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生理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生理复习资料6——9章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唾液中没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却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所以能杀灭细菌和病菌,可以冲淡、中和、清除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

唾液的作用:清洁保护口腔和杀菌;湿润、溶解食物;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2、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唾液腺分泌量多、垂体成分少的唾液。 3、胃酸的生理作用:

(1)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2)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促进钙离子和2价铁离子的吸收; (3)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4)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肠液、胆汁的分泌。

刺激胃酸分泌的因素:胃泌素、组胺、乙酰胆碱、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脂肪、高张溶液。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胃泌素、胃内食物的量、胃内食物的性质、胃内容物的PH值。 4、胃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内因子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可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蛋白酶原;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幽门腺分泌粘液。 5、酒精、咖啡因、糖皮质激素、低血糖均可刺激胃酸分泌。 胃泌素对胃的作用:

(1) 刺激壁细胞分泌大量粘液;

(2) 对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有轻度刺激作用; (3) 促进胃的运动、胃粘膜的生长。

6、胰液:PH值约为8、碳酸氢钠含量高、每天分泌量超过1000ml、含有羧基肽酶、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而以体液调节为主。

胰液中含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碳酸氢盐。

促进胰液分泌的因素:迷走神经兴奋、血管活性肠肽、胰泌素、胆囊收缩素、胃泌素。 7、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的顺序排列为: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 8、胰液分泌的调节:

(1)食物是兴奋胰腺分泌的自然因素; (2)在非消化期,胰液基本上不分泌;

(3)胰腺分泌受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双重控制,而以体液调节为主;

(4)体液因素主要是促胰液素与胆囊收缩;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液分泌。

9、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的含量丰富。 10、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兴奋性低、具有伸展性和紧张性、有自律性运动、对化学和温度及机械牵张刺激敏感。

11、消化道的生理功能有:消化、吸收、内分泌、排泄功能。

12、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有:调节消化腺的分泌、运动,营养作用(如刺激胃泌酸部位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有很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13、胃黏膜屏障可以防止胃腔内氢离子扩散入粘膜上皮细胞内,防止钠离子从粘膜上皮细胞内向胃腔扩散。

14、胆汁中含有:胆色素、胆汁酸、胆固醇、胆盐、卵凝脂粘蛋白。(注:无消化酶) 促进胆汁分泌的因素:迷走神经兴奋、胆囊收缩素、胰泌素、胃泌素、胆盐。 15、使胃肠道运动增加的因素:迷走神经兴奋、胃泌素、乙酰胆碱、阿托品。

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16、消化的方式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消化道平滑肌生物电活动,可分为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动作电位三种。 支配胃肠道的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胃肠运动增强和分泌增加。 支配胃肠道的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胃肠道分泌的增加。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多、酸度高、蛋白酶含量高。 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酸高、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少。 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环境中才有作用,最适pH为2.0。 小肠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蠕动、分节运动。

17、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入血或入淋巴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远端推进。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对于混合事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 ~6小时。

18、唾液有哪些成分,其作用是什么?

答:唾液中的无机物主要是电解质,如Na+、K+、Ca+等,有机物有淀粉酶、溶菌酶等。 其生理作用:(1)消化作用:可是润食物便于吞咽,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 (2)清洁和保护口腔作用,溶菌酶可杀菌。 19、小肠作为吸收的主要部位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具有下述有利条件:

(1) 有巨大的吸收面积,人的小肠长约4m,吸收面积可达200m2; (2)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3)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很长,为3~8小时。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体温调节机制。

1.食物的热价:1g食物在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2.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3.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4.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 精神活动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环境温度 5.食物的特殊力作用:

6.基础代谢: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7.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8.体温(Body temperature):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9.体温的生理变动 : 1.昼夜节律变化: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 清晨低,午后高。2.性别差异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动,排卵日最低(约低于正常1℃)。3.年龄差异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4.其他

?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 产热增加;

?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 ? 都会影响体温;

?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 10.体温调节机制 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set point):使体温维持一个稳定水平的温度值。该值由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工作特性所决定,通常为37℃。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向俐卉)

目的要求

掌握:肾血流量的调节;尿生成(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尿生成的调节;清除率的概念。

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利用清除率的概念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以及推测肾小管的功能;排尿反射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①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形成超滤液

②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重吸收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尿液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单位①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

②肾小管(近端小管【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细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远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 集合管:与远曲小管相连,收集尿液。 两种肾单位的特点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分布 外皮质,中皮质 内皮质 大小 小 大 髓袢 短小 长大 功能 滤过 尿浓缩 球旁器的作用:

? 球旁细胞 分泌肾素

? 致密斑 感受小管中NaCl含量变化,调节肾素分泌 ? 肾小球外系膜细胞 在管—球反馈的信号转导中起关键作用

肾脏血管分布的特点:有两套相互串联的毛细血管网,两者之间由出球小动脉相连。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肾血液循环的特征 1. 血流量大

2. 血液分布不均匀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A血压在80~180 mmHg 间变动,肾血流量不随血压的变化而发生大幅度变化。 肌源学说:入球小A壁上平滑肌紧张性变化是肾血流量自身调节的基础。 灌注压↑→血管紧张性↑→口径↓阻力↑→血流量稳定 灌注压↓,则相反

用罂粟碱,水合氯醛或氯化钠等抑制血管平滑肌活动后,自身调节减弱或消失,表明自身调节与血管平滑肌的功能有关。 管-球反馈: 远曲小管小管液流量变化通过致密斑反馈至肾小球,改变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肾血流量之比,约19%(肾血浆流量的1/5)。 肾小球滤过率的大小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系数 一、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上任何一点的滤过动力可用有效滤过压来表示。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肾小球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促进肾小球血浆滤过的直接动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正常情况下,当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由于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保持稳定,故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 (二)肾小囊内压

当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任何原因引起输尿管阻塞时,小管液或终尿不能排出,可引起逆行性压力升高 (三)血浆胶体渗透压

大量静注生理盐水→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滤过率↑→尿量↑ (四)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胶体渗透压上升速率↓→滤过平衡点远移→参与滤过的Cap.段加长→有效滤过面积↑→滤过率↑ (五)滤过系数

? 面积减小(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率降低。 ? 通透性增加(滤过膜上孔裂增大或负电荷减少),滤过率增加。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原尿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分泌) 终尿

(一)几种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 1. 钠的重吸收

主要在近端小管(60~70%) 机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在近端小管

? Na+—G.S、AA、HCO3-(X)同向转运体—入细胞 ? H+ -Na+交换体 Na+与 H+逆向 转运 髓袢升支粗段: Na+ :2 Clˉ :K+同向转运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

? 管腔膜特性性的钠离子通道 ? 被动扩散 2. 氯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后段、远曲小管、集合管

? 腔内 Cl –浓度高— Cl –紧密连接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 Na+ :2 Clˉ :K+同向转运 3. 水的重吸收

水是被动重吸收,大部分在近端小管完成

4. K+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K+逆电-化学梯度主动重吸收(管腔膜),然后扩散入管周组织(吸收近67%)。

(二)有机物的重吸收与排出 1.葡萄糖的重吸收

? 在近曲小管,继发于Na+的主动重吸收 ? 正常血糖浓度——全部重吸收

? 血糖浓度>200mg /100ml,部分重吸收,出现尿糖。

肾糖阈: 尿中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与同向转运体数目和结合位点有关。 2.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重吸收

? AA在近曲小管与Na+同向转运

? 蛋白质在近端小管,通过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而被重吸收 (三)肾小管的分泌作用 1. 钾离子的分泌

?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决定于摄入量 ? 分泌方式: Na+ —K+交换 ? 管腔内负电位,是分泌的动力 2. 分泌H+

部位:近端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主要:近端小管,继发性主动转运 3. 分泌氨

部位:近端小管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来源:谷胺酰胺

方式:Na+ —NH4+泵

生理复习资料

生理复习资料6——9章第六章消化和吸收1、唾液中没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却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所以能杀灭细菌和病菌,可以冲淡、中和、清除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唾液的作用:清洁保护口腔和杀菌;湿润、溶解食物;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2、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唾液腺分泌量多、垂体成分少的唾液。3、胃酸的生理作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kzwa6fznu7tdil036a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