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第一章
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 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域差异性、位置固定性、时间变化
性、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5. 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
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6. 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为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7. 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
8. 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9. 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0. 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1. 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2.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3.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4.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
会经济分析方法。
15. 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补充:1.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
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1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以及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很显然,目前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暂不能归为土地资源的内容。 4.土地具有自然和经济的两重属性。
5.土地生产力的概念: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16. 6.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
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增加为论述题,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第二章
1.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风。 2. 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
础。
3. 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 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 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 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 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 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平原、丘岭、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11. 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
12. 我国著名的冲积平原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滨海平原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现代三角洲等。
2
13. 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14.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概念) 15. 一般而言,农作物最佳的耕层厚度为>20~25cm。
对多数多年生作物而言,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为>100cm,临界厚度一般为>50cm。 16. 通常认为壤土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 17.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弱酸性至弱碱性。
18. 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评价。 19.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演化性。 20. 植被是一定区域植物区落的总称,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21.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22. 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补充:1.评价某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来表示。
2.光照长度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3.与土地利用机器生产潜力关系较为密切的热量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等。 4.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5.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6.海拔高度对土地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7.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最重要指标。
8.地面坡度对土地特征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9.我国著名的湖积平原由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白洋淀、微山湖等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10.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 11.地表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12.土壤母质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
3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