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学中的两种含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学中的两种含义①

杨小刚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希望概念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两种含义,即作为道德行为的动机和作为对终极目的的想象,它们分别在早期的道德哲学和晚期的宗教哲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早期的道德动机理论失败后,希望所获得的第二种含义显示出更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希望这一人的自然属性,宗教哲学才成为康德哲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7)005 【总页数】8

【关键词】康德;希望;道德;宗教

①康德著作引文页码除《纯粹理性批判》之外均依据普鲁士科学院版康德著作全集,《纯粹理性批判》页码依据第二版即B版。中文翻译参照:《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偶尔略有改动,不一一说明。康德著作按照通行德文方式缩写,《纯粹理性批判》为KrV,《实践理性批判》为KpV,《判断力批判》为KU,《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为GMS,《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为Religion,《反思》手稿为Reflexionen。

基金项目:广州市2015年软科学研究组织项目“西学东渐与广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编号:2016-11300-42050001)。

虽然“我可以希望什么?”作为批判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被提出,但与其他两个问题相比康德并无一部专门的著作对其做出回答。② 学者们试图找出一部相应的著作作为对“我可以希望什么?”的回应,从而可对康德批判哲学的完成加以定位。就此存在《判断力批判》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两个备选项。例如史蒂芬·帕姆奎斯特认为,《判断力批判》给出一个不能让人满意的答案,而三年后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使康德的批判工作最终完成。参见Stephen Palmquist,“Does Kant Reduce Religion to Morality?”,Kant-Studien,1992,83(2),pp.129 148,here p.135。希望概念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含义因此是一个有趣的问题。③ 对此主题的一个系统性研究参见 Michael Conradt,Der Schlüssel zur Metaphysik:Zum Begriff rationaler Hoffnung in Kants kritischer Moral-und Religionsphilosophie,Tübingen:Univ.Diss.,1999。不过迈克尔·康哈德(Michael Conradt)并未考察希望概念的含义转变的内在逻辑,这是本文关心所在。我们会发现,希望概念的关键含义在康德著作中经历了一个转变,前后两种含义分别体现在他早期对道德及晚期对宗教的理解中。以提出希望问题的《纯粹理性的法规》(以下简称《法规》)为界,之前与之后著作中的两种不同含义及功能是本文讨论的主题。我们将首先对《法规》的相关文本加以解释,不过康德在此章中的论述十分扼要。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写于18世纪60至70年代的《反思》(Reflexionen)手稿中存在不少有助于理解《法规》中的希望概念的笔记,我们会结合这些笔记加以分析。之后的希望概念,如香港浸会大学学者史蒂芬·帕姆奎斯特(Stephen Palmquist)所认为,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扩展和深化了自身的含义。但其新含义并非在宗

教哲学著作中才第一次呈现,而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就初露端倪,在那里,希望所具有的旧的功能已被扬弃,新的功能尚未完全确立。所以我们继而会对第二批判尤其是《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以下简称《辩证论》)中的相关段落略加阐释。按照帕姆奎斯特的观点,第三批判对希望问题给出一个不充分的解答④ Palmquist,第135页。,但稍加检视会发现,康德在这部著作中使用“希望”一词时,多是反讽的用法,指的是通过纯粹理性对经验知识加以扩充的希望① 参见KU,全集卷V,第188、400、409页以下。唯一一处间接涉及希望问题的地方是:“在对来生的希望方面,如果我们不是求教于我们按照道德律的规范必须自己去实现的终极目的,作为有关我们的使命的理性判断的指导线索(因而这种判断只是在实践的关系中被看作是必要的或值得采取的),而是求教于我们的理论认识能力,那么出于这种意图的心理学就正如上述的神学一样,除了关于我们的能思的存在者的这样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就再提供不出丝毫更多的东西了。”(全集卷V,第406页),这正是第一批判针对的对象,故而他的观点能否成立值得怀疑。尤其在第三批判的《上帝存有的道德证明》一节中希望问题丝毫不见诸康德笔端,相反,无论是在第一批判的《法规》还是在第二批判的《辩证论》中这一问题都与上帝存有的证明密切相关。尽管意味着希望之实现的至善作为终极目的是第三批判中《道德神学》一节的核心主题,康德在此尚未思考希望与终极目的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直到宗教哲学著作的第一版前言中才得以明确。所以第三批判对于我们理解希望概念的含义无关紧要,本文不作考虑。最后着重要考察的是《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对希望问题的最终论述,但我们也无法对整本著作中的“希望”一词做系统解释,而仅仅是聚焦于第一版前言,对希望概念的第二种含义和功能给予一个基

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学中的两种含义

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学中的两种含义①杨小刚【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希望概念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两种含义,即作为道德行为的动机和作为对终极目的的想象,它们分别在早期的道德哲学和晚期的宗教哲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早期的道德动机理论失败后,希望所获得的第二种含义显示出更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希望这一人的自然属性,宗教哲学才成为康德哲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lbbj6u9d63bj0w6iip07zlrl1bk8m0130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