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辛 涛 姜 宇 王烨辉(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摘 要】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是推动课程改革进入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阶段,实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趋势,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制定。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归根究底是为了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型,从过去重视教学中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生成;从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 【年(卷),期】2016(000)009 【总页数】4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现代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新课改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集中精力试水课改的“深水”,推动课程改革进入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阶段,实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在这一教育政策与实践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归纳国际上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分析国内课程标准改革面临的挑战,以此提出构建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建议。
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从近些年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课程模型与课改实施模式发展可以看出,国际课程改革发展具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一)关注学生发展,强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能力
世界各国在课改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发展,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学习,还是学生智力建构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过程。各国的课程改革从之前对课程内容简单识记的关注转向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需要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的各种技能。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国在其课程改革中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本国年轻一代的整体素质。
(二)强调课程的整合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
各国课程改革中的整合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学科角度来看,各国充分认识到知识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因此越来越强调传统学科相互之间的融合,例如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国际社会强调人权、强调人人都要接受公正公平的教育机会的大环境下,相对于分层教学,各国在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强调各种能力水平、各民族学生的整合和全纳教育。 (三)在课程中融入了质量评价标准,强调问责
评价是当前各国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对基于结果的问责的强化,把评价标准或者质量标准融入到课程之中,使课程既能提供课程规划、教学和学习的标准,又同时能够提供评估的客观标准。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瑞典、法国、芬兰等多个国家已经通过各种模式建立起本国的质量标准,并将其与课程标准相结合,融为一体。
(四)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与课程评价权力的集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荷兰、瑞典、丹麦等国显示出了权力下放与集中两种不同趋势共存的现象。一方面,教育管理的权
力,包括财政、人事等权力逐步下放给地区甚至学校,另一方面,课程标准、课程评价等课程决策权力却不断集中到中央层面。课程评价权力的集中,有助于各国从国家层面统一对课程进行规划,有效实现对课程质量的监控,以防权力分散对课程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国家无法切实进行干预的状况。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位
世界各国近年来课程改革中课程模型与课改实施模式的发展,使得各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的趋势——在课程标准的内容上逐渐呈现关注学生发展,强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能力,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强调传统学科融合的趋势;在课程标准的使用和功能方面逐渐呈现以国家课程标准统一教育实践,以质量标准督促教育问责,而将教育管理权逐渐下放的趋势。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趋势,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制定。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各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地区)纷纷组织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制定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第一个系统性地完成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并对当前各国的核心素养体系具有深远影响的核心素养项目是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简称DeSeCo)。
DeSeCo项目颇具理论和政策导向性,它从一个广泛的跨学科的视角来探讨核心素养,旨在确定一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的社会中,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的,同时也是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技术变革和全球化的挑战所需要的。该项目致力于构建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参照框架,为指标的研制和实证结果的解释提供参考,鼓励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