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不同,但又是互相联系、渗透、作用的。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四要素):一、世界——文艺摹仿说,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易·系词》“观物取象”,荆浩“画者画也,读度物象而取其真”,叶燮《原诗》“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二、作者——浪漫主义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文学批评上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高扬文学“天才”。三、作品——形式主义中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形式的价值即“文学性”和“特异性”,并提出“陌生化”概念。结构主义则注重文学作品的本体价值,兰塞姆以此提出“文学本体论”。四、读者
——文学作品是显示世界的“镜子”,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主体对象化,同时对象主体化。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
文学活动论(人类学)①人的生活活动自由和自觉,自由: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自觉: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便以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②对象化,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反映论(哲学):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文学风格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但其核心是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定义: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作家的独创风格是一种渐进过程。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但风格美同时又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文学意境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体现
意境: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分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意象: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有4种:1.心理意象.它表示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只在知觉基础上所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设计图像.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4.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两者都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其中特征性是审视文学典型的重要原则,(特征是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特征可以是单个因素反应思想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的总体审美效果。一是来源于性格魅力,二是来源于灵魂深处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总情势: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时代的脉搏和动向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林冲被逼上梁山)典型人物对于典型环境有一定的反作用(阿Q造反)两者之间相互依存 艺术生产论(经济学):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制作的作家和编书人,他们的产品被纳入资本运作过程中,这些人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艺术发现是作者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者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体现了潜意识的心理内容。3.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的特点与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不是改变原事物的特点,而是赋予原事物一种新的内涵。
情感评价: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属性在向人们展示真理的同时,也像人们显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形式创造:一个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得互动过程。既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外在形态的构造。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从这个侧面来说,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又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艺术真实的概念表述: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不同: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凡是历史中出现过的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为文学真实创造了源泉;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他的反应。反应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艺术真实内蕴的真实。
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将故事。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文学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狭义的文学消费却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或欣赏。
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
将文学作品或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通俗地说,文学传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与发行活动。文学传播是沟通文学信息源与文学接受者之间的桥梁。
共鸣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净化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又一标志,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并与之形成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的状态。
文学批评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方面。而狭义的文学批评是指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20世纪的西方文论诸流派,大致可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超越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理论基础的当代文论三组。 第一组主要包括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象征美学、表现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文论等。 第二组主要包括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符号学、格式塔心理学派等。 第三组超越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理论基础的当代文论,主要包括德里达和巴尔特的文本后结构主义、拉康的现代心理分析、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福柯和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后现代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等。
文学活动的自由性和自觉性(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二、导致人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三、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世界和作者、作品、读者。
表现论和模仿论的区别:1、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本体论:(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伊瑟尔:效应研究,隐含的读者 姚斯:接受研究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文学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
文学活动的产生: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宗教与巫术的区别:从产生时间看,巫术产生于史前社会,宗教产生于人类文明阶段。从世界观上看,巫术认为人能控制自然,手段是采用相应仪式,宗教对此并不认可。从表现形态看,巫术包含许多技术操作问题,宗教更多包含人生价值探讨和道德训诫问题。)游戏发生说 (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席勒—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源于过剩的精力,谷鲁斯—艺术活动可以回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劳动说(是根本原因—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发生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一种人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的总称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读者、作品和作者文学活动是一种双向建构活动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1、含蓄—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2、含混—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精神生产”,人类有目的地创造各种思想、观念、意识、文化、艺术等活动叫做精神产品。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
精神生产的特征:一、依附性一定的精神生产由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即物质生产是决定精神生产的。精神生产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二、参与性但精神生产一直是直接参与了物质产品的创造过程。是物质生产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三、能动性精神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特点,即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具有影响和反作用,精神生产通过对物质生产过程和要素的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持续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什么叫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主要心理机制为: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艺术构思方式:一、综合,具有定向性、选择性、新颖鲜明的整体性;二、突出,浓涂重抹、淡化背景;简化,突出最能体现本质的要素;三、变形和陌生化。
弗兰兹·卡夫卡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论海明威的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风格 论海明威的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风格提出冰山理论,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坦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忽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加以连接与弥补的。海明威独特的语言风格即现在所说的冰山理论使他与同时期的作家不同。冰山理论的特点是语言简洁,陈述保留,对20世纪小说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明威使用精确有力的文字,这种语言风格影响了许多作家。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丧钟为谁而鸣》语言风格形成分析海明威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做过记者。他大部分的早期小说都以第一人称叙述,并以单一的观点结束,但是,当海明威写《丧钟为谁而鸣》时,他使用了几种不同的叙事技巧。他使用了内心独白、客观描述、迅速变化的观点和总体上比他以前的作品松散的结构。《丧钟为谁而鸣》政治语言产生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写的小说中最严肃和有政治动机的。海明威在战争中的参与使他有了深层次的政治观点。海明威的散文朴实,简单的风格,直接且适度,尽可能避免使用形容词,用直接的新闻形式叙述故事。
阿根廷著名小说家﹑诗人博尔赫斯的作品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神秘莫测﹑玄奥难懂的,因为他总是在作品的虚构情节中揉入真实的文献资料,并采用侦探小说的方式进行叙述,使读者真伪难辨,如入云雾,所以他的小说被称作“迷宫般的小说”。小说《永生》便是这样一部迷宫式的作品,博尔赫斯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在其中构建了一座永生之城,一座轮回的迷宫。在小说中真正能称作实体迷宫的便是那座永生者的城市,他将以重复杂乱的事物构筑的空间迷宫,直观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正是它们构成了小说中象征性迷宫存在的基础。本文即试从迷宫意识这一角度出发,对博尔赫斯的《永生》进行解读。隐喻的迷宫。博尔赫斯通过镜子将虚构和无限联系起来,是梦幻和现实互相交织,可以说镜子也是一个迷宫,一个隐喻的迷宫意象。身份迷宫《永生》中关于个人存在的思考,体现在主人公身份的多重可能性上,在这个身份迷宫里,当一个人是另一个人,是所有人时,个人的存在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永生者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存在价值,这是博尔赫斯悲观主义的显现。叙述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小说是以两个叙事层从三个视角进行叙述的。故事正文写的是主人公寻求永生是经历,正文以外的前言和后记交代了如何获得手稿以及对故事的评论。在这种双重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有以第一人称分别从卡塔菲勒斯﹑鲁福和隐含作者博尔赫斯本人的视角展开叙述,虚构了整个故事。博尔赫斯的眼中世界是虚幻的﹑神秘的﹑不可知的,因此他在小说的叙事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陷阱,真是和虚幻交错,叙述的故事本身也便成了迷宫小说《永生》,时间则是一致的重复,不断的轮回。《永生》是一部极具颠覆性的小说,主人公错乱的身份﹑相互交错的时空﹑回环往复的时间共同蕴于其中。在这座轮回的迷宫里,博尔赫斯带给我们的是对于时间和永恒的探讨和思考。