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优案文档:第10课 短文三篇 2 Word版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时优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搀扶年迈的老人,你选择了敬老;安慰摔倒的儿童,你选择了爱幼。这两者 ,你又选择了漠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进修后,穿越了重重艰难险阻,放弃了 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刑场上毅然放弃生存的机会,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了追寻世间真谛而抛弃了 的生活。这些人的选择虽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屑一顾 衣食无忧 舍生取义 雍容华贵 B.不屑一顾 养尊处优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C.置之不理 衣食无忧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D.置之不理 养尊处优 舍生取义 雍容华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结合后句的“漠视”可知,此处应是“不理不睬”,而非“极端轻视”,故应选“置之不理”。②衣食无忧:衣服食物应有尽有,不用担心。养尊处优: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句中不含贬义,故应选“衣食无忧”。③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多指为了革命、正义而勇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句中强调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故应选“视死如归”。④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文雅从容,庄重大方;也形容服饰华丽锦绣。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此处偏重指生活,不强调仪态与服饰,故应选“锦衣玉食”。故选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的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不去领美国的救济粮

- 1 -

B.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C.朱自清,现代著名文学家,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D.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拖着久病的身体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结合前后句子可知,先说人物,再说事件。“宁可……也不……”表达一种取舍关系,“宁可”后面是“取”的内容,“也不”后面是“舍”的内容。“取”的是“困苦生活”,“舍”的是“救济粮”,由此可确定答案。故选B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B.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C.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认为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D.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共两处错误:第一,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虽然”应置于句首;第二,后句否定不当,应把“这不是”改为“这是”。故选D项。

1.[高考源点:归纳内容要点]《热爱生命》中“哲人”“我”“糊涂人”对生命分别是怎样认识的?

我的答案: 答案 “哲人”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我”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糊涂人”觉得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希望全部寄托于来世而白白虚度此生。

2.[高考源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如何理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

- 2 -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

我的答案: 答案 作为肉体的存在,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犹如一根苇草。但因为有了思想,人可以认识宇宙,了解自身的命运,努力提升自己,从而具有了道德的规范,因此人具有了尊严这一特质。它使人的生命比其他任何事物都要高贵,所以说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有思想,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3.[高考源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信条》中作者列出的十六条信条有什么意义?

我的答案: 答案 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一般人也难以把握。作者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列出十六条信条,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

4.[高考源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三篇短文都谈到了对生命和生活的认识,请将这三篇短文联系起来思考,你有哪些见解?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信念的一种高级动物,是受到自然厚赐的优越无比的一种生命形式,我们应该用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用信念照亮人生的道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生活得丰盈充实,有意义、有价值,如此,即使是“死亡”,我们也会泰然处之。

观点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总共才几十年,但人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留下的财富也是无限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但是精神的财富却远远高于物质财富。古人创造物质财富和创造精神财富的比比皆是,但我一时间说不出几个富翁,却对精神的领袖脱口而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无限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观点三:生命、生存、生活,永远也无法将它们分割,谁也无法只取其一,而抛弃其他两者,它们相互渗透,彼此相连。我们要热爱生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很好地生存下去,做一个精神健康的人,用心灵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赞美生活。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天性 [英]培根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甚至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也很难完全加以约束,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某种天性,那么你开始时致力的目标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目标太大会由于受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泄气。在努力中不妨做些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以后,就要从严从难克制自己,这一步好比练功的人缚着重物走路一样。其实苦练比实用还难,但其效果因而更好。如果某种天性太顽强,太难克服,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一、要长时间地严格约束自己。比如有人每当生气时,就在心中暗诵26个字母以制怒。

二、一点一滴地逐渐做起。比如有人在戒酒时,就采用每天比前一天少喝一点的办法,最后戒绝。

当然,如果一个人有毅力和决心,能断然强制自己彻底根除不良习性,那是最令人钦佩的——“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此外古人还认为,矫枉不妨过正,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这也是不错的。只是要注意,那另一极端不要是又一种不良习惯才好。

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过于紧张,以便有机会时时回顾一下努力中的成绩和失误。人不能太相信一种天性的克服。因为天性是狡猾的,它可以在你警惕时潜伏下来,当你放松时又溜回来。就像伊索寓言中那个猫一样,虽然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前,但当一只老鼠出现的时候,她就情不自禁地扑上去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或者应该有自知之明地避免这种现原形的机会,

- 4 -

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

人要慎独。在只面对自我的时候,人的真性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那时人最不必掩饰。在激动的情况下,也易于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了自制。另外在脱离了所习惯的环境,而处于一种不适应的新境遇中时,人的真性也可能显露。

有的人天性与他的职业要求相适合,这当然是很幸福的事。但是,那些能强使自己做与其天性不相合的事业的人,则更需要毅力。因为在这时,“我的灵魂与我的存在相分离。”因此如在治学方面,对于最难的书,可以订一个时间表,以强制自己按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去读。当然,对于所爱好的学科,就不必如此,因为思想会自然带着你向前跑去的。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培根认为,人的天性虽然很少能完全根绝,但也可以改变,那就是靠长期养成的习惯来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B.在改变自己天性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合适的目标,这样在努力改变天性的过程中能鼓励自己,并在改变天性取得成效后,能从严从难要求自己。

C.人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多寻找考验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高度警惕,不至于又暴露了自己的坏习惯。

D.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以生活化的具体事例为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进而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答案 C

解析 “应该多寻找考验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高度警惕,不至于又暴露了自己的坏习惯”错误,原文倒数第三段最后一句是说“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其目的是看某种天性是否真的已克服。

2.文章开头说人的天性是“隐而不露的”,倒数第二段又说人的真性是“最容易显露的”。作者前后的看法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不矛盾。②作者的这两种看法是在不同前提下下的结论。前者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人的天性隐而不露;后者是说人在面对自我时,人的天性最容易显露。③一般情况下隐而不露,在面对自我时最容易显露,这些正是人的天性“狡

- 5 -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优案文档:第10课 短文三篇 2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优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搀扶年迈的老人,你选择了敬老;安慰摔倒的儿童,你选择了爱幼。这两者,你又选择了漠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进修后,穿越了重重艰难险阻,放弃了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刑场上毅然放弃生存的机会,;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了追寻世间真谛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l5yu86bx21xkfw968ko77t6k14pg601b4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