尼采认为,由于强者胜过弱者的缘故,弱者就把他所做的事叫作恶。所以,恶实在是强者的代名词。而这里,却是把恶作为弱者的一种冤枉的称呼。所以,尼采主张自强,且歌颂强者。这里魔鬼也要自强,却竭力反抗强者。他们的所谓好恶很不相同,不过都想自强,这点是一致的罢了。人们说上帝是强者,因此也是最善者。但是,善者却不喜欢美果,特别爱吃腥膻的东西。该隐所贡献的,纯洁无比,上帝却刮起旋风,把它们吹落。人类的祖先,是上帝创造的,一旦违反了他的心意,就发洪水,连同无辜的鸟兽、花木等都被毁灭了。人们却说:“这是为了消灭罪恶,神恩浩荡啊!”而杰非特则说:“你们这些得救了的小子们呵!你们以为自己从狂暴的波涛中逃生了,就得到上帝的恩赐马?你们苟且偷生,追求饮食男女,眼看世界灭亡,而不感到怜悯可叹;你们有没有勇气,敢于抵抗狂涛巨浪,跟你们的同胞共命运。你们只随着父亲逃避到方舟上面,而在世界的坟墓上建立城市,难道一点惭愧都没有吗?”但是,人们居然毫不惭愧。他们正趴在地上,大唱颂歌,有无休止。正因为这个缘故,上帝也就强大了。如果大街都走开,不理睬他,那么,他还能有什么威力呢?人们既然把威力给了上帝,又借上帝的力量来压制撒旦,而这种人,就是上帝过去所毁灭的同类。从撒旦的观点看来,它们如此顽固愚蠢而恶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假如要去启发他们,可是话还没有说出来,大家都赶快抛开了;内容究竟怎么样,他们是不去考虑的。如果随他们去吧,这不合撒旦的心意,所以撒旦又在世界上使用他的权利了。上帝,是一种权力;撒旦,也是一种权力。只是撒旦的力量,是从上帝那里产生出来的,如果上帝的力量消灭了,撒旦也不会取而代之。撒旦对上用力反抗上帝,对下用力压制人群,行为矛盾,实在没有比这更大了。但是,他之所以要压制人群,这是为了反抗的缘故。如果大家一起反抗,还压制他们做什么呢?拜伦也是这样。他自己一定要站在人群的前面,面对与那些落后于大众的人们,他感到很愤怒。如果他自己不站在别人前面,就不能使别人不落后于大众。但是让别人跟在后头,而自己却站在别人之前,这又是撒旦认为奇耻大辱的事情。所以,拜伦既宣扬威力,歌颂强者,又说:“我爱亚美利加,那自由的乡土,上帝的绿洲,不受压迫的地方啊!”这样看来,拜伦既喜欢拿破仑的毁灭世界,也敬爱华盛顿的为自由而斗争;既向往于海盗的横行,也独自去援助希腊的独立运动。压制与反抗,一个人都兼而有之了。然而,自由就在这里,人道也就在这里。 五 凡是非常自尊的人,常常感到不平;他愤世嫉俗,发出响亮的吼声,同对手想争高下。因为这种人既然特别自尊,当然不会退让,也不会有调和余地;意志所向,非达到目的不可。由于这样,他逐渐同社会发生冲突,对于人世逐渐感到有所厌倦。拜伦就是这种人中的一个。他说:“贫瘠不毛的地方,我们能收获到什么东西呢?……世界上一切事物,没有不用最荒谬的习俗作为衡量的标准。所谓舆论,的确具有很大的势力,而舆论正是用黑暗来蒙蔽全世界。”她所说的话,与近代挪威文学家易卜生(H. Ibsen)的看法是一致的。易卜生生于近代,对世俗的昏黑迷惑。感到很愤慨,他悲痛真理的光辉已经隐没。他通过《人民公敌》一剧,表达自己的见解,把斯托克曼医生坚持真理,反抗庸俗愚昧,终于得到了“社会之敌”的称号。他自己既被房东赶出来,他的女儿又为学校所排斥。但是,他始终奋斗到底,毫不动摇。在剧本的最后,他说:“我又望见真理了,地球上最坚强的人,就是最孤独的人呵。”这就是

鲁迅 摩罗诗力说 全文翻译

三从纯文学的观点说来,一切艺术的本质,都在于使观众和听众能感到振奋和喜悦。文学是艺术的一种,本质也应该是这样。它同个人和国家的存亡,没有什么联系。它完全脱离实际利益,也不是穷究什么哲理。所以,从它的功用上来看,在增进知识方面,不及历史书册;在劝戒人群上,不如格言;在使人发家致富方面,不及工商业;在获取功名上,不如毕业文凭。不过,世间上自从有了文学,人们便因而接近满足了。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lbel3vpcz1ujtp7zqyg25ui718xn3018x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